究竟想养育一个怎样的孩子?
回答多半可能是健康快乐,自食其力,不危害社会。可实际在还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走样,对成绩过分在意而导致教育行为变异,想法设法提高考试成绩,而剥夺或削弱孩子成长的过程体验,没有了自己的自由时间和玩耍,总充斥着学习、作业、考试,从小就缺乏对快乐的体验,长大后怎么能快乐呢?即使学习成绩很好、大学很好、工作很好、物质财富很好,可就是不快乐,还有什么意思呢?家庭、生活、工作都是保持动态平衡和妥协的艺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是随着实际情况和当时所处条件,立足于每一个当下的“心理场”而及时动态调整,其中平衡与妥协是可行的技巧之一。选择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这是一个平衡与妥协的过程,只有选择本身;选择了A将可能收获A的后续成果、同时也就意味着失去B带个我们的满足感,需要看见的是A,而不是对B的失去而耿耿于怀,否则总在埋怨与痛苦的纠结中而举步维艰。平衡A与B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能够学会和接纳妥协带给我们的心理稳定感。与“失去、问题、过去.....”自我和解。
看见孩子的成长与得到:
1.孩子胃口好,能吃不挑食,就是身体健康的关键保障,更是父母能“省心”,不过多“剥夺”父母的真实生活体验。2.孩子睡觉好,躺下能睡、到时能起,睡眠是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关键指标,能高效睡眠就能有效“免疫”诸多身心问题。3.孩子愿意运动,运动是身体健康的“催化剂”和心理健康的“保鲜剂”,运动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促进人的愉悦感。有时间愿意动、抽时间能够动、期盼体育课,挺好。4.孩子高兴去上学,早上能够保持愉悦的心情进入学校,晚上回家还能“蹦”和说不完的话,通过孩子的言行就能大致判定全天的状态,是在家里的样子。家就是家,学校就是学校,二者有比较明显的功能区分边界,不能搞成家里就像甚至就是学校,那孩子的家在哪里,没有“心家”的孩子不就是一个“事实孤儿或者心理孤儿”了吗?
陪伴守望,行知致远
作为家长,是配合老师有限度守护孩子的“课桌”,让学校培养的规则、理性、知识、能力得以不断延续、内化。作为父母,是主动担负起无限度守护孩子的“饭桌”,营造家的氛围,给孩子赋能、疗愈,毫无顾忌的放松与发泄,清空心灵的“淤泥”和注满成长的“清泉”,构建孩子自我成长的“动态平衡”。成长是艰辛的,也伴随不断的“阵痛”;没有孩子的单独成长,应有家长的成长、父母的成长、亲子关系的成长。相信行动的力量、行然后知,行知然后致远,相信“相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