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历史上的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划时代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 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也是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第一人。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文,一法度,以法治国, 焚书坑儒, 述信求仙,苛政虐民,对于中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对于中国版图之确立,对于中国民族之传承,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而秦始皇也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一个人,他为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毁之,则称其为专制独裁的“一代暴君”。有人认为秦始皇一生战功赫赫,为后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人认为,秦始皇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生活奢侈,是暴君的代表。在我看来,秦始皇功大于过,我觉得功过是非应从个人对后世的影响来评价,而秦始皇的功绩更是有很多。
秦始皇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其中有一些是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然而是什么原因没有能够使这些政策、措施发挥作用,成为维系秦王朝长治久安的纽带,反而被淹没在愤怒的声浪中呢?这就说明,一种好的政策的实施不是孤立的,必须有相应的措施、政策予以保证。如果有一些与之相反的政策或举动,双方不仅会有抵消作用,而且力量大的一方势必压倒另一方。任凭错误的政策和行为无限度泛滥,好的政策、措施就会黯淡无光,甚至根本失灵。
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中国其后近二千年的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秦始皇本身的个人品格是很好的,心里也有着很大的志向。长平之战后,国子劝齐合纵抗秦时说道:“秦伐魏取安邑,伐赵取晋阳,伐楚取鄢郢矣。逼三国之君,兼二周之地,举韩氏取其地,且天下之半。今又劫赵魏,疏中国,封卫之东野,兼魏之河南,绝赵之东阳,则赵魏亦危矣。” 一说客对韩王说:“秦之欲并天下而王之也,不与古同,事之虽如子之事父,犹将亡之地;行虽如伯夷,犹将亡之也;行虽如桀纣,犹将亡之也。虽善事之,无益也。不可以为存,适足以自令亟亡也。”李斯入秦后,第一次与秦王政谈话也说到:“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到,统一航船的桅杆已经露出地平线,已为人们的目力所及了。但是,秦对东方六国战争的艰难性所造成的严酷的现实,使那些与上述论调持相反态度的游说之士,仍有活动的场所。例如,秦王政十年,齐王建入秦称臣,就遭到即墨大夫的反对,主张联合三晋及楚,“如此,则齐威可立,秦国可亡。”即使在秦灭亡六国的前夕,顿弱在向秦王政献离间六国之计时也还说:“天下未尝无事也,非纵即横也。横成则秦帝,纵成即楚王。”事实上,东方六国也常常在重大战役上战胜秦军,使秦始终不敢等闲视之。例如,魏安厘王三十年,即秦王政即位的前一年,无忌回到魏国,率领五国兵攻秦,大败秦军于河外,秦大将蒙骜退走。秦王政即位的第六年,韩、赵、魏、卫、楚共击秦,取寿陵。赵王迁三年,即秦王政十四年,赵国大将李牧在肥垒大败秦军;第二年,李牧又打败秦军于番吾。至于秦始皇对楚国的战争,就更加艰苦。你看,果子已经成熟了,然而想摘取它又是这样的艰难。这就说明,秦始皇必须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方能争取战争上胜利。否则,稍有大意,就会招致失败,甚至前功尽弃。现实就是这样的矛盾,而恰恰是这种不时有漩涡出现的历史潮流,成为造就秦始皇这个英雄人物的基础。人们常常说,“时势造英雄”,那么是什么样的时势才能造英雄呢?一般地说,要具备这样两个特点:即宜人之势和逼人之势,秦始皇善于在这样的风浪中游泳,他在宜人的形势中善采其“宜”,在逼人的形势下善克其“逼”,表现了一个英雄人物的品格。他敢于作出灭亡六国的战略决策。当时,秦始皇面临着两种抉择:有人建议他勿灭六国,免盛极而败;有的则建议他一鼓作气,统一天下。他自己也提出过“山东之建国,可兼与”的疑问,历史上常常有成熟的时机而被决策人物放走的事例,造成历史性的错误,人们为此而长叹,例如长平之战后,秦本可以一举而灭赵,白起就曾这样主张过,但是由于秦昭王的犹豫,这个时机悄悄从秦国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身旁溜走了。秦始皇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即像李斯所说的那样:“今怠而不急救,诸侯复强,相聚约纵,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我们决不能把李斯的话视为危言耸听之论,因为当时的确是胜负未卜的。在这样的历史转折关头,处于决策地位的人物决而不决或决而不当,常会使历史走一段或长或短的曲折之路,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秦始皇在进行统一这个问题上英明果断,当决而决,正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秦始皇将军事进攻与政治上的分化瓦解配合得巧妙得当。我们纵观秦灭六国的过程,秦始皇采取了远交近攻,集中兵力,先易后难,中间突破,后扫两翼,最后灭齐的方针,在执行中又及时抓住可乘之机。灵活机动地变通主攻方向,在军事进攻的同时,配合以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两者结合,得心应手。加速了统一的进程。秦始皇善于和敢于竭尽全力进行战斗,在他统一六国间,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机智勇猛和雄才大略。
统一六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巨大的突破,秦始皇就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政治人物。秦国先代奠定的实力,商鞅变法使秦国实力上升,加上民众期望,人心都渴望统一,渴望安定的生活。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举贤才能让内有嫪毐淫乱其母,掌握雍地及后宫大权,外有吕不韦掌握朝廷大权,号为“仲父”的混乱朝廷,在他的果断之下,迅速剿除嫪毐和吕布伟的势力,掌握了秦国大权。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掌握大权后的嬴政,重用李斯,对东方六国展开灵活的手腕,重用贿赂那些惧服于秦国的六国重臣,刺杀那些谋划和纵对抗秦国的六国大臣,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削弱六国实力,结果就是赵国自己砍死李牧,齐国对秦国俯首帖耳,楚国的李园和黄歇内乱。秦始皇取消了对东方六国的逐客令,吸纳欢迎东方人才进入秦国。秦国在军事上占有很大的优势,有王翦、蒙武、蒙恬、李信等猛将,对六国展开征伐。这些种种看出了秦始皇嬴政的雄才大略与其他六国国君的庸庸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订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战略就是笼络燕、齐,稳定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就这样,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公元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先后顺序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央集权国家,即秦朝。
