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的时候就觉得作者隐约从更高的层面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做出一些看似非常正确,但导致结果却根本不是自己本意是选择。不过看书的时候缕不出来有逻辑性的思路。直到我今晚看完复盘的时候,用思维导图整理才真正理解了一些作者的想法。理出来以后真的觉得克里斯坦森教授是一个相当有人生智慧的人。这也让我对本书的评价加了好几颗小星星,本书明显区别于一些还停留在技法上面的成功学鸡汤书籍。
我直接贴一下我个人读完总结的作者的核心思想。希望能跟大家交流一下。
1、人生的需求有层级,如同马斯洛需求模型,你把时间投入到了下面的层级,那就只能得到基础的保障,获得相对低级的快感。下面的三个层级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但只有投入到高层级才会让你获得人生的幸福感成就感,这样的快乐也来的更加长远。上面两个层级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我们一直都希望人生能够更加幸福圆满,但是却都把时间过度的投入到了工作和加班中,然后自我欺骗的认为我一直在努力的工作,家人会理解支持我,我和家庭的感情会越来越亲密的。但是你的时间投入就决定了你的回报产出,你投入到了工作中,甚至完全把家庭的生活交给保姆,交给太太打理,自己投入的越来越少,那你如何能获得感情上面的回报呢?而感情的层级在需求模型中属于第三层级,物质的安全感属于第二层级,你投入在第二层级中,那如何获得第三层级的回报呢?同时第三层级获得的幸福感会大于第二层级,你把90%的精力都投入到第二层级中,是否值得呢?
2、下面这段话是我对于作者关于周密策略和应急策略的理解,也是对上面问题的进一步回答。“我们都有基础的需求,难道贫穷就一定幸福了?”并不是的,要根据你具体的情况来具体的分析。以下我是总结作者的意思:当我们不确定自己的选择一定正确时,比如换工作的选择、对男女朋友的选择、对投资的选择、对人生的选择等等,那就先保证基础因素得到满足,静静投入,等待回报。这样就算选择不正确时,依然可以根据临时出现的机会运用应急策略来调整,重新选择。而如果坚定了选择,那就制定具体目标投入进去,最大限度希求成长。对于基础因素比如薪水等的要求不要太过期待。当然也不要太感性的确定自己的判断,自己要问自己“哪些假设得到验证以后,自己的战略才有效?”
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核心思想的理解。我觉得这本书之所以经典就在于作者用管理学中的模型从底层原理的层面解释了人们的选择,并告诉了人们做正确选择应该采取的战略。推荐大家阅读。后面贴上自己总结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