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
第一部分 三摩地篇
1.1现在,开始教授瑜伽。
1.2瑜伽就是化除意识模式。
1.3如此,纯粹意识即可安住于它最自然的状态。
1.4否则,觉醒就会转变为各种意识模式。
1.5有五类意识模式,它们既有恶性的,也有良性的。
1.6它们是:正见、邪见、概念化、昏沉和记忆。
1.7正见来自直接的觉察、推理或他人的教导。
1.8邪见是错误的知识,这些知识与事实不符。
1.9概念化来自语言上的知识,但与事物的真相并无关联。
1.10昏沉是没有任何觉知的存在状态。
1.11记忆是过去种种经验的持续。
1.12化除各种意识模式,必须通过修行和无为这两者来达成。
1.13修行的意思就是持续地安住于禅定之中。
1.14当能够长时间自如地处于禅定状态时,才能打下一个牢固的根基。
1.15所谓“无为”,就是通过高度的觉知,而使心灵不陷落于任何事物之中——无论这些事物是直接感知到的,还是经由学习而来的。
1.16在无为的最后阶段,纯粹的觉醒从最真实的存在中自发地、清晰地显现出来。
1.17对于初学者而言,禅定过程中会伴随着四类现象:有寻;有伺;轻安;我识。
1.18当修行有了深度时,就会出现所有的妄念被渐渐地化除,上述的四类现象——有寻;有伺;轻安;“我”识——将全部消失。因为这四类现象无非是意识深处所储存记忆的泛起之境而已。
1.19当我们的身体消亡后,它们将会成为我们新的“本质”,驱动着我们进入轮回之中。
1.20除上述之外,真诚、精进、正念、三摩地和般若等,也是通向觉醒之路的重要途径。
1.21那些怀着真诚的心愿去探索解脱之人,距离实现他们的目标还能远吗?
1.22温和的、中等的或强烈的修行,结果是很不相同的。
1.23同样也可由对湿婆神的顺从来达成觉醒之理想。
1.24湿婆是不同的,祂象征着永不退坠的纯粹觉醒、从一切因果之链中彻底地解脱、且没有任何潜在业种的瑜伽修行终极之境界。
1.25这个自在成为了无与伦比的全知之源头。
1.26湿婆的存在超越了时间,故祂是万世之师。
1.27象征湿婆的便是那神圣的声音——OM(奥姆)。
1.28通过不断重复,它的内涵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
1.29如此,即可实现内在的成长和消除各种障碍。
1.30疾病、冷漠、怀疑、疏忽、怠惰、纵欲、自欺、不精进、不坚定,它们都是意识的干扰,都是获得身心安宁明净的障碍。
1.31当我们不幸拥有上述这些,将使我们长期陷入紧张、沮丧、无精打采等负面状态之中。
1.32修行下述的任一教导,皆可很好地克服这些干扰。
1.33(1)始终保持着友善、同情、快乐和从容地对待所有事物——无论它们是愉快的或痛苦的,好的还是坏的……。
1.34(2)通过深长吸气或呼气后的暂停之方法。
1.35(3)通过持续地觉察事物的每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对我们感官和身心引起的各种变化。
1.36(4)通过对痛苦背后的那个觉知。
1.37(5)通过对一切事物的无执。
1.38(6)通过对睡眠和梦境的洞察式反省。
1.39(7)通过持续地冥想一物或心住一境之方式。
1.40(8)通过全神贯注地想象将自己化身为任一事物——这些事物可以是无穷小,也可以是无穷大。
1.41如意识模式被有效地淡化,就会出现一条光明之路,名为:“三摩地之路”。它像宝石一样珍贵。这颗宝石如同一面镜子,能反照出此前我们内在、外在和行为之中经历过的一切。
1.42(1)将概念上的或语言上的知识收纳于禅定之中,并于禅定中努力地探求这些知识之内涵。此名为:“有寻三摩地”。
1.43(2)超越有寻三摩地,就进入“有伺三摩地”。此时瑜伽士只是静静地观照着圣贤教导的知识所透显出来的那个境界。
1.44(3)从有伺三摩地再进一步,就是“无寻无伺三摩地”;(4)从“无寻无伺三摩地”再进一步,就是“超越无寻无伺三摩地”。
1.45当空性三摩地修行功深之时,万物逐渐呈现出它们的本来面目——无分别的本性。
1.46上述这四类三摩地——有寻三摩地、有伺三摩地、无寻无伺三摩地、空性三摩地,统称为“有种三摩地”。
