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清单-《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

《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周岭 100个笔记

自序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赶上了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大的跨越发展期,科技进步,物资丰富,万物互联。我们的寿命变得更长,智商变得更高,财富变得更多,而且这些可以通过基因或基金传递给下一代。但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直接传递,那就是心智。

直到有一天,因为意外,身边两位与我关系极好的朋友的命运轨迹发生了巨变。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这些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现有的一切被“剥夺”,我还有什么、会什么,又曾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什么?这些问题让我倒吸了一口凉气,因为我突然发现自己几乎什么都不会!从那时起,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油然而生,我强烈地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我要让脑子变清晰,不再稀里糊涂;我要掌握更多技能,不再遇事无计可施;我要主动创造成就,不再被动承受现状……

我发现每天有事情做不代表觉醒,每天都努力也不代表觉醒,真正的觉醒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与时间做朋友;我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从混沌到警醒,从迷茫到清晰,我慢慢解开了“愿望觉醒”和“方法觉醒”的秘密,知道了如何激发和保持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如何变苦涩的毅力支撑为科学的认知驱动。

但当你真正看清这本书的样貌时,你会发现实践和改变才是这本书的核心,所以,更多的时候你需要把它当成一本工具书,时常回顾、思考和实践,直到自己发生真正的变化,而不是一读了之、过过“脑瘾”。

我相信这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成长的人阅读,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年龄、扮演什么角色,它都能对你有所启发。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极度焦虑的人,暂时缺少人生目标、过得浑浑噩噩的人,想变好但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撑的人,想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的人,想了解底层成长规律、主动创造成就的人……如果你位列其中,这本书肯定能让你豁然开朗,并内化出真正的认知驱动力。

上篇 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我猜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甚至从未了解过,所以才会对自身的各种问题困惑不已。

可见我们人类与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动物已经迥然不同,在我们的大脑里,由内到外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
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些,只是凭感觉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动物都只有一个大脑,而人类仅仅比它们聪明一点。这种错误的认知使我们像那个救蛇的农夫一样,经常做一些愚蠢的事情。

同样,为了生存,原始人还要尽量节省能量,像思考、锻炼这种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会被本能脑排斥,而不用动脑的娱乐消遣行为则深受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欢迎,毕竟在原始社会中,若不节省能量、及时行乐,说不定哪天就被野兽吃掉了。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把大脑看作一个公司。本能脑和情绪脑是公司里的员工,一个资历很老,一个年富力强,但他们都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事业心,只在乎眼前的舒适与安逸,而理智脑则是这个公司的经理,他富有远见且身居高位,但因为太年轻,所以没有威信,做出的决策经常被两位老员工藐视。这样的大脑构造导致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做总比不做强!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这才是焦虑真正的根源!

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千百年来,所有的人都一样,只是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由于节奏变快、竞争更强,这种天性被放大了。

没有必要与天性较劲,而应想办法看清背后的机理并设法改变。当然,最简单的方法是反着来,比如:
·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直面核心,狠狠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第三节 耐心:得耐心者得天下

人类的天性却正好与这个规律相反。在欲望上急于求成,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导致自己终日在困难区受挫;在行动上避难趋易,总是停留在舒适区,导致自己在现实中总是一无所获。如果我们学会在舒适区边缘努力,那么收获的效果和信心就会完全不同。

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很多人之所以痛苦焦虑,就是因为只盯着表层的学习量。他们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天天打卡、日日坚持,努力到感动自己,但就是没有深入关注过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所以总是感到学无所获,甚至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应该继续加大学习量,结果陷入了“越学越焦虑,越焦虑越学”的恶性循环。

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这也侧面回答了为什么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因为当我们知道的规律越多,就越能定位自己所处的阶段和位置、预估未来的结果,进而增强自己持续行动的耐心。毫无疑问,对外部世界的规律的认知能使我们耐心倍增。

