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总是一个慢热的人,待人这样,看书也是这样。有好多书,在占据各大排行榜好评如潮时,也撩不起我读它的欲望。倒是后来,慢慢被新书掩盖,我才不紧不慢的拿出这本书来。
为你,千千万万遍。
每本书都可以浓缩至一句话。而“为你,千千万万遍”更像是一句呐喊,从头至尾,叩击人心。它是一股暖流,也似一袭寒风,给人无限温暖的同时,也被其虐的心痛。在阿米尔发疯似的一顿乱扔后,哈桑拿石榴用力涂脸的那刻,红色的不是汁液,而更像鲜血。孩提懵懂年纪,不知如何更好去爱,反而熟悉了怎样去伤害。阿米尔需要哈桑的反抗,除此之外,他没有其他让自己释怀的办法。但症结在于,主仆的身份,更准确来讲从小形成的相处习惯,哈桑永远不可能那样做。在阿米尔面前,哈桑既是一位强者,机灵敏捷,满身铠甲;又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弱者,逆来顺受,唯命是从。我们毫不怀疑他们之间存在着纯真无邪的友谊,一如哈桑每次的奋不顾身、义不容辞。在这场看似单向的情感付出故事里,我们可能更关注怜爱哈桑,却由此忽视阿米尔内心的纠结与拷问的可贵之处,因为于浓厚的身份、信仰而言,阿米尔完全可以断然不顾,就像阿瑟夫一样。
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了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阿米尔与哈桑之间,问题的起因,可以说与父亲有关。暂且不说哈桑与自己父亲的关系,每个人对独占自己双亲的愿望是肯定的,虽看起来“自私”,却无可厚非。阿米尔一直不能让自己成为父亲眼中的样子,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心态,以致于一直困惑是不是亲生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阿米尔更加渴望,用各种心思讨好父亲的心。这是位仗义豪爽的父亲,也是位大意粗心的父亲,相信每位读者都喜欢这样的形象,对爱人执着,对朋友宽厚,面对穷人慷慨大方,面对坏人挺身而出,爱憎分明,受人尊重。他其实很爱自己的儿子,却鲜用温柔的方式。一切让他坚强的办法,可能都源于“一个不能保护自己的男孩,长大后什么东西都保护不了”的想法。所以,为你,我全部做好,对你不留情面,也别奢求我说一句好话。就是这样的父亲!
战争不会使高尚的情操消失,人们甚至比和平时期更需要它。
距离和时间,总会让所有困惑的事情变得清晰。俄国入侵阿富汗,使阿米尔一家家业毁损,逃难美国。如果哈桑的离开,是一段距离的开始,那之后隔着的大西洋,确实足以让曾经亲密无间的伙伴再也难以找到联系的可能。有些事很怪,你冷落它、轻视它,故意不理不睬,却总是在日后的某个瞬间全部涌现。一通电话,甚至一只风筝,自认为放了很久、满是尘埃的记忆,卸了封印、陡然爆发,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思考过,此刻却比任何时候想的清楚明白。于是,阿米尔在追,不停的追,即使竞争的是身边一群的孩子。他要找回那份亏欠,找回那份童真,找回那年他应该有的样子。
世间太多故事,其实都没有胜者。
回想记忆中的我们,又都不约而同地去争去抢胜利。命运总是让人觉得无可奈何,总不会在同一时刻给你所有应该具备的东西。年少活力十足,却鲜有经验;活了大半辈子刚开始有所顿悟,岁月却不再饶人。于是,有的人忙着说教,少走弯道;有的则自信满满,掩耳遁走。想想也罢,总听人讲人情冷暖、世事无常,所有阶段的欠缺和优势,倒是一并成就了人性及人生的圆满。诚然,我们都有让人羡慕的地方,也都有自己遗憾懊悔的时刻,这样的自己才更是真实的自己。毕竟,凡人总要有喜怒哀乐。错了,抑或错过了,在似懂非懂时多些勇气,在幡然醒悟后多些行动。我们每个人都是追风筝的人,要告诉自己,勇敢迈开面向生活的脚步,于困厄处洒脱,于顺境中安然,于窘迫间昂首,这样之后你会发现,生活确实可以如此坦然,不紧不慢。
亲爱的,你的风筝在哪,还记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