1.47当空性三摩地的修行渐渐功深时,真我将会越来越清澈地显现。
1.48般若即从本性中呈现出来。
1.49般若与一般后天的见闻之知,以及通过对事物的推理是截然不同的。
1.50般若可以有效地化除层层习气。
1.51当层层习气和意识模式被般若彻底化除时,名之为:“无种三摩地”。
第二部分 成就之道篇
2.1瑜伽修行由“苦行”、“好学”、“向着纯粹觉醒成长”这三大类组成。
2.2瑜伽之目的是为了消除各种痛苦的根源和实现终极三摩地。
2.3痛苦的根源来自不能如其所是地了解事物。愚痴、我执、自恋、嗔恨、贪婪——人生中各种痛苦的五大根源。
2.4无论愚痴处于潜伏、活跃、暂停或虚弱,它都是滋生其余几项的温床。
2.5无明将那些无常、污染、痛苦、非本真认同为永恒、纯洁、快乐和本真之我。
2.6“我执”归因于将“我”强行带人纯粹觉醒。
2.7自恋是对美好之拥有的沉溺。
2.8嗔恨是对悲苦之残余的一种反应。
2.9贪婪来自本能和对“万物无常”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世俗的聪明或博学之人那里同样存在。
2.10这些痛苦的根源会以一种难以察觉的隐秘方式活动着。
2.11如果它们处于明显状态,就形成了上述的“意识模式”。但通过深入的禅定可以有效地化除。
2.12是业障产生的根源,它们任何一个作为驱动力所产生的行为都会成为业力沉潜到意识深处而化成意识模式。这些业障将推动着我们进入到下一生,或潜伏起来伺机于未来的某个时刻显露出来而成为我们新的痛苦。
2.13只要这些业力依然存在,它们将决定我们此后的未来和来生。
2.14人生是快乐还是痛苦,取决于此前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所创造的不同业力。
2.15对于一个智者来说,他能很好地了解人生经历中所有的痛苦:无常之苦,业障之苦,或各种本能带来的痛苦。
2.16但是,痛苦是可以避免的。
2.17痛苦与否取决于背觉合尘,还是背尘合觉。
2.18什么叫背尘合觉?即如是观这个现象世界皆是本体的体性之光明自发的显化,即能与所感官与外界、世俗的世界与超世俗的世界等等,一切皆是本性之光明之自发的显化。
2.19所有不同的事物——可归类的,不可归类的,模糊的,清晰的——皆是本性的显现。
2.20圆觉就是那个“看”,尽管它是纯净无染的,但它恒常照彻万有。
2.21本质上,这个现象世界的一切都是真实无隐曲的显现。
2.22当瑜伽士达到如实地洞见出“现象世界的一切都是真实本性无隐曲的显现”时,将真实地领悟到:时刻处于生死变幻中的万物皆是真实本性以它自己的方式存在的一种反映。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现象世界中的一切仍然存在。
2.23现象世界因获得了真实本性的力量现象即本质,本质即现象。
2.24之所以有一个被人们称之为“现象世界”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有无明,因无明故,不能如其所是地来理解一切。
2.25若没有无明,真实本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之间表面上的“分裂”即不复存在,圆觉将自由地展露出来。
2.26无明消除后,一切分裂的根源即被连根拔除,存在还原为它本来的真实面目。
2.27终极存在依其内在的法则分身为七个阶段。
2.28通过瑜伽修行,身心内外各种杂染便会逐步消除,本性之光便会透显出来。
2.29正行、精进、调身、调息、制感、专注、禅定、三摩地,是瑜伽修行的八个有机部分。
2.30正行包括五大戒律: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淫乱、不贪图。
2.31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什么年龄或属于哪个阶级,它们都是永不可违犯的绝对命令。
2.32精进的意思是:净化身体、知足、热情、好学、时刻向着觉醒趋近的信念。
2.33以及为了有效地化除各种私心杂念,需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内心强大、性格温和的人。
