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家庭英语启蒙三大教主是廖彩杏、吴敏兰、汪培珽,他们的书单都有各自的支持者,流传甚广,但我发现很多家长并没有看过他们出版的书本,只是按照书单,为孩子去买书本,忽略了家庭英语启蒙的底层逻辑,因此在执行书单的过程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而无法得到答案。
我将逐步整理出他们在书中、新闻采访中介绍的英语启蒙思想和底层逻辑,分享给你,望你有所收获。本篇介绍汪培珽的观念,她的三个底层逻辑始终贯穿《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整本书:
1、培养孩子的兴趣最重要;
2、亲子共读不光是培养孩子英文能力,更能增进亲子关系;
3、父母要坚持和有耐心。
亲子共读:
1、是故事而不是英文。选英文故事书是以孩子喜欢、能接受为最高原则,书单只是参考。不过,不要停留在简单的英文故事书上,要逐步升级。
2、亲子共读故事书,翻译要力求清楚有趣。三次翻译成中文后,只读英文。每本练熟了,再加入下一本。她提醒大家,最重要的是顺其自然,有些孩子急于喜欢听故事,那么就听吧。读的频次和时间也是顺其自然,有空就读。
3、读之前要做的准备工作:先查字典,确认发音;自己先大声念一念;不要忽略尾音、气音。
4、别想太多,先念再说。不要被长长的、难读的英文名字吓到。
听的重要性:
1、先“听、说”,后“读、写”。别急着让孩子读字、认字。别把关键期当回事,但仍然主张越早开始接触英文越好。因为用的是读故事书的方式给孩子听,而不是把他们丢入一个全英文的环境,所以越早读给孩子听,才可以从简单的故事开始。
2、听是说的基础,但孩子是很容易遗忘的,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忘记就不教她。要有信心和耐心。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她的建议是,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听力”上面。
3、听英文的能力,靠父母就能给孩子。读和写就交给学校了。注意,学校可以教孩子读字、写字的方法和技巧,却无法保证能给孩子对书本的热忱和兴趣。
关于书单:
1、新手父母,如何给孩子读?从同一系列的书开始读,比如一个月的时间反反复复的读,让孩子熟悉书中的角色,再读下一本,孩子不容易排斥。
2、只要是学龄前的孩子,都建议从书单第一阶段读。因为从简单的故事比较容易入手,避免破坏孩子的兴趣。
3、孩子超过十岁,或是孩子超过七岁且有基本的英文听力了,只有有一项符合,就可以跳过这一阶段的书。而第二个阶段的书是不能跳过的。
4、不建议只买附有有声故事书的书,书的价值在于内容,而不只是提高英文能力的工具。
关于英文:
1、只会考试,不算真的会英文。逼出来的学习效果,都是假象。
2、故事书是最好的英文启蒙教育媒介。
3、中文、英文谁重要?中文。怎样对待孩子的中文能力呢?阅读。
4、中文高标准,英文低标准。
5、英文能力不等于竞争力。
英文有声书:
1、先让孩子爱上故事,再听有声书。
2、选购原则:先看自己喜不喜欢故事书。挑选原版、原汁、原味的有声书。只要故事,不要中间穿插的歌曲、中文旁白等。
3、专心致志听故事。(与廖彩杏的观点不同)
4、听的时候不用强求看字。
给父母的建议:
1、“培养孩子的英文耳朵”,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解读:要培养孩子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贵在坚持。但这种坚持不应变成孩子的压力,父母也不能因为外界的压力,把焦虑传给孩子。
2、中英文故事书,双向进行。家里的中英文书,不重复。
解读:好的故事书,不管中文还是英文,都很吸引孩子,但是人都会拣简单的做,对于母语强势的孩子来说,首选中文版,因此,如果买了英文版,就不要再买中文版。中英文故事书按照一比一的数量增加。
3、英文不是学来表演的。
解读: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不要过早地扼杀孩子的兴趣。如果父母有英文的优越感或自卑感,通过考试或是任何表达显露出来,无疑在传输一种价值观,就是爱炫耀爱比较,这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
4、不考试、不怀疑、不问听懂了没有。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解读:这一点似乎与盖兆普的“可理解输入”观点有点背道而驰。其实并不矛盾,汪培珽解释说是她不逐字逐句问孩子听懂了没有,而是通过孩子有没有耐心听一个又一个故事,来判断他们有没有听懂。具体的字句就不要问他们怎么翻译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可理解的输入,只是判断方式不同。
汪培珽提出读故事的时候,一句英文,一句中文,等孩子熟悉故事后,就全英文。这些都是参考,根据自家孩子的反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