首先,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当我们明白缺乏耐心是自己的天性时,就坦然接纳吧!从现在开始,对自己表现出的任何急躁、焦虑、不耐烦,都不要感到自责和愧疚,一旦觉察自己开始失去耐心了,就温和地对自己说:“你看,我身体里那个原始人又出来了,让他离开丛林到城市生活,确实挺不容易的,要理解他。”只要你温和地与自己对话,“体内的原始人”就会愿意倾听你的意愿。

舒适和诱惑是本能脑与情绪脑的最爱,完全放弃舒适和诱惑就相当于和本能脑、情绪脑直接对抗,很显然,理智脑不是它们的对手,失败是迟早的事。明智的做法是和它们沟通,这也是理智脑最擅长的。就像上面自己和自己对话一样,温和地告诉它们:“该有的享受一点都不会少,只是不是现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这是一个有效的策略,因为放弃享受,它们是不会同意的,但延迟享受,它们是能接受的。

这种“后娱乐”的好处是,将享乐的快感建立在完成重要任务后的成就感之上,很放松、踏实,就像一种奖赏;而“先娱乐”虽然刚开始很快活,但精力会无限发散,拖延重要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会空虚、焦虑。

所以,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的最高级的策略。学会释放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力量,我们就会无往不胜!

第二章 潜意识——生命留给我们的彩蛋。

机器人没有潜意识。

选择模糊就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逃避,因为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看到草丛在动但又无法得知那里面是什么时,就会产生很强的心理应激反应,来防范随时可能跳出来的狮子。为了活命,“逃避不确定性”就被写入了我们的基因,所以,当我们的头脑中有很多模糊的选项时,我们就会不自觉地选择那个最清晰、简单和确定的选项。也就是说,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潜意识的感性总能帮我们发现什么是真正适合自己的,从而引导精力投入,快速提升自己,因为在拉伸区内学习难度最小、需求最贴合、见效也最快,很容易产生心流。可见,学习虽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在合适的区域内,我们依旧可以体验到轻松和有趣,如果你感受到的总是痛苦和无趣,那十有八九是感觉不对——要么在困难区煎熬,要么在舒适区打转。

一个人若是没有人生目标,纵然每天有吃、有喝、有书读、有班上,也会像一个迷失的人一样,内心没有喜悦、生活没有激情,甚至会厌恶自己,因为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或许我们每个人心中早就埋下了人生目标的种子,只是成年后被生活压力所迫,理性思维开始权衡各种利弊,不愿承认或刻意忽略自己原有的梦想,而感性力量却始终在帮我们守护和珍藏那些理想。如果你现在还没有人生目标,不妨用上述方法尝试一下,或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身体不会说话,却是最诚实的。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不适,都会通过身体如实地反映出来,记得多关注这些反馈。

(6)直觉。给一些来路不明、无法解释的信息开绿灯,就像丘吉尔一样。

从被动到主动,这是一个转折点。当一个人能主动开启第三视角、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就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他有了快速成长的可能。

下篇 外观世界,借力前行

不过就身心分离模式来说,身体上的影响实属小事,真正严重的是它会对我们的情绪状态和能力提升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
分心走神的原因与危害
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从长远看,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了他今后成就的大小。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第一次相识的时候,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人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的答案竟然一模一样,都是专注。

身体感受永远是进入当下状态的最好媒介,而感受事物消失的过程更是一种很好的专注力训练。它提示我们,身心合一的要领不仅是专注于当下,更是享受当下,而这种享受必将使我们更从容,不慌张。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挑战太难的任务也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二者都无法使人进入沉浸状态,好的状态应该介于二者之间。

心流通道

现在开始,好好地审视自己吧。
·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
·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
·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第五章 学习力——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不知道你看了“Amy曹”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在我看来,她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能够主动降低学习的强度和难度,使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既保留了学习的成就感,也保证了学习的挑战性。

