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语叫“一招鲜,吃遍天”,它用来指人一旦拥有某一特长,即可到处谋生。还有一个效应叫“木桶理论”,它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两种理论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个人发展模式,前者为单维度竞争模式即要专注发展个人才能;后者为多维度竞争模式即认为人要广泛涉猎不同领域。
这两种竞争理论将使人朝着不同方向发展,一个是往深度方向发展,一个是往广度方向延伸。深度即专业能力,广度即多维融合的能力。那到底我们应该要专注发展一个专业领域,还是要广泛涉猎不同领域?
支持单维度优势理论的人认为,拥有一项突出的才能对个人发展最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可以全面发展,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一个误区,毕竟社会中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可能在好多领域都出类拔萃。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如果想要全面发展,最后结果就是全面平庸。如果想要样样精通,最后只能是样样稀松。
而且他们还能指出木桶理论的漏洞。木桶理论最早是用来类比企业团队管理的,对于一个团队来讲,团队发展的高度取决于团队成员中最弱的那个。因为现代化的团队都是分工及其细致的,一旦某个人在某个位置出现某个环节的偏差就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发展。
但是适用于团队的木桶理论正好能推导出它并不适用于个人。因为如果一家公司笃信木桶理论的话,那么它就肯定会在每个位置都挑选出那个能完全胜任该职位的员工,也就是说企业在每一个岗位上都不容许存在能力平平的员工,团队中不允许有短板的存在。由此可见,个人更应该培养自己的优势才能。
这个观点真的很有启发性,但是先别急着下结论。让我们再来看支持多维度竞争理论给出的论据。
关于多维度竞争,《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明确给出这种策略的优势。笑来老师在文中借用了一个几何类比很形象的解释了这个观点:单个维度上比的是长度;两个维度上比的就是面积;而三个纬度上,大家比的是体积。而生活是有很多个维度的,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
文中举了很多采用多维度竞争取得成功的例子。比如发现比特币,就是他多维度竞争优势的具体体现。因为他懂英语,懂互联网,懂编程,懂数学,懂金融,懂心理学,而且还有很专业的研究方法论,最后综合在一起,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此外,苹果公司也是多维度竞争成功的一个经典范例。当别人都在痴迷于各种技术参数时,乔布斯却想着给个人电脑加上了一个别人没有的艺术设计这个维度,最后这个维度给苹果带来巨大的成功。
现在回到那个问题:一个人,到底应该完全专注在一个专业领域,还是广泛涉猎多个领域?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在《巨人的工具》一书中找到答案,书中漫画家亚当斯给那些想要取得成就的年轻人提出两种方法:一是把某项技能做到最好,成为该领域的顶尖高手;二是学习两项技能,让这两项技能都达到各自领域前25%的水平,然后再将这两项技能结合起来去做一件事,也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也就说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个人成就。
多维和专注其实并不矛盾,不同维度的能力不是并行增长的。但前提是要先让一个维度上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很难再往上提升的时候,然后在此基础上,开拓其他维度的能力。
就像李笑来在文中提到的那样,做到多维度竞争的前提是你至少要在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这就好比如果你在某一领域的得到的是负分,这样其他领域不论有什么成绩,最后乘出来的“面积”也好、“体积”也好都是负的。
所以不论是单维度的死磕,还是多维度的拓展,我们的目的都是希望最终能够得到一个“最高分”。而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现有情况,规划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路径。因此,如果暂时没有足够突出的维度,那就要好好打磨那个维度的技能;如果已经在某一维度足够突出,那就可以换个维度去突破一下自己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