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镇西茶馆《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养猫养狗有什么区别呢?》,结合《老师你也许不知道,有时候恰恰是你争取的“可操作性”害了你》,(第56-57页。),发现果然我们接受了对自己比较友好的一种理念去学习,选择的时候大脑也偷懒过。因为陪伴容易操作呀。
昨天恰好在视频推送中看到傅首尔对“规定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每周十二小时”的辩题讨论过的环节,针对关键词每周提到了人性化建议。从时间的长度上做的规定,实际上的陪伴质量更是不能保证的。
我也需要做个自我检讨,新学期开学一周的时间了,我已经陷入了紧张的状态,就是自己工作时候的投入,到家里还想的是做题和解决问题的紧张状态,孩子的搭讪我给出的积极回应不够。所以她的时间是自己安排的没有错,是这个一句否定的话语,那个一个阴沉沉的表情挤兑出来的,所以始终觉得对不住孩子,对孩子的影响方面不希望情绪上对她有负面的影响,正能量就是积极工作方面想要让她认真对待学习的这个方向。
因为阅读了李老师文章之后,感觉到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父母确实需要做好人生规划,不仅仅是给孩子设计一个未来的方向,重要的是自己要能做到言传身教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静待花开”是有前提的,是自己付出了充分的努力施肥、浇灌之后,不能去拔苗助长的等待,等待的时候不做过多的干预。
教育的本质是影响人,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包括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包括学生在共同体中的互相成就。当然,也包括自我教育,能不断总结和反思,觉知是一个人内省的开始,完成对自我的教育,从成年人开始,感动自己,影响身边的孩子。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由一个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绝对不是自发的,不可能仅仅靠孤立的自我就能完成。一个婴儿,要成长为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能力全面、个性突出、富有创造力的社会人,显然不是靠他自己的冥思苦想,闭门修炼。他必须借助于外力——来自家庭成员、学校老师、朋友同伴以及承载人类文明成果的书籍等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实现我们所说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走弯路,会跌跤子,这就需要他人的帮助。”
接用李老师的完整原话,教育需要“引导”、“转化”、“改变”,而陪伴和等待是前提的充分条件,完整的教育还不足够。
教育是影响人、培养人、造就人。需要教育者发动智慧,这是个系统的课题,不是能拿来就上手操作使用的公式,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琢磨,去实践。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和原因。
当然打动我的那句话,“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被不少教育家提起来过,确切的出处我自己也不知道,第一次是在詹大年的公号文章中学习到的,也是值得我们去练习的一门人生社会化课程。盯着孩子的优点和孩子成长路上的想法,不仅仅是成绩,她做了什么很重要,她是如何思考的也很重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的想法,不是等着到最后做救火的消防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