回忆图1-4的内容,它告诉我们,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事实上,它就是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再说阅读。很多人喜欢向能人索要书单,认为能人们推荐的书肯定很好。他们按照书单兴冲冲地买一大堆回家,读的时候才发现那些书根本没能人们说的那么好,有些书晦涩、难懂、根本读不下去,没过几天,他们的兴趣就消失了。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同样一本书,能人们读起来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我们读起来则在困难区。所以,这个时候,不妨先把这本书放一放,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学习不只是一味地努力,成长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轻易地跨界,因为他们通过深度学习已经拥有了某些才干,而这些才干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所以他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熟悉知识与技能就玩得转。但反过来,如果你不具备某些才干,当你换到其他行业时,只能重新开始培养底层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非常吃力了。
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无关联,不学习
关联是种底层能力,它不仅体现在高层,也体现在低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既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不难看出,知道信息点是最浅的层次,完整、深入的学习还包含关联和行动。然而很多人到了第一层就停止了,或是因为心理满足,或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学习有这三个层次,于是常年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始终无法进阶,这其中最根本的阻碍在于他们意识不到新学习的知识点是孤立的。不管这个新知识让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存活不了太久。

很多人得知我的读书方法后都很惊讶,觉得这种方法很不靠谱、很浪费:明明有完整的体系可以参考,偏偏只拾取一块或几块碎片,这不是舍近求远吗?难道我是在骗他们?如果你有这种想法还请少安毋躁,因为这个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为什么读了一些优质书、报了一些高端课,自己却无法发生想象中的巨变?因为那些书的目录、那些课程的大纲,虽然洋溢着体系的香味,但它们可能与自己的认知和需求贴合得并不紧密,学了也用不起来。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不会被各类体系所迷惑,不会因读完一本书而没有全部记住书中内容而内疚自责。

事实上,我并不反对打卡,只是有几种情况我们必须学会区分。
第一节 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 不知道你看了“Amy曹”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在我看来,她最可贵的地方在于能够主动降低学习的强度和难度,使自己处在最佳承受范围,既保留了学习的成就感,也保证了学习的挑战性。

>> 回忆图1-4的内容,它告诉我们,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事实上,它就是难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容易,难易适中的地带才是学习的心流通道。

>> 再说阅读。很多人喜欢向能人索要书单,认为能人们推荐的书肯定很好。他们按照书单兴冲冲地买一大堆回家,读的时候才发现那些书根本没能人们说的那么好,有些书晦涩、难懂、根本读不下去,没过几天,他们的兴趣就消失了。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同样一本书,能人们读起来可能刚好在拉伸区,但我们读起来则在困难区。所以,这个时候,不妨先把这本书放一放,去看那些自己感兴趣、又刚好能读懂的书,让兴趣、难度、需求同时匹配到舒适区边缘,这样的书肯定会让你读得津津有味。

>> 学习不只是一味地努力,成长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

>>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能够轻易地跨界,因为他们通过深度学习已经拥有了某些才干,而这些才干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所以他们只需要花少量的时间熟悉知识与技能就玩得转。但反过来,如果你不具备某些才干,当你换到其他行业时,只能重新开始培养底层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非常吃力了。
深度学习还能让人产生更多灵感。

>> 无关联,不学习
关联是种底层能力,它不仅体现在高层,也体现在低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既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 不难看出,知道信息点是最浅的层次,完整、深入的学习还包含关联和行动。然而很多人到了第一层就停止了,或是因为心理满足,或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学习有这三个层次,于是常年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始终无法进阶,这其中最根本的阻碍在于他们意识不到新学习的知识点是孤立的。不管这个新知识让人多警醒、使人多震撼,若是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足够的关联,它存活不了太久。

>> 很多人得知我的读书方法后都很惊讶,觉得这种方法很不靠谱、很浪费:明明有完整的体系可以参考,偏偏只拾取一块或几块碎片,这不是舍近求远吗?难道我是在骗他们?如果你有这种想法还请少安毋躁,因为这个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

