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秋雨
夏海芹
和朋友交换书来读,用贾平凹换来了余秋雨。很值。
余秋雨的书读过几本。《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这些书,我总把它们放在枕边桌前,只要想看,伸手就够得着,随时都能看上两眼。
换来的书叫《山河之书》。顾名思义,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山河的书,写的不仅仅是山河,更是山河背后历经千年的深厚历史。
中国版图辽阔,历史悠久,横是绵延五千里,纵有悠悠五千年。余秋雨书的阔大厚重就在于他既跋山涉水丈量了五千里的长度,又苦心孤诣研读了五千年的厚度。长度和厚度交融,就是他书的特点。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写的是“文化山河”。
夏天燥热,烧灼毒辣的太阳从早到晚都在头顶悬着,声嘶力竭的蝉虫不知疲倦地就在窗前叫着,除了空调底下,哪儿也不想去,啥也不愿干,就这样懒懒散散地辜负着一天天减少的暑假。
只有到寂寂无声的夜半,才能安心走进文字。席地而坐,以床为桌,在文字中跟随余秋雨走南闯北观山赏水。
先抵达西域。
喀什,这个在我听来遥远而又荒凉的地方,是中国西部的繁盛之地。在悠悠历史的长河里,汉代的风雪、唐代的脚印、近代的抢掠在这片土地堆积更迭转换消散。茫茫大漠,声声驼铃,一列列驼队缓缓走过,走出了一条通往世界的丝绸之路。
楼兰姑娘的神秘面纱已随风而去,尼雅古城的缕缕炊烟已飘散在历史的上空,只有灿如火阵的胡杨林还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生命能够重来一次,他希望生活在中国古代的西域。因为,那里是文化汇聚的福地。
然后来到都江堰。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的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薄薄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这句话,余秋雨说的是别人也是他自己。我没去过都江堰,猜想,这都江堰不过是治理水患的堤坝,一个不大的水利工程而已,而在余秋雨看来却是世界瞩目的奇迹。他写道,把都江堰放在全人类文明奇迹的第一线,也毫无愧色。都江堰庇护巴蜀,福泽一方。自从《都江堰》一文选入高中教材,召唤着无数人前去膜拜,只为了却见它一面的心愿。“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对子简单朴实浑然天成,似拙实巧,让人过目不忘。
接着到达莫高窟和月牙泉。
这两处一直都是国人心中需要朝圣的地方。荒昧的边远地带蕴藏着蓬勃的文明,年龄最大的佛像已经端坐了一千六百年,从魏晋到唐朝再到宋元明,一千多年里无穷无尽的人们虔诚地把信仰雕刻,一代又一代,竟生生不息。可惜到了晚清,莫高窟被一个个文明国家的文明人士破坏劫掠,陈寅恪先生痛心疾首的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沙漠的傍晚气温下降,残阳静静躺在西边的天空,鲜血般触目惊心。大漠里一个踽踽独爬的人影在移动,晚风夹着细沙,打在他的脸上,直发疼。这个爬也要爬到沙漠顶端的人,就是余秋雨。站在沙漠顶端,他分明看见一湾清泉,横卧山底,如娇俏的女儿似清澈的眸子,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
月亮仿佛冷冷的眼让人心寒,这冷眼看着脚步踉跄的余秋雨,看着他在月牙泉边独自徘徊。那一泓清泉,在月色下波光闪烁。这粗犷大漠里明丽的一抹,好像一滴眼泪,滴在作者心头,惹他怜惜让他心疼最终让他惊叹。
然后前往苏杭。
如果举办城市选美大赛,这两座城市一定会名列前茅的。名列前茅的这两座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仍然风姿绰约风采照人。有人介绍苏州,说它是东方的威尼斯水城。秋雨先生说,“当苏州精致的花岗石码头边川楫如梭的时候,威尼斯还是一片沼泽荒滩”。就是城中一条蜿蜒的小巷也看惯了千年的风雨,寻常是非,只会让它莞尔一笑,它早已拥有了笑纳一切的达观。