2.34我们时常会处于各种有害的负面情绪中,例如总想着去伤害某人等。这些有害的或负面的情绪可能来自贪婪、愤怒或妄想等,无论是轻微、中度,或强烈,都会带来无穷的无明和痛苦。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必须培养成一个内心强大、性格温和之人的原因。
2.35坚定的非暴力会形成一个友善的气氛,它能消除所有敌意。
2.36不说谎,便可成就一切事业。
2.37不偷盗,便可获得真实的财富。
2.38不淫乱,生命因此而更充满生机与活力。
2.39不贪图,便可获得生命的真相。
2.40如果身体因净化而越来越清净,瑜伽士便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身”念越来越淡化。
2.41生理上净化同样能带来明澈、幸福、凝聚、不为感官所惑和增强对本性的领悟能力。
2.42所产生的满足感能为我们带来无以言喻的快乐。
2.43精进能化除一切污染,形体和感官会变得高度的完美和神圣。
2.44好学可持续地深化着与神性的交融。
2.45三摩地的意思是通过圆满的觉醒而达到化解一切二元冲突。
2.46稳定而舒适的体式是进入禅定的前提。
2.47所有的成就和本性之开显,都来自深度的放松和静心凝神。我们的身体和无限的宇宙是不可分割的。
2.48当我们实证的境界时,再不会受各种二元性的冲突之戏弄。
2.49不断深入的放松,呼吸会变得很深细,甚至会出现呼吸的中止。
2.50调息就是始终留意呼吸,逐渐将呼吸的频率降低,将原有的粗重呼吸调节到流畅深长,以及将胸式呼吸逐步调节成腹式呼吸。
2.51开悟的曙光即发生于对呼吸的超越之际。
2.52遮蔽心灵内在光明的面纱便会除去。
2.53同时,心灵潜在的能力便会出现。
2.54当从外界和感官对我们的干扰和纠缠中撤离出来时,我们即进入到意识的深处。
2.55从此,诸感官就会彻底地为最终者或最高者服务。
第三部分 难思议之力篇
3.1冥想就是意守某一个具体的点。
3.2禅定就是将全部的觉知深入到所学知识揭示的境界中。
3.3三摩地就是只有觉照之存在。
3.4冥想、禅定和三摩地,此三者都是让意识达到最完美的修炼。
3.5当意识通过此三者的修行达到纯熟时,般若即会如晓日一般朗现出来。
3.6获得这个最终成就需通过一些步骤来实现。
3.7此三者与前五者相比,它们是更为内在、更为深刻的修行。
3.8但此三者依然是有功德的境界。
3.9如瑜伽修行者不能很好地从有修有证的有为法中超越出来,进入到无修无证的无为法中,则意识深处的各种业种将永难彻底化净,使我们永远被封限于业障之中不得解脱。
3.10从一个瞬间延续到下一个瞬间的意识之流即源自这些业种。
3.11观察意识的流迁变化,如此这些意识之流即会渐渐止息而逐步趋向三摩地。
3.12换句话说,任由心念起伏生灭,任由妄想来来去去,我们只须对它们保持着一个超越的观照即可。
3.13知性的增长是通过对构成事物的法则、过程、条件这三大要素和原理进行不断深入地了解而获得的。
3.14贯穿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背后存在着不易的法则。
3.15作为变动不居的万物背后的这个不易的法则,正是意识模式。
3.16对万事万物的三大基本构成要素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观察,即可获得对过去和未来的洞见。
3.17名词、含义和指陈对象,这三者之间紧密关联,如果其中之一不明,将会影响到对另两者的谛解。对这三者相互关系的潜心体会,将会对“存在的语言”达到深入的洞悟。
3.18对意识模式进行深入的觉察,便可洞悉出某些前世的情况。
3.19对他人作深入觉察,便可体证此人之生命。
3.20但不能体证出此人所学习和了解的那些客体知识。
3.21当设想事物的外形对我们不再构成障碍时,心灵之眼即可直接探知出事物的内在属性和特征等。
3.22同理,当我们不再固执地认同五官时,便可以解脱对五官的束缚而用心灵直接去听,用心灵直接去嗅,用心灵直接去尝,用心灵直接去感知一切事物。
