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白、黑
很小的时候就看过这部电影,当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么久以来,虽然很少有机会再提起它,但如果有什么东西触碰到了记忆中的那个锚,关于电影的记忆就会立时清晰的再现。故事已经远的记不清了,只记得有满院的红灯笼、有女子敲脚的仪式,倒是影像中的那种红、和凄清的声响,会记得格外清楚。由此证明,好的影像是能超越于故事,经受住考验,并被时光厚待的。
任是你怎样的不在意,也一定躲不过影片中的红色。这也是大多数人对于这部电影最深的印象。也足以成为这部电影最鲜明的特征。
除了同样出自张艺谋的《红高粱》,我记忆里再难有这么风格化的电影,在国产电影里更是绝无仅有的少见。
我发现我看过张导演那么多电影,但从没起意去写点什么,总结点什么,倒是这部很老很老的片子,要到了数年又数年之后的今天,再去重温的时候,反倒看出了点什么东西,也才对他产生了点好奇:这些电影真的是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山楂树之恋》一样,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吗?为什么这样的天差地别?
虽然看过大大小小无数的文艺片,可我竟然觉得,好像只有这部老早的电影才真正有着某种“文艺”的无法被轻易参透的气质:它那么鲜明,那么肆意,那么胆大包天,它钻进你的记忆里,趴在你的神经上可以一待就是二十年,它才真正像个贵族,没有现在文艺片里那么多的飞短流长和矫揉造作。
关键词:红
红色是电影的主色调。在我看来,它象征着欲望。导演意在通过红色来反复影射封建礼教之下欲望的这一母题。
在影片中,红色无处不在,尤其是在电影的前半段。
在这里,又不得不说电影的拍摄场地,山西乔家大院。如今这个名字已经是如雷贯耳了,前几年我去过平遥,除了平遥古城,很想去的就是传说中的乔家大院,可惜时间太紧,没去成。但平遥城里那些一砖砖垒成的院子印象很深,正是那四个字:深宅大院。
只需想象,那么深深的院落,青灰色的砖,一定是会垒出了无数的寂寞。建筑是不会说话的历史和文明的见证,一种文化在会在它的建筑上有最直接的体现。张艺谋选择这样一座深宅来拍这样一部电影,电影还没拍,就已经对了。
这是在文化上深宅大院与封建礼教的对应。在电影中,这座宅院很多时候是被高角度俯拍,突出了它的层叠和四方环绕的体制,营造了一种十分封闭的,像牢笼一样的感觉,再加上影片里永远带着回音的声效,更加凸显了环境的大与空,增加了环境的清冷与恐怖感。
在这样的一座院落里,这样的一个“家”里,大红灯笼简直就是太鲜明的存在。
我想起有一年和父母在他们的工地上过年,图喜庆,工地领导买来两盏大红灯笼挂在工人居住的板房前面,外面下了很大的雪,工地上大多数人都回家过年所以气氛也不浓,也不热闹,但因为是和家人在一起,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孤单,还会和弟弟一起跑到雪地里到大红灯笼旁边照相。所以,同一样景物,人有不同的心境去看,也会看出不一样的感觉。景物可以是人心,可以是人的感情。
而在电影中,红色没有让人感觉到丝毫的喜庆,因为宅院是冷的,人也是冷的,这又像一种反讽,用这抹红更加反衬出深宅大院中的阴森和恐怖,也是封建礼教的可怖。
影片中老爷和四个太太,三太太和高医生,丫鬟雁儿和老爷,四太太和大少爷,每一种感情都有着某种欲说不能的东西。
四太太颂莲说:人和鬼就差一口气,人就是鬼。
三太太梅珊说:人生就是戏,演好了骗别人,演的不好只能骗自己。
每个人都被压抑,都在身份的认同与自身的欲望中分裂和挣扎,每个人身上都有某种人性的扭曲。
因为欲说不能,所以那股红色才尤其的张目,那股深藏心间的欲望才尤其能被观众看的清楚。
关键词:白
影片中巩俐总穿着一身白衣服。看完后才恍然明白,这也许是导演的又一个隐喻。
四太太颂莲嫁入陈府时是十九岁的女学生,因为家道中落,父亲去世,在继母的压力下选择了嫁到有钱人家做妾(当然也跟人物自身性格有关,这点在原著中表现得更多)
初到陈府时颂莲穿的就是一身白衣黑裙,透着素雅,这也是她和这个家里其他女人的不同之处,她虽然踏入了一个封建家族,踏入了旧式礼教,但从这个人物本身来说,她还是有不甘的。
颂莲的服装大多是选用白色,我特别记得她在顶楼和三太太梅珊的那场戏,她穿一身白,三太太一身红色戏服,红与白的对照意图非常明显,暗指了颂莲在性格上的孤高和梅珊的妖娆,后来,三太太戏唱完,脱掉戏服,骤然显现的是一身黑服,暗指了这个人物的悲剧结局。
还有一场戏,是颂莲剪了二太太的耳朵后去问候二太太,她穿的是一身黑色衣服,也是她在全片唯一一次穿黑色衣服,暗示了人物内心已经开始扭曲,同时也影射其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
影片中还有一种白色的存在就是雪。
影片后半段发生在冬天,雪的意象开始出现,这是全片除了红灯笼外又一个比较重要的意象。在这部风格化非常明显的影片中,导演除了运用色彩,也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传达主题。这一点和小说原著不同,原著中没有如此丰富且明显的意象。
雪的出现和颂莲的悲剧相互呼应,指示了在封建礼教的沉重压抑之下,颂莲这一女性形象归于毁灭和凋零的命运。
关键词:黑
不得不再次为导演对色彩的把握而赞叹。
除了红与白,前面也提到了,还有一种隐喻非常明显的色彩,就是黑色。
黑色给人恐怖的感觉:电影中颂莲被封灯后佣人给灯笼罩上的黑色的布罩,甚至在颂莲的卧房里这种黑色的布罩也无处不在,有意和之前的红色灯笼形成鲜明对比。
丫鬟雁儿的灯笼被丢在院子里烧成的灰烬。
黑色喻指死亡,和悲剧。
二、一点想法
想说说张艺谋。
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才想对张艺谋的电影做点总结。但是都是自己的看法,不一定对哦。
有一种感觉,张艺谋还是最擅长拍这种很风格化的电影,包括到后来他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种纵横捭阖的大场面,其实要的也是一种气场,这里面都有“气”,涉及到这个“气”字,好像张艺谋就能做的好。
他后来拍的口碑也很不错的《我的父亲母亲》,表面看是爱情片,其实我觉得还蛮有情怀的,那种情怀又比《山楂树之恋》更自然,更接近本质。也就是说那种出乎天然,返朴归真的东西更多。这也是一种“气”,是一种无形的东西。
由此看来,张艺谋的“虚”比“实”好,他的《归来》虽然很用力,但因为太实,所以我并不觉得好,这电影里他最擅长的东西没在。
三、关于原著
电影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看完电影后,很想知道原著是不是也这么风格化,也能让人读后有“冷”的感觉,就立刻找来读。
电影和小说的故事脉络和内容基本是一样的,风格也很一致,我觉得这从改编来说非常难得。有的改编就完全背离原著,完全不是一种风格,更像是一种误读,比如《周渔的火车》。
想说三点不同,第一,小说里大少爷这个人物更立体,更完整。
第二,电影中的“死人屋”在小说中对应的是井;
第三,电影创造了灯笼这一意象,还有挂灯笼、敲脚等封建意味浓厚的仪式,无疑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