>> 为什么读了一些优质书、报了一些高端课,自己却无法发生想象中的巨变?因为那些书的目录、那些课程的大纲,虽然洋溢着体系的香味,但它们可能与自己的认知和需求贴合得并不紧密,学了也用不起来。明白了这些,我们就不会被各类体系所迷惑,不会因读完一本书而没有全部记住书中内容而内疚自责。

>> 事实上,我并不反对打卡,只是有几种情况我们必须学会区分。
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我们之所以有这种心理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未知或不确定性。而打卡活动自带任务心态,人们每打一次卡,都要面临一次任务闭合需求,这在开始时并无大碍,但动机一旦转移,人们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

世界上有些事情很奇怪,你直接去追求反而得不到。比如睡觉,你越是提醒自己要睡着,你就越睡不着,但若是放松身体,你可能会安然入睡;比如专注,你越是提醒自己要专注,你就越容易分神,但你若是全身心思考、体会事物本身,自然就能专注了;再比如美,你越是花心思去装扮展示,你就越容易让人感到刻意,但你若是安静地专注于一件事情,真正的美就出现了。所谓“大美不自知”,我想破除任务心态的方法正是如此——集中心力做眼前的事就好。

于学习而言,保持内在的动机最重要

愿你从此不再平庸

这印证了古典的跃迁理论:打磨作品—到达一个小山的头部—受到更多关注—移动到一个更大山头的头部—借助系统推力,实现人生跃迁。

真正的学习成长不是“努力,努力再努力”,而是“反馈,反馈再反馈”,只有不断产出,获得反馈,我们的人生才会发生真正的变化。

这个曲线足以说明“主动休息”的意义和优势,优势日积月累,一些人领先于另一些人就会成为必然

“知多行少”就像是一个死结,越拉越紧,以至于眼看着自己成为“认知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却不知如何是好。当他们看到同龄人,甚至是后辈通过扎实的行动功成名就时,那些懂得的道理就会一股脑地化为焦虑倾泻而出。懂的越多,焦虑越多,无力之下,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了。
很多人因为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总想跳过行动环节,寻求捷径,最后发现:这才是走了弯路,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看起来漫长且低效的行动之路。

这个观点看似合理,实际上非常可笑。从大脑的学习机制推断,无论学习一项技能,还是养成一个习惯,背后都是相关神经元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关联过程。那么在一开始、在神经元关联很弱的情况下,做不好是正常的。

面对“道理都懂,就是不做”这一问题的人通常不清楚真正做成一件事需要花费多少心力,因为他们很少真正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所有的想法都只在脑海中盘旋。

第五帖,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适当的闲余是我们应对压力和意外的宝贵资源,但是过多的闲余可不是什么好事,如果有大量的金钱,就容易萌生无谓的欲望;有大量的时间,也容易陷入低效的状态。

不难推断,像这辆摩托车一样,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

第三节 游戏心态:幸福的人,总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我并不是为老板做事,我只是为了提升自己。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为自己而做和为玩而做。

为自己而做
产生内部动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立足于让自己变好。

读者“承谦”是一个跑步爱好者,他曾为跑步写过一首名为《享受就寿》的打油诗:
有人跑步想瘦,
有人跑步想寿,
而我跑步享受,
享受享瘦享寿。

而我除了把跑步当成玩,其他很多事在我眼里也都是玩。比如阅读这件事。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阅读,而是设想自己在和智者聊天。每本书在我眼里都是一个人,而我的书架就是智者朋友圈,每隔几天我都会在那里站一会儿,琢磨下一个跟我聊天的人是谁,这种感觉实在是棒极了。如果世上的事在我们眼里都是“玩”,谁还会苦闷啊!

