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身居陋室,很容易想到刘禹锡的那首《陋室铭》,劝慰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说到刘禹锡,无法回避“二王八司马”,这个唐朝短暂的革新,持续了三个多月,就破产了。而这次个革新的领导者,要么被杀,要么被贬谪。
普遍观点,永贞革新是唐顺宗李诵即位后,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旨在维护国家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积极推行革新。但是历史真相或许并非如此。“二王八司马”只是一群文人,他们并没有才能给唐朝带来深刻变革。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遗诏传位于太子李诵,当时李诵同样重病在床,之前德宗重病,李诵因为生病都没能进宫看望自己的父亲。李诵勉强挣扎起来,在朝堂接受朝臣朝拜,正式即位,即唐顺宗,稳定了天下民心。
即位后的唐顺宗李诵中风很严重,已经没法说清楚话,无法有效的处理政事,很多事情依赖心腹王叔文、王伾等人。二月,顺宗任命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伾为左散骑常侍,充翰林学士,王叔文为起居舍人,充翰林学士。
顺宗即位,总会有些新气象,这些拉拢民心的举动,被后世认为这是一场革新。德宗末期的五坊小儿胡作非为,引得京城怨声载道,顺宗废除宫市,罢黜五坊小儿,拉出京兆尹李实做替罪羊,把李实贬为通州长史。这些细碎举措收获了民心,但还不足以称为变革。
因为顺宗身体无法主持朝政,所以大多数朝政都是顺宗和他的小圈子决定的,这就有朋党的嫌疑,当时求见王叔文和王伾的大臣络绎不绝,甚至许多人无处栖身,借住邻近小店。
以二王为首的这些人,并不受朝廷传统朝臣的待见,史书记载,这群人经常聚在一起相互吹捧,王叔文一直以诸葛之才自居。传统的朝臣,像御史中丞武元衡对这些人十分讨厌,王叔文把武元衡赶出了检察机关,让他担任左庶子这个闲职。反对王叔文的朝臣,聚集到顺宗儿子身边,双方斗争的焦点聚焦到立太子问题上。
到了三月,朝臣看到顺宗的身体越来越差,谋立太子,王叔文等人各种阻挠。宦官俱文珍是唐德宗时期的宠臣,对王叔文等人的行为十分不满,联合翰林学士郑絪等人,草拟诏书向顺宗请求立太子,顺宗中风不能说话,郑絪在纸上写了“立嫡立长”,顺宗点了点头,这样立太子确定下来,立广陵郡王李淳为太子,更名为李纯。
确立了太子后,更多的朝臣依附于太子身边。朝臣开始推动太子监国,这种情势对王叔文十分不利,王叔文打算抢夺军权,五月任命老将范希朝为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亲信韩泰为行军司马。这触犯了宦官集团的利益,大宦官俱文珍密令手下将领不要把兵权交出。不久王叔文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失去了翰林学士的职位,王叔文失去了直接参与中央的决策的权利。王叔文打算自保,宴请俱文珍、李文忠等人,说自己母亲有病,自己打算退居侍养母亲,希望自己走后,被别人诽谤时,众人能够帮自己说句好话,最终宴席不欢而散。
墙倒众人推,地方藩镇节度使也在太子身上捞取更多政治资本,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上书,请求让太子监国,并指责王叔文等人肆意乱国。各地节度使纷纷上书,内容和韦皋相同。唐顺宗下诏军国大事都交付太子处理。
八月,唐顺宗下诏退位,令皇太子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迁居兴庆宫。随后王叔文集团遭到清洗,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不久王伾病死,王叔文被赐死。
同时代的韩愈曾对唐顺宗做出评价:居储位二十年,天下阴受其赐。惜乎寝疾践祚,近习弄权;而能传政元良,克昌运祚,贤哉!
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并不认可王叔文等人,认为他们是小人,近习弄权。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他们的文学造诣很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就有很高的行政能力。
唐顺宗只是德宗与宪宗之间的一个过渡,同样的王叔文等人也只是短暂的掌握权利,既没有做出卓有成效的改革,也没有给后面的时代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