秦王政二十六年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秦帝国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维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变“王有”为“国有”。秦始皇于前216年命令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的实际数额,以便征收赋税。又实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军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虽然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施行了“授田制”,农民的土地名义上是国家所有、私人耕种,但此举让全国百姓实际占有了原来“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后便演变成了农民和官员们都可以自由地买卖田地,所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终便利了私有土地的发展。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国为36郡,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46郡,定咸阳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在政治上,秦始皇的巨大贡献就是他建立了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也就是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
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确立皇帝独尊的地位。秦始皇之前的各国诸侯都被称为“君”或“王”。战国后期,秦国与齐国曾一度称“帝”,不过这一称号在当时并不同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以为这些称号都不足显示自己的尊崇,于是下令大臣议称号。经过一番议论,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政“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秦王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秦始皇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称号。从此以后,“皇帝”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秦始皇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他又规定:自己死后皇位传给子孙时,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秦始皇想皇位永远由他一家继承下去,“传之无穷”。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圣化,秦始皇又采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首先取消谥法。谥法起于周初,是在君王死后,依其生平事迹,给予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但秦始皇认为,像这样“子议父,臣议君”,太不像话,更没意义。他宣布废除谥法,不准后代臣子评价自己。我觉得,秦始皇不准后代子孙评价自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功大,后世没有资格评价自己;二是因为他自卑,害怕自己做得有什么不好。其次天子自称曰“朕”。“朕”字的意义与“我”相同,以前一般人也可以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诏”(命曰制,令曰诏,盖二者效令不同也)。第三,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最后,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质雕刻的大印才能称为“玺”,也就是制传国玺。“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此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示“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终于销声匿迹。玉玺之大是因为这个玺只能皇帝用,就寓意着权利之大,象征了一个君王的皇权之至高无上。
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以皇帝为尊,下设三公九卿。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三公之下设九卿,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分工就是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京畿警卫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少府,掌治宫室的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皇室属籍的宗正,掌舆马的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在此之外,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还有列卿,如中尉、将作少府等。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地方机构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之后,为避免周朝地方诸候的势力大于中央的事件重演,废除了分封制,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郡设守、尉、监(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县,万户以上者设令(县令),万户以下者设长(县长)。县令、县长领有县丞、县尉及其他属员。县令、县长主要管政务,县尉掌握军事,县丞掌管司法。县以下设乡,其主要职能有四:1.摊派徭役;2.征收田赋;3.查证本乡被告案情;4.参与对国家仓库粮食的保管工作。乡设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赋税,游徼掌治安。乡下设里,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有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里中设置严密的什伍户籍组织,以便支派差役,收纳赋税。并规定互相监督告奸,一人犯罪,邻里连坐,也就是说罪犯在犯罪时会多一份牵挂,身边也多一个人监督,减小了犯罪几率。此外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设亭长。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还负责接待往来的官吏,掌管为政府输送、采购、传递(文书)等事。两亭之间,相距大约十里。郡县制的建立确保了秦朝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因为郡县制是层层递进式的,各级部门分工明确。每个郡县的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命的,各个郡县的郡守和县令之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所以在治理过程中相对公开公正。但是这样子也就造成地方的权力弱,中央权利却高度集中,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利。一方面,权利的集中有利于秦朝自身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更加方便管理国家、推行法令和统一文化,例如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为秦朝经济贸易的往来奠定了基础;以小篆为全国通用文字,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百姓思想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多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但是另一方面,中央集权导致了皇帝权利的高度集中,这对上层人员的要求很高,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制了创造力,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反之,仔细想一想,以上负面影响造成的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最初都源于个人的“贪婪”,而中央集权制度本身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除了统一六国,建立新制以外,秦始皇在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经济以及民族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开疆拓土,夺取河套地区,防御匈奴。匈奴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发族,原先分布在蒙古草原上。