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汪曾祺《昆明的雨》
汪老笔下,他写昆明雨,写了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还有它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水分达到饱和状态的草木枝叶;黑红黑红的“火炭梅”,卖杨梅的声音娇娇的苗族女孩儿;软软满满的缅桂花,那些房东给客人们送花的日子;还有他想起的《夜雨寄北》的乡愁;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友人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莲花池边小酒店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结果雨缠住了脚,走不了,一直坐到午后的日子。
哦,还有,昆明的菌。于是牛肝菌、青头菌、鸡纵、干巴菌、鸡油菌在老头的笔下活了起来。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
汪老说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这种菌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统称,是野生而可以食用的菇菌类,其中除少数品种有毒或味苦而不能食用外,大部分品种均可食用。主要有白、黄、黑牛肝菌。牛肝菌因肉质肥厚,极似牛肝而得名,是名贵稀有的野生食用菌,为"四大菌王"之一。牛肝菌味道鲜美,清香可口,营养丰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牛肝菌在云南各地均有分布,产期为每年的6~10月。
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这种菌主要产自云南滇西三江并流区原始森林地带。生长环境相当纯净,主要生长在树林里的草丛里,每一年六至九月出菇。当地老百姓很喜欢吃。菌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植物纤维等成份,入口很细嫩,香味很悠长,有浓郁大自然清香气息。刚出土时呈球形,后逐渐展开呈扁圆形,菌帽质地十分坚固,为青绿色,表面有一片青褐色鳞片。
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
什么是鸡枞呢?它是白蘑科植物鸡枞的子实体。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鸡枞菌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无论炒、炸、腌、煎、拌、烩、烤、焖,清蒸或做汤,其滋味都很鲜,为菌中之冠。鸡枞仅西南、东南几省及台湾的一些地区出产。以贵州产得最多,四川攀西地区6-8月较多野生,云南与贵州交界处偶尔会出现。
“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这是汪老的原话,他说,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
干巴菌是云南省特有的珍稀野生食用菌,中国其他省份及国外都无法生长。又叫做:绣球菌,也叫对花菌、马牙菌等。它生长在滇中及滇西的山林松树间。产于七八月雨季,至今仍未实现人工养殖。其貌不扬,黑黑的带有一层白色。但味道却鲜香无比,是野生食用菌中的上品。
想来汪老也是发现了,说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
好了,这有一种菌和干巴菌对比了,中看不中吃的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可惜,“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鸡油菌在烹制时菇体很吸油,吃的时候一口咬下去,和了蘑菇液汁的油水被挤压流出来,如鸡油一般, 故此得名。成熟的鸡油菌有点喇叭花的样子,颜色很鲜艳,比一般的蘑菇要韧,有点弹性, 闻起来有明显的杏香味。据说鸡油菌在德国非常有名,它和著名的德国香肠一样受人喜爱,但价格要贵很多。中国传统医学对鸡油菌有诸多评价。据资料记载,鸡油菌性寒味甘,有利肺明目、补益肠胃、清热利尿、益气宽中之效,经常食用可治疗维生素A缺乏所引起的皮肤粗糙、干燥症、夜盲症、视力失常、眼炎等疾病。
明明是冲着昆明凉凉的雨去的,又或是潮湿的空气里香软的缅桂花,却被老头带去了昆明山间,酒店桌上,那一盘盘香嫩鲜美的菌。汪老的文笔,从不离生活气息,哪怕在那个年代里的生活,今天看来,依旧是不变的主题。
他说,我想念昆明的雨。真是一个可爱的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