江南的城镇和江南的女子一样,精致小巧顾盼生姿,风情万种,在人们心中,都是美丽的存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说,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
微雨黄昏漫步苏堤白堤,以为一切是天造地设的美,其实全是人力所致。
杭州何其幸运,一个又一个伟大人物为它沥尽心血,先是年过半百的白居易疏浚六井筑堤修坝;接着吴越王钱镠筑“捍海塘”“撩西湖草”规划城中街道;然后苏东坡就来了,大才子在杭州不结诗社不习书画却变身为水利工程师,废田还湖,新建二井,筹划六大方案治理西湖水害。他们一次次接力,把杭州建成让马可波罗惊叹的都城。
还有不少让人铭记的地方。
在黄州,看东坡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一点点突围,在逆境中参悟人生真谛;在承德,看康熙大帝智勇双全修建承德山庄,“木兰围场”弯弓射猎,他让身体的强健和精神的强健融为一体;在宁波,看余秋雨在台风过后,淌过冷冰冰的水颤巍巍地登上天一阁,遥想范钦在诡谲风云的政坛外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留下一座书的王国;在长沙,看青砖石地粉墙玄瓦的一处庭院,朱熹张栻在这里讲经传学。这座庭院,叫岳麓书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余秋雨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那么,书也就是路了?在文字中穿行,就好像在路上跋涉,一页页书翻过,一片片景赏后,总要留下一些文字才好。
以前看书,只注意看作者在“写什么”,现在也思考着作者是“怎么写”的。
内容上,余秋雨先生在《山河之书》中,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片言只语就笔锋一转,把视线投向历史的隧道,洞见山河千年的风云变幻,再通过细腻生动的想象,把一个个历史故事还原,让昔日重又再现。在他构造的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中,读者感受到了历尽沧桑的庄严。
语言上,余秋雨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既有感性的抒情笔调,又有理性的睿智思考,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审视山河思索人生。
具体而言,每篇文章的起笔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蚩尤的后代》从美女说起;《废井冷眼》从几个老乞丐起篇;《杭州宣言》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句话开始;《天涯眼神》从几年前读到的外国小说写起;这些文字开篇细小又实在,在后文往往有大的深意来与之呼应。
写法上也各有特色。《都江堰》的前两节一直用抑笔,抑的够稳够妙,扬的才摄人心魄过目不忘;《黄州突围》用纪实的手法,不煽情不空叹,只让历史事实说话,就足以让人唏嘘感叹;《抱愧山西》以民歌“走西口”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为山西商人增添了浪漫又凄婉的背景;《风雨天一阁》紧抓“风雨”二字,从自然界的风雨写到政坛的风雨再写到家族的风雨,给人风雨飘摇而天一阁独立的感觉。
还有就是题目的精妙。《废井冷眼》《白发苏州》《山庄背影》《风雨天一阁》这些题目将客观物与主观情统一在一起,又简洁又动心,诗意盎然。
有几篇尤为喜欢。《都江堰》《白发苏州》《风雨天一阁》等文章,看着看着就觉得不过瘾非要读出来不可,读着读着就觉得不过瘾非要背下来不可。背是一定背不下来了,抄写一部分总是可以的。
多年来读书养成一个习惯,那就是写摘抄。好像抄下来,这东西就是自己的,就能随时拿出来品味,随时供自己使用。就这样一边看一边写,写了有半个本子。
遇到一本书,就像邂逅一个人。掩卷,仿佛看到了秋雨先生在卷帙浩繁的典籍中翻阅记录,埋首苦读;仿佛看到了他手中握笔,想想再写写,涂涂又改改。
此后,再走进山河,就会细细思量,它经历了多少岁月?它遭遇过多少坎坷?
每一处,都心生敬畏,不敢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