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活着,人生总会有办法的。能吃饱,能睡好,有一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工作,一定没问题。即使有什么不顺心,也不要太在意。想的太多,反而放大了自己的不安和恐惧。
恒子老师几乎不追求基除本生活以外的任何东西。她欲望很低,她总是穿得体的衣服,从没拎过昂贵的包,戴过奢华的饰品;她不追求美食,也没有购物的欲望;除了对金钱、物质没欲望,在她七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也不曾追求过什么名誉和地位。她自嘲回顾自己的人生“每天努力地生活,拼命做好眼前的工作。至于出人头地、享受奢侈人生之类的,完全没有时间考虑。”
受欧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我们无意中被“更加如何”的观点所煽动。如每天更加快乐充实,过上更舒适的生活,进一步提升技能更加积极活跃。当我们每天想要“更加如何”时,就会对生活产生不满,觉得这样下去可以吗,因此便陷入不安中。与同事比,朋友比,其他人比发现“自己还没有的东西”,就觉得“自己还不行”,因此产生自我厌恶,心生忧郁。不可思议的是她从不与人比,当比她年轻的医生步入更高的职位,她完全不在意。当别人比自己待遇好比自己活跃,她也不会感到不满。“别人有别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轨迹”这种想法始终贯穿她的一生。她也不是冷淡的人,别人让她帮忙能帮她不推辞。能做到这些,所以无论人际、工作还是生活她总能知足常乐。在她看来,“只要自己和家人能得到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就很满意。
人到底需要什么呢?恒子老师告诉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自己是自己,他人在实践他人的人生,我们不需要追寻别人的脚步”。
人际关系的秘密在于“距离感”,不可逾越的界限,一定要保持住。她平等对待每一个人,对人没有好恶之分。每天都会有人说“上司很难相处,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或者“和某某同事性格合不来,每天见面就心生抵触”。如果对同事产生厌恶或反感情绪,每天在公司的压力就会倍增,甚至有人因此身体不舒服。越是对别人讨厌、反感,这些情绪就越容易在自己的表情和态度上反应出来,进而传递给对方,久而久之关系会更加紧张,使矛盾一触即发。我对人的好恶感较强,因此上述职场人的痛苦和煎熬,我非常理解。
那恒子老师如何做到的呢?她认为“人与人不能走得太近”。对于和谁“变得更亲密”或和谁“进一步加深关系”,恒子老师并不积极,也不怎么行动,因此现实中她不会过于接近别人。由于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对别人既没有过多的执着和期待,也没有过度的警戒。每个人都有好的地方,也有不足。如果只关心好的方面和对方交往,无论自己还是对方,都会相处的很愉快。若过于接近,就不可避免接触到对方的缺点和不足。此外,如果对别人索取太多,而最终未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难免会产生怒气和失望的情绪。
孤独不等于寂寞,接受孤独的美妙,生活处处有乐趣。恒子老师在人际关系中绝佳的距离感,在我看来那是因为她有一颗“不惧孤独的心”。她反复传达一个观念“人的一生基本上是一个人在生活”。所以她即使一个人,也未感到不安和恐惧,她认为这就是人生的本意。这一点我和她有同感,我热爱孤独,享受孤独!若过于害怕孤独,就会迎合别人,或者对别人妥协,从而使自己痛苦不已。
在工作的时候,总能听到诸如“要努力”“要成长”之类的话,让自己觉得“不比别人干的好是不可以的”长此以往就会被压力压垮。看到同龄医生要么在期刊上发表论文,要么留学。每每看到他们,我就倍感焦虑。那时恒子老师建议我“不要焦虑工作,先把孩子带好,这肯定对长远有益”。她接着说:“对患者来说,能接待他们的医生很多;但对孩子而言,母亲只有一个。尽全力抚养孩子是你的头等大事。如果父母给与孩子充分的关爱,孩子自然能学会独立。所以父母尽可能地以孩子的幸福为中心,把自己的事业发展放在次要位置,全力为孩子创造幸福。”
人生的结果,不会马上显现。但在每个瞬间,都有必须珍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