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有个朋友对我说,学了16年英语,大学6级水平,现在想用英语介绍自己或者写一篇英文报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英语都交回给老师了啊。
这不奇怪啊,你记得小时候是怎么学英语的吗?
我们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习的哑巴英语,何尝有机会让我们大胆开口说英语呢?
记忆中,我在初中的课堂上,正襟危坐,全神贯注,盯着老师在黑板上耐心地讲解语法知识点,小心翼翼地记下句型和搭配用法,生怕错过了考不好。
这大概是我们80后的孩子在学校学习英语的缩影。背单词、学语法、题海战术、还是听不懂,说不出来。有些学生学着学着就放弃了英语。
那为什么有些孩子的英语又脱颖而出了呢?除了个人努力,还有更重要的是方法。
初中的时候,我已经是班上的英语课代表了。英语老师很看重我,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去他办公室帮忙搬录音机到课室里播放课文。有时候我会利用职务之便,向老师借录音带拿回家听课文,有意识的输入英语素材。所以英语成绩一直班上第一。
上了高中,我的英语不算好,但因为有正向反馈的积累,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把英语学好。高二的时候,我买了第一台复读机。整个高二年级,我每天都会安排时间复读英语课文内容,还会购买些听力训练题提高听力。听力上来了,语感自然好了。选择题、完形填空也就迎刃而解。后来我以英语特长生考到某大学外国语英语专业。
大学四年的专业英语学习让我彻底颠覆了语言学习的认知,找到了真正符合语言学习的底层逻辑,即按照“听、说、读、写”的顺序,锻炼英语运用的能力。“听”和“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想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必须经过大量的输入和输出的实操锻炼。大量原汁原味的英语素材的输入,大量参与演讲活动,完成学科作业和论文的输出,是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
大一开始,我们系统学习了国际音标、新闻报道、VOA,BBC听力训练、欧美电影赏析、口语和表达,阅读与写作,戏剧与表演、欧洲文化、多文化交流等等,从输出到输入,形成闭环,多方面锻炼了运用英语的能力,同时拓宽国际视野。
专业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记得大二的时候,VOA听力训练课程,就要求我们把一个个5分钟的新闻听写下来复述。如果平时不下苦功,保持每天听新闻的习惯,是没法完成这种高难度的作业的。
“欧美电影赏析”课程,外教老师每周在课堂上给我们播放1部电影,然后要求我们课后根据电影内容写感想。
《欧洲文化》老师要求我们每周必须阅读一本书,完成一篇主题报告。
最有趣的是“戏剧与表演”,没有太多理论知识,学完一个剧本,就让同学们自愿组成小组,上台表演。我们团队表演过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还有其他作家的作品如《双城记》等。
在这种高强度的原汁原味的英语氛围训练下,我通过了英语专八考试,并成为了一家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
后来转行在上市企业做总经理助理,主要负责英语口笔译的工作。
2010年我跳槽来到一家本地化翻译公司,担任项目经理,为世界多家跨国公司翻译各种各样的商业资料。
回顾我过往的英语学习路径,关于本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你学不好英语?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传统的课堂学习,你只有很少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练习的时间和机会。
语言与其说是一门知识,不如说是一项技能,学了不练等于白学。
机械枯燥的背单词,记语法,背课文,不仅抹杀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割裂式的学习根本不能让孩子真正掌握语法、单词的使用,无法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
老师还是填鸭式的老师,又如何能培养自主学习生动活泼的学生呢?
其次,输入输出量决定英语水平。
据研究表明,我们12年义务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一个学生所学的全部英语课本放在一起,只是英语母语国家成人一天的阅读量。
如此小的输入输出量,注定决定学生不可能学好英语。
其三,传统英语教材中的简单主题式、情景式内容,无法还原真实复杂的语言环境。
相比之下,英语小说、戏剧情景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冲突的碰撞,氛围的营造,复杂场景的构建,更符合现实生活中应用的英语。
最后,想想我们为什么学英语?
出门旅游,可以无障碍地与外国人交流?一个人独处,也能无障碍地阅读原版英文书籍电影?
实现以上目标无他,你只需要一个类母语的语言环境,通过海量输入输出练习,自然而然就能习得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