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自己选择的话,《飞越来生缘》这部电影估计我不会看完,但它是必须完成的限时任务,所以我在中间插入观看了一部两个多小时的前苏联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之后,才继续把它看完了。
《办公室的故事》是一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喜剧片,我上一次看它是在十几年前,今天又把它翻了出来,而且是在看《飞越来生缘》开始没多久之后,这件事情让我觉得挺有意思。这两部电影本身没有什么关联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对我而言感觉不同。《办公室的故事》让我在笑中动情,但是《飞越来生缘》恰恰让我无法动情,我想这是我暂停后者去寻找前者的主要原因吧。
其实这也不能怪导演,更不能因此而低评《飞越来生缘》,因为导演想要借助这部影片传递出来的是比情感更深的东西,比如我们对待死亡的态度,梦境、虚幻和所谓的现实的关系,以及执着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等等。一部电影的时长毕竟是有限的,导演能够在其中承载这么多的元素已经实属不易,那么自然就很难再深度挖掘情感的部分,而是基本上靠演员的演技和台词在支撑与弥补,这是此片不能打动我的原因所在。看完它之后,我更想念《第六感》、《人鬼情未了》之类的片子,这些是后话。
我非常喜欢罗宾.威廉姆斯这个演员,很可惜他已经去世了,这对于电影界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他主演的很多片子我基本上都看过,更喜欢诸如《心灵捕手》、《死亡诗社》这类题材的影片。他在《飞越来生缘》中的演技一如他既往的实力,今天再次重温他的作品,也是对他的缅怀和祭奠吧。
在我看来,《飞越来生缘》这部电影告诉了我几件事情。
第一件事,执着可以让活着的人生不如死,也可以让死了的人继续饱受痛苦的折磨。拿女主来说,她先是因为对儿女的执着,在精神疗养院住了一阵子,直到她决定跟随丈夫回家;后来又出于对丈夫的执着,纠结、挣扎了没多久之后,就选择了自杀。然而,即使自杀后,她依然执着,因此依然守在她意念认为的家里而无法自己走出来。实际上,执着与否只在一念之间,片子的结尾就表达了这一点,针对这一点我会在后面谈到。
执着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影片中男主曾经像女主一样执着。“坚强并不放弃,正是在逃避,有时候会赢有时候会输。”这句话是片子当中非常经典的一句台词。“坚强不放弃”是男主的执着,他以这样的执着来逃避,逃避面对孩子们的死,逃避接受妻子因为遭遇重大打击而崩溃的脆弱。在影片高潮处,当他见到地狱中的妻子时,他承认自己是懦夫,这就是他终于肯不再逃避的证据。
正是由于男主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死,不愿意与心爱的妻子阴阳两隔,所以他不停地去看她,企图通过不同的方式传递信息给她,告诉她他就在身边他依然爱她,希望妻子能够感觉到他连结到他,但这份执着把他的妻子困扰地痛苦不堪,他自己更是如此。所以当他问道:“这一切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在他身边的儿子说:“当你停止伤害她的时候。”
活着的人面对临终者往往嚎啕大哭捶胸顿足,穷尽其力表达哀思与不舍;往生者牵挂在世的亲人,久久不愿离去,阴魂不散,竭尽全力地想要表明自己多么不愿意离开。其实这样做的后果,对于双方都是痛苦的,都是一种伤害。
影片中几次出现“有时候会赢有时候会输”这句台词,我想它本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尽力而为”。但是,什么时候赢,什么时候输呢?我不喜欢赌博,因为我不喜欢把赌注压在一个我没有把握无法预测的赌面上。在我看来“尽力而为”的意思是不计较也不在意结果,因为重要的是尽力,尽力之后结果已经不重要了。我不喜欢树叶随风飘扬的感觉,那是不能自主的无奈,不是放纵自我的洒脱。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选择可以自主的,是我们以为自己不能或者把这个以为当真了,于是过早的放弃了自主。
影片告诉我的第二件事情是,人的肉体会毁灭,但心识存在,也就是电影当中多次提到的意念。你只要闭上眼睛,想去哪里就可以去哪里,想要得到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尤其在梦境当中,在虚幻当中。
