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后两集,剧情节奏也明显放慢了下来,相较前面紧凑的剧情。看似大段大段描写侯吉的剧情,似乎将侯吉放在一个很关键的地方。那么,这里编剧为何要这样写呢?
此刻,司马懿外界的矛盾已经摆平,而矛盾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家庭和内心。从外界走到内心,这是一个步步推进的过程,也是他一步步失去人心的过程。毁誓杀曹爽,他失去了朝堂一干旧友亲信;背誓杀王凌,他失去知己柏灵筠。
而在看似平静的家里,在看似可以颐养天年的晚年,随着小沅之死,他失去了两个儿子,同时失去的还有“权力”。他开始不安定和意外,并对自己开始怀疑。最后,他对小沅之死事件的态度也让侯吉彻底失望,他失去了陪伴他一生最亲密的侯吉。似乎最后一刻,命运已将它给予司马懿的一切都血肉剥离,一一收回。此刻,空旷的家就像他的内心,寂寥,孤冷。而当命运收回了你所有时,也将给你从未获得的满足。他开始了内心的反思。
侯吉成亲这一幕是内心转变的最大呈现。超大篇幅,编剧借侯吉之口,向司马懿内心发起的质问,没大没小,没有高高在上,没有主仆,只有相扶相持的朋友、亲人,经历了这一生的波折的侯吉站立在司马懿的对立面,痛鞭他的内心:那个抱着保护家里人初衷的人,如今已落了一个杀人无数,妻离子散。乐景衬哀情,喜庆的场景,两个皓然白首的老人,面对的是一个人生的终极问题:依依东望,望的是什么?
老迈的动作,凉凉的情景,剥离丰功伟绩和一手遮天的权利,他只是一个失去了所有亲人的年迈体弱的老头。悲凉在两位老人中像一阵呛喉的西北风一样灌来。观众随着剧情的情绪开始释怀,尘封已久的答案也随着他放逐“心猿意马”而揭晓,“依依东望,望的是人心”,从而使全剧升至顶点。
人心不在,而亲不在,人心不在,而家国散。
汉朝如此,魏国亦如此。大彻大悟。
这样的结尾也让此剧从宫斗剧或历史剧中脱离出来,从而真正引发观众对人生根本价值的思考:依依东望的到底是什么?你望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