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人都有天赋:如何快速找到你的天赋优势
一、你没钱,真的不是因为不努力——找到正确的定位才是关键
1. 你个人能够创造出多大的价值,离不开三大内在要素:第一个要素,知识和技能。第二个要素。能力,比如学习和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第三个要素,天赋,包括潜在能力、性格特质、动机、价值观。
2. 决定你最终能够收获多少回报的,除了内在因素之外,还有三大外在因素:出身、选择、运气。
3. 个人价值定位有五种不同的类型:投机型、知识型、技能型、能力型、天赋型。
4. 在五种不同的价值定位类型中,最优的选择有两个,一是提升能力,二是不断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天赋。
5. 大多数人没有采取最优选择,而是将自己定位在知识型和技能型,原因是:第一,知识和技能型最容易提升。第二,受限于岗位的定位。
6. 如果想要收入更高,你需要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内化成能力。有技能的,需要找到稀缺技能。当然,这种稀缺性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一旦供求达到平衡之后,收入就会下降。能力,才是长久需要提升的,因为世界变化太快,只有能力是各种岗位间通用的。同时,要不断尝试和总结,发现自己的天赋。
二、努力,到底是不是天赋——80%的人对天赋的理解都错了
1.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相对天赋,正确运用天赋,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
2. 天赋包括能力天赋和意愿天赋,所以,在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时候,要回顾这两点。
3. 能力天赋只代表潜力,要转化为能力,还需要刻意练习。
4. 正确运用天赋需要做到:找到天赋差异性大且决定性强的领域,掌握正确的刻意练习的方法,找到能有更多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的工作以维持热情,坚定地拒绝那些世俗眼中的光鲜追求,避免选择那些容易埋没天赋的工作。
三、别再挥霍你的天赋了——觉得自己没天赋,是因为你没方法
1. 天赋包括能力天赋和意愿天赋,所以真正的天赋是让你感觉自己更强大的东西。
2. 天赋有四个特征,分别是自我效能、本能、成长/ 专注和满足。
3. 探索天赋有三个方法:写日记记录内在感受,问自己有关自我效能、本能、成长/ 专注和满足的问题,以及问别人关于自己的特质。
4. 将弥补劣势的时间,重新分配到最大化你的天赋上面,才能事半功倍。具体方式是,思考三个可能性:停止、合作、替代。
5.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掌握某种能力,有意识地付出努力,投入到某项活动中。
6. 正确的刻意练习要符合四大特征:在学习区练习、大量重复、持续获得有效反馈、专注。学习区位于舒适区和恐慌区中间,是刻意练习的最佳区域。
第二章 学习如何学习: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一、学习的正确姿势——靠意志力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1. 我们的学习大多是“T”字型的:在一个领域精通就可以,而其他大多数领域,学习重点更在于了解以及建立跨领域间的联系。
2. 快乐有效的学习,要满足三点:学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学得好、能给我们带来价值。
3.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到:按需学习、调整心态、提升元认知策略、正确犯错。
4. 按需学习:选择对我们有用、与历史过往经历匹配、能让我们参与其中、并能够应用的学习内容。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转化成短期有用;一个大的学习内容,需要拆分出对我们最有用的部分,并集中学习这个部分。
5. 调整心态:不要试图用意志力坚持学习,而要从学习本身寻求快乐。把诱惑隔离开,渐渐会学习养成习惯。学习一样东西,不需要
6. 提升元认知策略:每个人的认知方式不同,知道自己的认知优劣势,才能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筹划、选择、联系、调整、追踪的五大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7. 正确犯错:人类的大脑是从犯错中学习的,能否从犯错中进步,决定了犯错这件事获得的是成就感还是挫败感。
二、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什么你有海量信息,却解决不了现实问题
1. 技术和互联网如此发达,所以我们的学习,应该不再局限于现有知识,而更多的是探索未来的能力;不再局限于知识本身,而更多的是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何种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个领域,而更多的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2. 从学习来说,分为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类学习。这三类内容的学习方式是不同的,倘若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同,就会出现如下误区:
误区一:知识零散化,导致信息饥渴症以及信息过载。
误区二:只学价值观,忽略知识和能力。
误区三:将知识与能力割裂。
3. 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应该包括三个要素:有知识架构、有知识内容、内容之间有联系。
4. 建立知识体系的步骤:明确自己的学习背景、通过各种可靠渠道建立架构、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架构、在架构中填充知识、将知识之间以及知识与问题之间进行关联。
第三章 构建思维能力:让烦恼变成真正有效的思考
一、正确定义问题,减少无用功——认清六个问题,节省80%的无用功
1. 大部分工作,需要的都是功劳,而不是苦劳,所以,“做什么事”,比“怎么做事”,可能更重要。
2. 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真正的问题:表象问题跟真正问题之间,存在三种偏差。
3. 不是所有真正的问题都值得被解决:因为大部分问题,花多少时间,结果都是一样的。
4. 在开始解决问题之前、或者耗时很久却毫无进展的时候,看一下文中提到的6 个问题的清单,也许会豁然开朗。
二、“活的思维”与“死的知识”——清晰的思维不是无法培养的