3.23深入觉察一个人行为或研究相关的征兆,即可知晓那些必将到来的结果——无论这些结果是即将到来,还是相隔一定的时间,乃至于知晓死亡和来生。
3.24若生活和人生始终充满着友谊、慈悲、快乐和从容等,它们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能量和力量。
3.25通过观想将我们化身于大象的力量和勇气之中,久之我们即会充满如大象般的力量和勇气。同理,通过观想将自己化身于某个事物,久之我们即会拥有此事物的品质和特征。
3.26深度沉潜与光明之中,我们就越来越能洞悉精妙、隐蔽和深远。
3.27通过观想将自己化为普照大地的太阳,可达到洞悉宇宙万物。
3.28通过观想将自己化为月亮,可达到洞悉各星宿的位置。
3.29通过观想将自己化为北极星,可达到洞悉各星宿的运行。
3.30通过对脐轮的观想与觉察,可让我们深度地了解身体的结构。
3.31通过对喉轮的观想与觉察,可以让我们中止饥渴。
3.32通过对中脉的观想与觉察,可让我们安住于宁静和沉稳。
3.33通过对顶轮的观想与觉察,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拥有完美洞察力的人。
3.34同样还能获得诸多灵感和启示的降临。
3.35对心灵的深入觉察,我们可达到对意识真相的了解。
3.36通过上面这些修证,获得的对现象世界不同方面的认知,皆可帮助我们的错误进一步的识别,如此可使我们不断地趋向那个绝对的圆觉。深入地觉察每个错误的不同特征,皆有助于对圆觉之真相的洞悉。
3.37经过对对错不断深入的辨识与觉知,可有效地促发我们的听觉、感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功能获得飞跃式的提高。
3.38获得这些超常之神通可能会让自己或他人误以为获得了大成就。很可能会让我们止步不前,而影响到我们对修行的最终目的——真我的追求。
3.39通过深入地解除对身体之认同,心灵即可深度而敏锐地流动,此时意识即可进入他人的身体之中。
3.40通过对生命能量的控制,可以令瑜伽士穿越水、泥土、荆棘或其他物体而无障碍,或于空中飘行。
3.41通过对脐轮能量流的控制,瑜伽士将转化为光。
3.42通过觉察幽远的声音,可以让我们获得“神圣的听觉”的神通。
3.43不断深入地冥想身体融化入纯净的光明之中,瑜伽士可获得穿越空间的能力。
3.44当瑜伽士彻底地消除意识与外部世界的分离,那么覆盖在心灵内在光明之上的面纱就会自动地揭去。
3.45通过对事物各方面的深度觉察,瑜伽士即可精通各事物。
3.46如此,即可产生出某些非同寻常的能力,这些神通包括对微小的粒子施加作用,而达到使瑜伽士的身体变得完美。是超越物理法则的。
3.47包括美丽、速度、力量以及如钻石般的坚固,等等。
3.48通过对各感官的感觉的过程、固有的特性、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它们各自的意志的深入觉察,瑜伽士即可有效地掌控它们。
3.49即可从这些感官中获得自由,此时感官在进行感知活动时与心灵之间的互动因更加直接而变得更加迅速,不再像此前那样,外部的现象世界是曲折或缓慢地经过各感官而抵达心灵。
3.50当瑜伽士能精确地辨别圆觉与对现象世界的认知时,便可在任何时候避免出现迷失和错乱。
3.51当修行者清楚地认识到,甚至对全知也不可生执着和贪念之时,一切人生和身心中的各种苦痛与烦恼之源必然断绝,圆觉之照彻如太阳一般高悬。
3.52即使得到天堂的邀请,修行者仍须避免执着、骄傲,或烦恼的复发。
3.53深入觉察念念相续、转瞬生灭的意识之流,瑜伽士可洞察出各种分歧的根源。
3.54能够通过事物的起因、特征、方位等所有可能的方面,洞悉出它们的同一性。
3.55以这种方式——通过超越的平等观而消弭现象世界中各种表象的差异性——才能见出天地万物皆是本性的化现。
3.56一旦意识的光明和纯净如同圆觉,瑜伽士即回归真我本有之自由。
第四部分 解脱篇
4.1达到三摩地的成就,还可以通过前生、通过药物、通过念诵咒语,以及通过苦行而获得。
4.2万物的演化来自于自然界充沛的创造力。
4.3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乃远近众因合力之果。如同农夫引水灌溉。
