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天已经快要黑了,朦朦胧胧的像是盖了一层纱幕,除了小女孩,放眼望去已经没有第二个人了,她还在村口公路旁,牵着牛吃草,她想着再等会,等牛吃饱一点再回去。这时他爸爸骑着自行车回来,看到她一个人在路边,便叫住她说天黑了,早点回家,她应了一声,感觉到爸爸说话的语气是如此祥和,并带着关心和爱,她觉得很开心。
回到家,厨房里妈妈在做饭,爸爸走过来对妈妈说,女儿刚刚很乖,天黑了自己还一个人在牵着牛吃草,把牛喂得很饱,妈妈应声着,问爸爸有没有给小女孩买鞋,这时爸爸拿出一双粉紫色半透明的凉鞋给小女孩,上面还有一个大蝴蝶,这是当时特别流行的款式,小女孩很惊喜,拿着鞋子就去试了,大小刚好合适,心里暖洋洋的,那个时候物质缺乏,一双鞋子可以高兴很久。
这一幕非常深刻,当时大约是刚上学的年纪,6或7岁,二十年过去了,小女孩还没有忘记,每当想到小时候美好的事情,她还是会想到这些画面,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住在泥砖瓦房里,爸爸靠收卖破烂为生,家里务农,但是她觉得非常幸福,爸爸语气态度平和,妈妈也不忧愁,家里气氛很好,爸爸妈妈很爱她。
①这个记忆二十年依然清晰,美好的事情可以抵挡很多艰难时刻,长大后她认为给孩子创造温馨的回忆是很有意义的,因为你不知道什么伤害会刻在孩子心里,什么爱会护着孩子前行。
大多数时候,小女孩的爸爸常常易怒,为了一些特别小的事情,妈妈总是开心不起来,她希望她的爸爸脾气好一点,不希望家里的氛围那么紧张,她希望妈妈开心。
二十年后这个愿望还是落空,她明白她的期待不能改变爸爸妈妈,她放弃了期待,并学习接纳,明白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会像电视剧里表演的那么温馨,只要时时记住,爸爸妈妈都是爱她的,他们的问题是他们的课题。
②小女孩长大后,对爸妈没有了期待,但她认为好的家庭,或者一个“好的”人,脾气应该要好,应该是乐观开朗的,所以她遇到一个人,就有这样的判断标准,而且她希望被她肯定的人,都应该有这些标准,有一个人看起来像符合标准了,她就特别愿意相信这个人就是“好的”人了,但是这次她又失望了。
原因是一两点并不能作为判断一个人的标准,况且这两点是带了自己的滤镜,并不准确。而且人不是因为期待而生,有他自己和他成长的环境,有他的因缘和合,尊重意味着尊重他原来的样子,她学习更加全面去看待与一个人的关系,学习跟情感成熟的人建立关系,学习不依赖,把期待回归在圆满自己上,学习放弃幻想回到现实的关系,并且开始关注自己内在的需求。
③因为家庭的原因,她特别怕别人生气,因为一旦生气,就意味着对方耍赖式无底线的伤害,所以她会放弃一部分权益来自我保护,同时也给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机会。
伤害总会有所难免,但一定不是白白浪费,后来她开始明白最好的保护不是自我妥协,相反一味妥协只会助长他人的冒犯。学会与愤怒的情绪相处,曾经的小女孩已经可以独挡一面去解决冲突,愤怒是弱者的表现,愤怒无济于事,愤怒会让人失去理智,远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