第八章 早冥读写跑,人生五件套——成本最低的成长之道

根据这一规律,人在睡眠后的3小时、4.5小时、6小时、7.5小时这几个节点醒来,就会觉得神清气爽,精力充沛。

生理低谷期;
·前一天晚上参加聚会,睡得太晚;
·第二天需要开长途车或做其他需要消耗大量精力的重要活动;
·环境突然变化,不适合早起活动……

以上是我通过4年的早起实践获得的一些体悟,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让你的早起之旅变得更加科学和轻松。当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个人的毅力、认知程度、体质都不一样,是否适合早起,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尝试和决定。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第二节 冥想:终有一天,你要解锁这条隐藏赛道
这是一件一开始我不相信,明白后却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做的事——冥想。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阅读仅仅是最表层的行为,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思考和行动改变自己。就像你读了一本关于冥想的书、懂得了冥想的一百个好处和一百种方法,但从来不练习,远不如你只懂得一种好处和方法但能每天持续冥想10分钟。

所以运动不是关键,运动之后的活动安排及环境刺激才是关键。有效的模式是这样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或是一些需要复杂技巧的体力活动,诸如舞蹈、钢琴,以及参加不同于以往的社交活动,如接触新的环境、人物或事物,这么做可以让新的神经元受到刺激,不断生长。换句话说,运动之后,脑子需要充分接受考验或挑战,才能让自己不断地变“聪明”。

好在觉醒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都开始相互鼓励去学习和运动,甚至还流行起了这样的文艺箴言: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

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的运动计划赋予一个新的意义吧!

结语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有反思的生活,就好比每天在时间的溪流中拾取一块闪亮的小石头,然后精心打磨,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一大袋认知晶石,这些认知晶石就是我们生活的印记和结晶。有了这些认知晶石打底,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最近,我每天写好多篇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日常行为、情绪、决定都进行了观察和反思,积极寻找改进方法,让自己从小事上一点一点改变。这样的体验踏实而美好,内心变得稳定多了。知道了一些事情的价值所在,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知道了该怎么做,我变得踏实而勤奋。”不夸张地说,任何人遇到问题都可以将反思作为药引,只要写下来复盘,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以上三大原理足以让人正视“每日反思”的作用,不过反思的好处还不止这些,至少还有三处可以挖掘。

一是它可以节省我们的生命

李笑来的知乎分享《不一样的世界》中得知了这个概念——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他说这个能力无论在哪里都格外重要