战国末年,他们逐渐强大起来,占据了水草丰美联社的河套地区,并不断南下。北方各国的农业生产经常遭到破坏。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国家。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秦统一以后,将军蒙恬率领军队,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政府还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耕田戍守。秦始皇又征发农民,修筑了西成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对阻拦游牧民族的骚扰,保障内地的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从而有利于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万里长城的修筑虽然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繁重的劳役,但并未因此而失去它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和生命换来的,充分体现了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力,它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和最雄伟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秦始皇北击匈奴的胜利给了匈奴贵族贵族侵扰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这场反击战解除了匈奴奴隶主费族的侵扰与破坏。北伐匈奴的同时,朝廷又徙去大批刑徒,“实之初县”。秦始皇三十五年,进一步增加了徙边的人数。除谪徙刑徒外,还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如秦始皇三十六年,一次就从内地徙民三万家至北河、榆中定居,凡是去了的,均“拜爵一级”。这些迁去的民众与刑徒,一面屯垦,一面戍边,对于开发北方边地,充实武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于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这些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保护包括匈奴人民在内的各族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是有积极意义的。秦始皇还南征百越,在这期间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秦始皇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留守的将士和移民,除少数与中原移民女子结婚外,其余多娶越女为妻。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为岭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秦平岭南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使越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它对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及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秦始皇为开拓西南,由于西南各族人民和内地有着长期的交往,决定打通西南。派常頞通西南夷。常頞以其交通受阻,乃发众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其处险阨”,“道广才五尺”,故名五尺道。栈道开通后,大秦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夜郎、邛都、昆明等地,并在这里设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机构。与此同时,秦又经蜀郡,加强了与邛都、筰、冉者的联系,并使之纳入了郡县制的行政系统。从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密切了与内地的关系,而且成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秦始皇对东南、岭南、西南以及北方等边远地区的开拓,在这辽阔的疆域里,在一个国家政权的管理下,生活着各族人民,形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大国,这不论是在中国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极为巨大而深远的意义。此外,秦始皇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在军事方面,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无比强盛的大秦帝国,运用谋略与智慧以及众多人才的智谋,还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逐个击破。这些国家亦强亦弱,攻占起来也是无比艰难,这其中耗费了大量的军资和物资,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的残忍现象,但是想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人民安定的国家,就必须要统一帝国,使国家富足,人民幸福。秦始皇的做法也有一定用处,是可以理解的,此外他还开疆拓土,南征北越,北击匈奴,开发北疆,开拓西南,使少数民族归顺秦朝,壮大了秦朝的力量,维护了边境的稳定,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和谐发展。他还修筑了万里长城,保护了北方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成为了当代著名的景点。这一伟大的壮举被后世人民所称赞。他统一六国,修筑长城,开疆拓土促进了军事力量的壮大和领土面积的扩大,影响深远。
秦始皇还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各有相同,影响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秦始皇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线;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些措施,有利于巩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也有深远影响。他开发越族地区,沟通水系。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民族,分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秦统一六国以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到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为解决运输困难,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他修建交通,秦在原来六国车马道路之基础上,修建宽阔一律之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有利于全国交通运输。
每个人都不会十全十美,秦始皇后期徵敛无度,赋税奇重。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之食”。秦始皇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姓所能忍受。设立严刑峻法,民怨鼎沸。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他箝制人民思想,焚书坑儒。为防止百姓反抗,秦始皇在思想上也实行了严厉之统制,如颁布禁书令,大肆收缴焚毁书籍,又坑杀非议朝政的儒生四百余人,史称“焚书坑儒”。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个人生目标,秦始皇是第一个完成统一国家的人,在他之前没有前例,统一六国,创建新制后,秦始皇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了,开始享受自己的功绩,导致了后期的暴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始皇败政只是一代之过,他没有以民为本,但他所建立的新制,做出的贡献是影响整个后世的,这是千载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