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这篇文章依旧是《中庸》选读中的一篇,大概讲了些什么呢?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之意思是让自己变得博学多才。
审问之的意思是对每件事都细细的审问思考。
慎思之的意思是思考起来非常的谨慎,细致。
明辨之的意思是要大方地跟别人辩论,笃行之,意思是任何事情要付诸于行动,做出事情来。
这五个词语为接下来要说的道理以及学习方法埋下了铺垫,讲述接下来的方法应用到哪几个知识,既然只讲这五个知识,那么他们一定非常重要。的确,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当时修养自己身心的最重要的点,做到这些,就几乎可以成为翩翩君子了。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这几句,其实是在重复一个句式,翻译过来是这样的。要么就不去学,如果已经开始学了,就不难放置在一边不管,要么就不去问,如果问了还不知道,那就不能放置在一边,要么就不去思考,如果思考了却没有得到什么,那么一定不能放过这次思考………
从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思想是持之以恒,一旦开始了就坚持,不要放弃,不能半途而废的思想,在看下一断。
世界那么大,每个人都各不相同,各有所长,然而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要迟钝一点,这种人怎么办呢?难道就这样抛弃他们了?不对的,《中庸》这篇文章给出了答案:别人用一分的时间来学习用功,你就用一百分的时间来学习用功,别人用十分的时间来学习,你就用1000分的时间来学习,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虽然天资可能没别人聪明,也可以照样成为学习优异,或者道德高尚的人。
问题来了,在上述的五个需要做到的内容中,有些是付诸于行动上的,有些是修养内心的德行的,可以用知与行来概括,那么,到底是知道个和行动为并列关系,人一边行动一边去知道东西。还是先去知道再去行动?
我认为,应该是行动和去认知并列,一个人如果在一开始只是蒙头注重内心修养,是就算他懂得了许多许多圣贤的道理,但因为没有行动,对道德的的认知非常容易不清晰,就算马上意识到了要去行动,却因为从来没有做过,不知道该干什么,我们称之为书呆子。
相反地,如果一个人一边休德,一边把自己的德往外推,他不仅学到了关于圣贤的知识,还顺便实践了实验了这些知识,这种人才能真正理解圣贤之说,甚至因为自己的实践而提出异议或者改善。
知与行,本身是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的两个阶段,不能光去学习,也不能光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