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里,孩子放晚自习回来,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你赶快给赵丽娟阿姨他们回个电话。
我翻开手机,未接来电、未读信息、微信都有一些。
“什么情况,为什么这几天老关机?朋友圈里也没读到有你的文章(“文章”,惭愧。),怎么了!”
“怎么电话不接,信息也不回?有什么事?!”
“近来好吗?很忙吗?为什么没见你更文?”
……
看了这些,心里暖暖的。我明白这些都是关心和牵挂。
我不是个热情的人,也比较懒,即使是好朋友,有时很长时间都不联系,更少走动。不过我的亲人和有限的几个朋友都加了微信,在外陪读这一年,我几乎每天都会在朋友圈里露个头。有时发点链接,或者发张自己拍的照片,或者是自己写的文字,很少几天没有音信的。我是个感性的人,喜怒哀乐也几乎都表现在朋友圈里,这样也等于是每天跟亲人朋友在联系着。
几天前,公公去世,我跟孩子奔丧回家。孩子高三,孩子姑姑们第二天就叫她返回学校。为了便于跟她联系,我就把手机给了她。那几天,我等于就是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只是偶尔用老公的手机看篇简文。难怪朋友会有这样的反应。
我母亲是个心很“窄”的人,从小她就教育我们外出来去要有交代,要记住跟家里报平安,不要让她担心,牵挂。我们兄妹都养成了习惯,每天进出家门都会打个招呼:妈妈,我回来了!妈妈,我上学了(上班了)!婚后,进出家门打招呼,出门在外报平安也成了我们小家庭的习惯。
以前在家上班的时候,我的生活基本上是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一周内,哪几天有晚自习,哪几天可以回家吃晚饭,很有规律,家里人都很清楚。如果有什么情况不能按时回,就会给家里打个电话。
有一次,学生吃过晚饭都上晚自习了,我到教室外转了转,正准备回家,突然接到通知,学校召开全体班主任会议。当时只以为不过是个短会,什么突袭检查宿舍或者又有什么重要领导要驾临,分配第二天早上大扫除任务之类,就没有给家里打电话,把电话设成了静音模式。没想到会议一开,校领导一扯扯了近一个小时,散会时从包里拿出手机正好接到老公的电话,听到他焦急的询问。挂掉后发现有19个未接电话,其中17个是我老父亲打来的。
那年我们家拆迁,三哥就让我们三口住在他家,跟他们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那天我没按时回家,妈妈担心焦急,就不住地催父亲给我打电话,每次电话通了,却没有人接,妈妈心里就更害怕了。父亲也受她感染,被她催促,一个接一个地打。正打着,我老公回家,他听说电话没打通,也有点着急,他就接着打,正好打第三个时被我接到了。
不怪亲人焦虑,因为我之前出过两次车祸,等于从车轮地下逃生,虽然捡回了命,却落了不少伤:右腿两根小腿骨完全断开,几次手术,从膝盖处切开插入钢钎以固定帮助腿骨愈合。肋骨也断了几根,经鉴定,十级伤残。我自己早已好了伤疤忘了痛,但家里人却被我几次吓得不轻,只要我不能按时回家,总会很担心。每次上班时,家人总会叮咛“骑车小心!不要着急!”现在每次通电话,他也总是嘱咐路上注意安全。
所以,这几天来自朋友的未接电话和信息,感动、温暖着我。谢谢你们,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