在这里,我认为导演实际上想要表达一个非常大的主题,那就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所谓的现实,其实也是虚幻的。
实中有幻,幻中有实。我们不知道也分不清它是虚幻的,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它是虚幻的。即便有各式各样的讯号、线索时不时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或者梦中,想要提醒我们或者暗示我们,但是我们有限的头脑和认知毅然决然地排斥了它们、拒绝了它们。
试想,如果影片当中男主人公的妻子能够意识到,她是可以通过绘画来跟死去的丈夫进行阴阳两界的沟通的话,那么也许她不会选择自杀。正如《人鬼情未了》中的女主那样,她感知到了男主的存在,所以在相对的一段时间里她的悲痛被缓解了。
在《飞越来生缘》中,男主刚刚死了不久,他多次回来寻找他的妻子,并且借他妻子的手写下了“我依然存在”这样的讯息,但被女主撕碎了。曾经有那么一刻,我以为女主可以通过那颗紫色的树与男主产生连结,或者发现悬崖边大树下欣赏绝美风景的人就是已经死去的丈夫,结果什么都没有发生。
电影对于观众来说是虚幻的,我们看着片中的男主女主,替他们惋惜替他们难过,就好像看着梦中的角色。然而,我们可曾想过,那电影中的角色或许正是我们自己呢?又或许我们也正在演绎着他人梦中的角色?所谓境由心生,梦境是虚幻的,是心念营造的,所有梦中的角色其实都是自己。所以,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我们就是他们,他们就是我们,两者本为一体。
特别要提出的一点是,我认为影片中处理的特别妙的地方在于,当那位男主视之若父的精神病学专家陪着他来到女主死后仍然固守着的地方的时候,男主问:“这是我的家吗?”精神病学专家对他说:“你认为是,那就是,但千万不要让你的想法成真。”
我们看到的所谓的真实,是因为我们认为它是真实的,或者是我们需要它成为真实的,于是我们就把本来虚幻的东西当真了。久而久之,其实也用不了多久,只要三分钟,它对于我们而言就成为了真实,而且我们会忘记它之所以真实是我们要它真实,会忘记它的真实是我们的心念使然。忘记了它本不是真实的,这是最可悲也是最可怕之处。这部电影把这个概念传递并表达了出来,在我看来,是导演的独到之处,也是点睛之笔,整部电影瞬间被点亮了。
影片表达的第三件事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男主死后所看到的和他与女主最终回到的地方,那美轮美奂的美景,影片中并没有称之为“天堂”,但明确地定义男主去寻找女主的地方叫做“地狱”。
我认为这说明,其一,我们心之向往的、憧憬的地方,无论多么遥不可及,无论多么神秘神奇,那里就是我们心中的“天堂”,而且是可以到达的,因为它是心构建出来的。
其二,抱着执着不放的人,即使死了也难以解脱,他们归属的地方就叫做“地狱”。还记得那个已经身在地狱被踩在脚下的老人吗?直到那时他依然执着于对亲人的眷恋,这个执着实在太深,令人唏嘘不已。可是,在我们的身边就是有很多像这位老人一样抱持着执着不放的人,也许就是我们自己也说不定。比如,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执着,有些女生对于过生日时男朋友能不能陪在身边特别执着等等。执着会上瘾,上瘾后更难戒掉。
而影片中女主执着的是难以放下的自责,她毫不怀疑地认为孩子和丈夫的死是自己的错,如果当时是自己开车送孩子们上学,孩子们就不会死;如果不是丈夫替自己去美术馆取画,丈夫就不会出现在隧道里,也就不会死。关于女主的执着,这一点我在前面有谈到。然而,一旦执着被松绑乃至卸下了,原来的折磨就会不攻而破,在片中女主就可以追随丈夫离开地狱,一起抵达他们的乐园,或者是他们眼中的天堂。
可见,地狱也是心所造。你要惩罚自己,就造了一座地狱牢笼,甘心情愿被折磨受痛苦;一旦心魔被捅破,宽恕自己接纳自己,就到了天堂。此岸与彼岸的距离,就在于放下的快慢。将心锁起的是自己,释放的也是自己。
第四件事,人身只是皮囊,身份只是标签,一切无常。男主在死后,无法马上认出身边的人正是已经死去的儿子、女儿,没有认出陪他去地狱的正是他敬重的精神病学专家,即使他日思夜想的妻子见到他,也无法一眼就认出他。我再次长叹,我们执着的究竟是什么呀!虚空而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飞越来生缘》获得了1999年奥斯卡最佳视觉奖,导演费心竭力营造的天堂与地狱的对比,结果确实让人眼前为之一振。可我还是忍不住说一句,营造的本身就是虚幻的,欣赏就好,不要落入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