在不反思的情况下,生活必然会过得很粗糙,就像10年前的我,即使做了很多事也毫无觉知,而反思可以提高我们对生活的感知,从微小的事件中捕捉感触和关联: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场景、一个选择、一种情绪……都会让人产生感悟。甚至只要心中有每日反思这件事,自己对生活的觉知都会大大提高,因为你需要从中发现素材。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这本书的逻辑是先让我们认识大脑,然后了解潜意识和元认知,再讲专注力,学习力和行动力,情绪力,然后具体讲该怎么改变,分为五大方法,早起,冥想,阅读,写作和运动。
一,作者从大脑说起,我们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通常而言,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我们平常焦虑,其实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要想有所成就,必须保持耐心,延迟满足。缺乏耐心,是人类的天性。缺乏耐心也根本不是什么可耻的事,和自己的道德品质也全无关系,这仅仅是天生属性罢了,每个人都一样。
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心水平更高,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
对于学习成长而言,成长权重对比是每个人都应该首先认识的,它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即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因此,从权重上看,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地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之后,就能在面对长期的冷寂或挫折失败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放弃,而我们继续坚持。
从这个角度看,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那么,怎样才能拥有耐心呢?
拥有耐心3步走
1.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先认识,再接受,慢慢来
2.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先吃苦(工作或学习),后享福(娱乐或休息),按顺序
3.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多角度,找意义,行继续
终极--想办法让本能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为理智脑服务,用天性打败天性。
二,了解潜意识要从两方面:首先,消除模糊认知(模糊的感性归入需要克服的天性的范畴);然后,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A: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消除模糊”,而获取知识的方法也是“消除模糊”,目的和方法相统一。
提升思考能力的方法正是不断明确核心困难和心得感悟,并专注于此。
模糊分为三种:
第一种认知模糊,人本身是懒惰的,不愿意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更倾向于停留在能力的舒适区,对舒适圈以外面临的问题视而不见,记录自己的缺陷,并相应的学习扩张自己的能力圈是消除认知模糊的关键点
第二种情绪模糊,当我们对某件事情不舒服或者抵触时,我们应该问自己,是什么使我们有这种情绪,这件事情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直面消极情绪
第三种行动模糊,在时间充裕时,脑海当中有多个目标浮现,但不知从哪入手,这是应该在众多目标中细化具体化,建立一条单一路线,形成规划
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因此,要想让自己更胜一筹,就必须学会花费更多的脑力和心力去思考如何拥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我们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总之,人生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我们比拼的不仅仅是成长的速度,还有成长的模式。在这条赛道上,领先的群体都有意无意地做着同一件事:消除认知、情绪和行动上的模糊。
B:潜意识没有思维,只关心眼前的事物,喜欢即刻、确定、简单、舒适,这是属于天性的部分。
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凭感觉”之所以被称为顶级的方法,是因为它能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理性思维虽然很高级,但在判断与选择方面可能并不具有优势,它那蹩脚的性能实在无法与灵敏快速的感性媲美。所以,先用感性选择,再用理性思考,或许是一个更好的策略,尤其是在做那些重大选择时。诚如洪兰教授的建议: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这话不无道理。
那么如何捕捉感性呢?有6点
1.最(程度):最触动自己的事情与人
2.总(频率):挥之不去,经常想到的
3.第一:无意识的第一反应与念头
4.梦境(潜意识)
5.身体:关注倾听身体会如实反映
6.直觉(第六感)
三,元认知:拥有觉察力和自控力。
元认知能力就是觉察力和自控力的组合。所以从实用角度讲,元认知能力可以被重新定义为:自我审视、主动控制,防止被潜意识左右的能力。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元认知能力强的表现:在有多种选择时,找出最重要且唯一的选项,对模糊零容忍。
成为思维舵手,有三种办法:
针对当下的时间,保持觉知,审视第一反应,产生明确的主张;
针对全天的日程,保持清醒,时刻明确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针对长远的目标,保持思考,想清楚长远意义和内在动机。
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四,专注力:情绪专注和学习专注
A:情绪专注,解决分心问题。
我们平常分心走神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是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我们增加专注力的练习,其实秘诀就一句话,把感受收回来,认真的体会当下的感受。(把感受回归行动)
投资和专注力练习是一样的道理:分为3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过程。
B:学习专注:主动选择信息,然后深度沉浸。
要想达到学习专注,首先要“主动选择信息”,然后“深度沉浸”。前者是入口,后者是关键。
而如何深度沉浸,正确的方法具有四个特征:
1,有定义明确的目标:将大目标进行分解,一段段攻克
2,练习时极度专注:沉浸式的投入节约时间,也是灵感的来源.(因此,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3,能获得有效的反馈: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
4,始终在拉伸区练习:在简单和困难之间
五,学习力:定义明确的目标、极度的专注、有效的反馈、在拉伸区练习(匹配、深度、关联、体系)
A,匹配:舒适区边缘,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
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也就是说需要循序渐进的去成长。
不管做什么,不管当前做得怎么样,只要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持续练习,你的舒适区就会不断扩大,拉伸区也就会不断扩展,原先的困难区也会慢慢变成拉伸区,甚至是舒适区,所以成长是必然的。
