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至今,毕业一年半左右。
2015年5月至今,入互联网行业两年半左右。
都说毕业后两年内,都很难熬,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为你每日做的工作都是重复的无意义的执行工作,因为终日的忙碌依旧让你看不到自己的价值。
都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因为无论你之前是技术、还是运营都可以转产品,因为产品入行无非就是会写需求文档、竞品分析。
哦,真的吗?
入坑两点半,作为依旧是职场小白的我,还是想挑战挑战这种传统看法,说说我在职场中看到的感受到的那些事,以此作为分享给大家的故事,警戒自己的记录。
职业的选择
这两年陆续听到身边的朋友在换行业、换职业。我能感受到大家对于自己职业发展的摸索,也能感受到大家对于所在行业的志向。
2017是一个特殊的一年,因为96年97年的已经进入职场,00后也进入了大学校园。新一批的95后、00后文化成为了主流,而我们妄称自己是90后的,再不努力即将被拍死在沙滩上。
我听80后是这么描述自己的:95后的比自己年轻,能熬得住,想法又多。我这熬的真的是累啊……
成天坐在电脑面前敲敲敲,996节奏差点吃住就在公司的互联网人身体一天天被耗损,想要夸自己生龙活虎,想想自己都不信了。一边周旋在上下级之间,一边看着年轻的信任感叹一句:我当年啊…
回想自己两年半以前从福州去厦门求职,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只要找到一份产品相关的工作就好。
两年半以后,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没选错!
为什么没选错呢?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擅长什么,我喜欢什么。
工作无非两种:1、赚钱;2、为了理想
有些人选择了把工作当成了赚钱的工具,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回归家庭;有些人选择理想,无论跨行跨业,我就是想做这个,从底层开始积累,为了那个目标蓄力。
而我显然是第二种。
大学的时候很喜欢在社团混,非常讨厌学生会。因为我的性格如此,不喜欢被人安排,只喜欢主动挖掘,只可惜自己的创意不太突出,最后在社团也没有混出好名堂。
工作的时候也依旧喜欢这类的工作,轻松活跃的团队一起干着一件事,没有严厉的层级,踊跃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独特的idea。
我享受着这一切,享受做成某个迭代后的愉悦,享受苦思方案的焦灼,享受不断反省自己后的感悟,就好像自己逼着自己一遍遍的锤炼着自己,enjoy这痛并快乐着的捶打过程。
所以,若还来得及,请想想自己五年后想成为什么样子,请勇敢的剖析过去的自己到底对什么乐在其中,撇去在舒适区的懒惰,剥开那些不重要的杂质,做个选择去尝试就好。无论是毕业半年还是两年,我们的路很长,在这一路中,找到自己想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职场历程
至今为止,盘点来看我呆过四个公司。
第一个是我实习了一个月的做P2P贷款的公司。当时薪资给我开2000左右(在15年我还是大三学生那会),并且告诉我,转正以后还是这个薪资。在这家公司,我经历了入行,小左(当时的主管)总是问我:你知道白鸦嘛?你知道用户体验要素吗?你知道…… 每一次的问题我都是摇头,然后我默默的去查。那个月,我特别焦虑,因为总是怕被问到不知道的事,有很多互联网词汇要学习,有很多产品的技能要学习。那时候我只是一个执行者,当然能画出完美的原型图是我的追求。
第二个是前几年刚上市的公司叫他趣。每每和别人提到这个公司,对面的小伙伴总是做出窃笑的表情,时间久了,我也就面无表情了…(不信,你搜“他趣”试试?)。刚进入这个公司,是拿着在学校做的项目书去的。
当时在学校搞了一个项目叫“爱扫”,是利用图像识别,针对喜爱自然的用户做出的产品,大概就是你在街上遇到好看的花,拍个照就可以知道它的所有信息。嗯,前几个月,我在app store的今日推荐还看到过这个类似的线上的产品,名字叫“形色”。对于这个项目没做成,我也是很遗憾,当年评委义正严辞的和我们团队说:“你们这个技术很难实现,是个未来的产品。” 殊不知,当时百度和阿里已经开始提供图像识别的第三方服务。我知道后,只想微笑着说:这评委也太没眼界了。
当时在这个项目里我担任产品经理的职位,顺便做了些用户研究。他趣的产品经理想招个用户研究经验的产品助理,就把我找过去了。后来听说这个岗位招聘了很久都找到合适的人,自己心里也是很窃喜的。
他趣是属于风口上的产品,从情趣电商、陌生人社交、直播到现在的语音聊天,一路压着灰色线走,却收益颇为丰富。从这家公司学到的宝贵财富不只是跟进迭代、产品技能这种特别底层的东西,是你会知道风口的意义。
在他趣从助理成长为了产品专员,可以独立的跟进迭代,可以出完整的系统的功能方案,而那时,我看到的也只有产品本身。
第三个公司是在做中医互联网的冬日中医。冬日一直都是一个很慢的公司,节奏很缓和,这和老板和中医这个行业都很有关系,偶尔在朋友圈还可以看到公司在组织”健康操“”养生讲堂“这些活动,整个氛围很好,但是因为不够快,和我这想多历练自己的性格不太匹配,所以离开了。
第四个公司就是现在的产品叫梦婚礼。之前一路的成长,让我有一些执行能力的基础,开始思考产品方向和系统方面的东西。我的重心不再是纠结这个UI图好不好看,这个按钮放在哪里,而是在想着:这个方向对不对,这个功能的意义在哪里。
我觉得这就是职业两年半的变化,从执行到主动思考,从职业技能到产品功能背后的意义和方向。就像思维金字塔,最高层的是行业、市场,最底层的是技能。技能稍微学一下就会了,但是思维模型、战略方向、行业市场的敏锐是很需要长期学习的,而至今为止,入行较浅,也只有涉及皮毛。
昨天和同样做产品的小伙伴聊到:对用户和产品的敬畏心。他分享说:时刻保持一颗敬畏心,洞察用户、市场以及行业。是的,这一句话,值得产品人用很多时间去摸索和感悟。
每个行业中都有值得深究的部分,做产品有长期要训练的意识和思维,做医生要时刻对患者负责,终究除了技能的提升就是长脑子了。
所以,成为行业和职业中前20%的人很难,不是说你跑一跑相比起那些不动的小伙伴就可以赢,你要跑得对跑得快,方可有光。
下一期的文章将和大家聊聊我在面试别人的时候总结的潜规则,有哪些工作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变优秀。
期待你的持续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