4.4不断私有化的情绪是我们个性的来源。
4.5一个接一个的感受,持续不断地强化着我们的个性。
4.6唯有当沉潜于禅定之中时,我们才不再积聚更多的业种。
4.7瑜伽士的所作所为已超越通常所谓的善恶好坏,但对一般人来说,他们的行为必将留下善业、恶业或无记业的种子。
4.8每个行为都会为他们意识深处的业种增加新的内容,这些新的内容依据他们行为的属性——善、恶或无记而定。
4.9因为业种与意识模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以因果相续的方式贯穿生死、时间和空间。
4.10它们是始终存在的,它们固守自己的存在之意志力永不消失。
4.11因为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如是报等之间互为前提的,所以当意识模式化除后,如是因、如是果、如是缘、如是报等必将随之消失。
4.12过去与未来皆内在于同一事物之中,它们是处于时刻迁流之中的事物的两个不同部分的存在。
4.13无论它们的存在方式是隐潜还是显明,皆源于事物其内在之因果性。
4.14所有事物都是全新的,它们皆是本性之化现。
4.15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对它的感受和认知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个人都以异于他人的途径来认知事物。
4.16假设事物的存在取决于人们的不同看法,那么当没有人看见此事物之前,会发生什么呢?
4.17这个世界是什么,取决于我们的眼光;否则,它们无法被认知。
4.18只有处于终极之圆觉之境时,方能始终知晓所有的意识模式。
4.19此时我们看待万物不再是通过自我意识的一己之光,而是通过圆觉以圆照万有。
4.20此时,圆觉与圆照已浑然一体,无法在同一时间内对此两者做出区别。
4.21如果用圆觉代替了个人化的感受和认知,如同枷锁一样的各种私人化的看法与观点即会彻底消除,我执和法执也会随之瓦解。
4.22当它瓦解后,此时的意识即转化成了“大圆镜智”,一切事物皆完整地映现于此大圆镜智之中。
4.23由此可知,当意识处于“我执”之时,万有一切被含摄于“我”中而令一切被“我”所扭曲和着色;当意识从“我执”中解脱出来恢复其本来清净之面目时,意识即还原为圆觉和圆照,此时万有一切即此圆觉和圆照之化现。意识是现象界和本体界这两重境界之枢纽,故这两重境界的实现皆需通过意识而成就之。
4.24即使意识被不计其数的潜在业力所污染,犹如错综复杂的现象,但仍然没有失去它最根本的一个用途:实现觉醒。
4.25一旦瑜伽士能善于辨别自我意识与觉醒之关系,我执的自我构建即告终止。
4.26如此,意识在不断深入地融入觉醒过程中,走上背尘合觉的解脱之路。关于先天本性的自由,即圆觉的完整了知将呈现出来。
4.27当瑜伽士在不断深入地融入觉醒过程中,业障和意识模式等会不时地泛起。
4.28这些干扰是可以克服的,就像我们曾经无数次地找到各种悲苦与苦难的原因,且成功地克服和化除之那样,通过追溯这些干扰的根源或通过修习禅定,皆可达到克服和化除之。
4.29作为一名无私追求最高境界的人,只须通过觉知和舍离现象世界的各种虚幻与颠倒,不断地舍之又舍,当至无可再舍之时,即入最终三摩地之境。
4.30到此境界时,一切苦痛将彻底熄灭,由因果律支配下的生命轮回亦将彻底消除。
4.31当所有遮蔽真理的积层和缺陷被洗涤和超越后,我们的洞察力将无任何封限,不移分寸而知天下。
4.32当最后一丝人为的努力也被放弃之后,真理即可无间断地贯通、普照身心内外一切。意识于彻底的无为之中,实现了它的最终之使命——成为真理之化身。
4.33与道合一的瑜伽成就者安处于无为之中,此时的每个瞬间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永恒。故圣者是一秒、一秒、一秒地全然生活在当下。
4.34解脱是真理的属性,它是独立、自在、创造、空性和觉照本身。
(全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