B,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些活动对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和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将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提升到50%、75%和90%。
深度学习真正的开始:你必须动用已有的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当你能够把新学的知识解释清楚时,就意味着把它纳入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达到了可以教授他人的水平,并可能创造新的知识。
先逼迫自己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以及深度缝接新知识,再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教授他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深度学习有以下3个步骤:
1,获取高质量的知识:钻研一手知识。比如经典、读原著,甚至读学术论文。不要“二手干货”
2,深度缝接新知识: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
3,输出成果去教授:复盘,每日反思,最后能达到教授的木的。
在深度之下,广度更有意义,深度之下的广度才是有效的。
C,关联:高手的“暗箱”
关联是种底层能力,它不仅体现在高层,也体现在低处,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既是有效阅读的三个步骤,也是深度学习的三个层次:
·知道信息点
·关联信息点
·行动和改变
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
D,体系:建立个人认知体系其实很简单
体系的本质,就是用一些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者观点,整合成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说的再通俗一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触动学习法)
仅仅触动还不够,还要进行关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做出反应。
二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三是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因此,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等等,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最后,学习需要及时反馈。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自从有了文明和理性,人类的学习就逐渐转向了以原理、基础为导向的系统学习,这种方式看似高效,但往往过于注重输入和练习,忽视了输出和反馈,使学习过程变得痛苦、无趣。
因此,科学的学习策略是产出作品、获取反馈,驱动本能脑和情绪脑去“玩玩玩”,而不是一味地努力坚持,让理智脑苦苦地去“学学学”。
一个真正的自控高手,不是一个只知道冲刺的人,而是一个善于主动休息、保持平衡的人。
六,行动力——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个概念
A,清晰:一个观念,重构你的行动力
用强大的意志力和天性进行对抗,是没有用的,自制力强并不代表行动力强。真正的行动力并不完全来源于自制力,大部分来源于注意力的“自动增强”。
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这也是老生常谈的道理:要事第一!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这个时间我们就要和模糊划清界限,要有清晰力,也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B,打破阙值,跃向认知高层次的认知世界
先看到结果再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
只有当我们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这样就不会想要那么多了,而欲望一少,焦虑消散,我们反而能更专心地做好手头的事情。
就某些时段来看,努力和付出偶尔会效果甚微。这个时候你要看自己的行动量,看它是否突破了发生改变的阈值。因为付出的努力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影响一个体系,而努力程度低于这个阈值时,你的行动就会收效甚微。
C,“知行合一”很重要
觉醒就意味着看清,意味着主动改变默认设置,并做出新的选择。从现在开始,把认知当成技能,知道或想通一个道理时,不要高兴得太早,想想后面还要做大量的练习,这样就不浮躁了。
从大脑的学习机制推断,无论学习一项技能,还是养成一个习惯,背后都是相关神经元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关联过程。那么在一开始、在神经元关联很弱的情况下,做不好是正常的。这个时候,不要放弃,要进行不断的练习。
只要不断练习,神经元之间的关联必然会越来越强,即使你感觉自己暂时在退步,也不要气馁,因为你可能进入了学习的平台期。
现实和理论都告诉我们: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自己懂得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
七,情绪力——情绪是多角度看问题的智慧
A,保持足够多的心智带宽
在一定的前提下,贫穷确实会使人变笨,这不是因为贫穷让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贫穷造成的稀缺俘获了人的注意力,进而降低了人的心智带宽。
所谓心智带宽,就是心智的容量,它支撑着人的认知力、行动力和自控力。心智带宽一旦降低,人很容易丧失判断力,做出不明智的选择,或急于求成,做事缺乏耐心,难以抵挡享乐的诱惑。
当一个人同时面临很多任务的时候,他的心智带宽就会降低,反而没有了行动力和自控力。有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尽量克制自己的欲望,在做重要之事的同时主动安排娱乐活动,尽量保持日程的闲余——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智慧的。
那么,如何才能获取心智带宽呢?有五帖。
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保持目标觉知,少即是多;
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B,多维度看待世界
在面对各种困境的时候,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考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它不仅能帮助人们获取智慧、成就事业,还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拓展格局、化解烦恼。只是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习惯用原始的单一视角对待所有问题。
一个人的性格和脾气好不好,也取决于他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视角单一的人容易固执、急躁和钻牛角尖,而视角多元的人则表现得更为智慧、平和与包容。
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我们每一次的观察、表达和行动,都只能影响这个多维世界中的一个维度。
当遇到一些生活琐事,解决不了的时候。就要,向上升级,向下兼容。表达自己的看法,首先要理解对方的看法,然后用向下兼容的心态引导对方。
C,动机转移
人类有三种天生的内在需求:关系需求、能力需求和自主需求。
