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中呢,我们经常把规则这个词挂在嘴边,常常对于别人、对于自己固定一些“好”的事情。知与行固然是难的,现在我们需要来确定一下,到底什么是“知”什么又是“行”。知,一般指的是知道与理解、了解这件事情,就像我们知道,熬夜看电视是对身体不好的,但是依然会有一些克制不住自己的人,经常去这样的做,这就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个很大的例子。
行呢,一般就是去做,也像上面刚刚所举的例子一样,我们虽然知道,但是因为自己比较爱玩的心,对克制不住自己,自控能力较弱的人来说,行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这里就有一点矛盾了,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明明觉得是知道的事情,却做不到就很奇怪,但是事实确实是如此,你明明已经了解与确定了这件事情的坏处,却还是会很难做到,这就又考虑到了人的自控能力上面,所以说,知道,但是与行动做出来,完完全全是两个级别的事情,这样看来,知与行就是非常难完成的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名人——孔子,他可算是从古至今的名声都没有丝毫减弱的一位呐,孔子是否可以做到知与行呢?这个问题如果真正来问孔子的话,孔子绝对是会谦虚的回答——不行,但是从他的做法,以及我们所知道的历史知识来看,其实有比较多的事情上面孔子真的是知行合一的,其实也就是蛮厉害啦。
当然有一本书和孔子应该脱不了干系,这本书的名字叫做《中庸》,《中庸》里面有一则古文,已经被许多学校立为了校规了,他的名字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学习要广泛涉猎。审问,有针对性地提问请教。慎思,学会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断力。笃行,用学习得来的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这些合二为一是绝对不容易的,甚至比知于行还要难出许多。
古人谈学习的五个方面,不管是学习书本知识也好,学习某种技能也好,都得经过反复训练才能完成,所以这用给予了我们一个学习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意于。
其实呢,在这篇古文的最后,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是什么意思呐,这段话,不是对天才,而是对一般人说的,聪明人一下就学会,你就学一百下,聪明人十次能学会的,你就学一千次。只要有这种韧劲,开始哪怕迟钝一点,会变得聪明的;开始“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强壮有力”。
当然在这里的柔弱与强壮有力,不仅仅是在外表与体型上面的,更多的意思大概是在自己内心道德修养上面,柔弱的人,大概就是自己内心的道德修养比较薄弱,而强壮的人就是自己的道德修养,非常的强大。
所以这个和知与行的关系还是蛮大的,至于行不容易,但是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坚持的去学习你所了解到的所有知识,这样你才有可能走在前往知与行一起的道路上,这样你才会获得那知行合一所独有的光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