一个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日子就会变得灰暗无趣,然而面对压力,我们真的就只能承受吗?未必。或许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给占据了,因为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有觉知的人会适时觉察自己的行事动机是否停留在与目标任务无关的外部事物上,如果是,他们就主动想办法将其转移到内部,以拥有自主选择和掌控的能力,而这种掌控的窍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为自己而做和为玩而做。
1,为自己而做:产生内部动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立足于让自己变好。
2,为玩而做:既然动机可以转移,那我们为什么不转得彻底些,让它变得更好玩呢?这绝对是个好主意!
为自己而做,通常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压力和要求,为玩而做,则是为了应对重复、枯燥的事情。
为自己而做可以解放情绪,为玩而做可以解放注意力。当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都自由时,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前进呢?
八,低成本高成长之道(早冥阅写运)
A,坚持早起好习惯
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通常而言,早起可以让你有:清晰的时间安排、强健的体魄、良好的精神状态、不受干扰的锻炼氛围、专注的学习环境、从容的工作心态、持续的个人成长等。
B,冥想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人和人之间的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脑力资源利用率的竞争,你能多开发一个小球的脑力,就多一点竞争力。好在这种差异并非不可逾越,大脑的7个小球是可以被训练的,借助恰当的方式可以让它们目标一致,共同协作。这种理想的训练方式就是冥想。
C,阅读
人做决定时,分两个层次。
第一个是“情绪决定”,比如看到人家健身、摄影、画画时,自己的肾上腺素开始飙升,马上表示自己也想做;
第二个是“理智决定”,理智决定同样表示想要一样东西,但表示人必定已经想好了为什么要做、怎样去做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
想要快速成为一个行业的高手,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行业专家交流,直接向他们请教,其次通过大量的阅读。
书籍是传承思想的最好介质,顶级的思想都能从书籍中找到,只要选书得当,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找到行业里顶级的思想。
因此,每读一本书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一次名人访谈,就是在和顶级的专家交流谈话。
这种交流谈话既不用花费巨额路费,也不用考虑时间限制,更不用担心对方缺乏耐心。你随时能接触到顶级的思想,只要你愿意。还有比这更舒服的事情吗?可以说读书就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这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
脚步不能丈量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无法看到的地方,文字可以,文字还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与千百年前的顶级思想家交流。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成为束缚,这可是无法轻易拥有的能量,但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
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是智者看待事物、做选择、决策的过程。看多了之后,就能借助他们高明的视角来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不就是各种选择的结果吗?所以阅读改变命运,就是从改变我们的认知和选择开始的。
D,写作
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要努力琢磨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它们的实际意义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的话将其重新讲出来。
讲或者写的时候,要先用合适的故事引起对方“感性小人”的兴趣和注意,然后把想要表达的道理通过“感性小人”转达给“理性小人”。这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两个小人都会很满意。
好的写作肯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学之物重新解释。尽管这样做比较难,尽管一开始肯定做得不好,但它必定能让你迈进深度学习的殿堂,飞速进步。(通常类比法比较好用)
E,运动
身体是壳,灵魂是核心。灵魂需要身体来支持,身体用灵魂来体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运动后的1~2小时内进行高强度、高难度的脑力活动,比如阅读、解题、背记、写作、编程,等等效率会更高。
时常运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犹如一汪清泉,而久坐不动的人,体内生态系统则更像是一潭死水。
最后,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年龄、扮演什么角色,本书都能对你有所启发。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极度焦虑的人,暂时缺少人生目标、过得浑浑噩噩的人,想变好但只知道靠毅力苦苦支撑的人,想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的人,想了解底层成长规律、主动创造成就的人……如果你位列其中,这本书肯定能让你豁然开朗,并内化出真正的认知驱动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491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56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745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9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73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12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31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1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85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7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5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8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8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74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97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9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