1. 结构化思维是可培养且价值度高的能力,几乎是最值得刻意训练的能力。
2. 几乎不存在思维清晰、沟通不清的情况,沟通不清楚就是还没思考透。
3. 对于简单的问题,我们可以先思考结构,再填充内容。
4. 对于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列出所有信息,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找到结构,具体方法分为四步:头脑风暴、连线分组、结构提炼、观点补充。
5. 大多数结构都是常见的类型,找不到结构的时候,可以往这些常见类型上面靠:时间、空间、三要素、二维矩阵、流程、利益相关方。
三、跳出固有思维——为什么有些人条理清晰,却没有洞见
1. 逻辑严密的垂直思维存在局限性,而天马行空的水平思维,会让你更有创造力。
2. 创新解决问题的五字诀:信、放、虑、收、行。
3. 开脑洞(放)的正确姿势:6W 问题、SCAMPER、重新表述问题、反向问题、用比喻、随机输入。
4. 解除思维限制、打开脑洞之前,先解除外在标签对自我的限制,承认自己的多样性。
四、我们的独立思考:既不独立,也不思考——你以为的“真相”,其实只是“立场”
1. 大部分时候,我们本能地喜欢与己相同的观点,却不爱追究真正的事实。
2. 独立思考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但我们常常很难做到,因为这种思维是反直觉的、思考的结果可能是令人沮丧的、而且我们的教育并未着重培养这一思维。
3. 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日益爆炸,倘若我们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会一直处于“一觉醒来价值观就会被颠覆”的动荡中。
4. 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议题称为描述性议题,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议题称为规定性议题。
5. 描述性议题的结论如果正确,可以称为“事实”,而规定性议题的结论,称为“观点”。
6. 问题的论述应当包括以下要素:论题、理由、结论、逻辑、证据/ 事实、假设。
7. 当我们对一个论述展开独立思考的时候,通常可以思考这些问题:逻辑是否存在漏洞,导致给出的理由推导不足以推导出结论;存在何种隐藏的价值观假设,该价值观你是否认可;证据/ 事实是否足以支持理由;是否隐藏/ 模糊不利证据或事实。
8. 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我们还应当注意:多审视自己的第一反应,不要轻易相信下意识的判断;多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筛选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对所有问题都花同样的力气进行思考;跟独立思考的人相处。
第四章 提升沟通能力:如何成为高段位沟通者
一、为什么你总是有口难言——如何做好临场发言
1. 用结构化思维进行临场发言的步骤:想主题、搭架子、填素材。
2. 想主题的注意点:迅速找到一个视角,并在第一句话就抛出观点。
3. 架子有三种类型:时间架、空间架、三角架。
4. 填素材的时候,需要注意承上启下,以使听众跟着思考。
5. 如何练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累架子;在平时工作中不断练套路。
二、如何愉快地闲聊——聊天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1. 如果我们跟人聊天,想让对方觉得愉快,需要:控制话题的长度和节奏、适时表达认同、与对方感同身受。
2. 聊天不是辩论、不是汇报工作,更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3. 如何控制长度和节奏:当对方抛出话题的时候,从六大角度延展;当自己抛出话题的时候,不要抛出封闭式问题,可以是一些关于对方人生和职业经历的话题;不想继续的时候,以事情、口号或者表情来结束。
4. 如何适时表达认同:借助表情、善于倾听、赞美对方。
5. 如何表达不认同:委婉地表达、给别人期望。
6. 如何与对方感同身受:承认世界的多样性、穿上对方的鞋、暂时放下自我。
三、说事实不如讲故事——你很难说服人,是因为你没用这个套路
1. 任何想要说服别人、激发对方情感的场合,你都需要故事,因为只有故事才能引发共情。
2. 好的故事都具备这些要素:基本要素(冲突< 渴望、障碍>、行动、结局)+附加要素(情感、展示)。
3. 商业故事与小说故事遵循同样的方法,但商业故事有四大特点:渴望是挖掘的而不是人为制造的;目的性很强所以故事是从结局倒推的;并非所有故事都需要情感;展示往往包含很多数字和案例。
4. 常见的商业故事类型: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儿、教育展望、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四、拓展弱联系——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并非来源于好朋友
1. 强联系,是指你们处于同一个圈子,比如一起工作、一起居住、一起娱乐,你们的相处时间较长,通常想法也倾向于相似。
2. 弱联系,是指你圈子以外的人,你认识、但不那么关心,通常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基础上。
3. 弱联系的真正作用是把不同的社交圈子连接起来,从圈外给你提供有用的信息。所以弱联系理论常常应用于找工作、商业合作等信息依赖性社交事件。
4. 拓展弱联系的方法:离开舒适区、选对圈子、差异化定位、摆对态度、用好技巧、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
5. 离开舒适区的方法:朋友引荐、主动建立不同圈子间的连接、找到共同话题。
6. 选择圈子的标准:与现有圈子重合度不要太高、可以为你带来价值、你可以对这个圈子贡献价值。
7. 根据你的性格、资源等,可有四种人际网络的定位:节点、专家、明星、助理。
8. 如何摆对态度:保持真诚、保持平等、记得寄予。
9. 这些技巧需要注意:根据场合来塑造外在形象、根据对象来决定你说话的时间、向对方展现能力、能力不足的时候展示潜力。
10. 不要过于依赖人际网络:别因此忽略强关系、弱关系也可以转化为强关系、投资自己比投资别人更加靠谱。
第五章 选择合适平台:借助平台成就不可取代的自己
一、职业规划应规划什么——90%的人不会做职业规划
1. 每个职场人都需要做个人职业规划,就跟企业需要做战略规划一样。
2. 我们应该在掌握方法之后,自己做规划,而不要期待他人给出答案。
3. 职业规划的三要素:价值规划、扬长避短、关注外部。
·价值规划:如何通过规划,让自己的价值(知识、技能、能力)得以不断提升。
·扬长避短:了解自己的意愿和擅长,才知道自己接下来可以走什么路。
·关注外部:在进行个人规划时,外部环境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包括行业内人才供需关系、企业组织形式变化,等等。
二、个人商业模式画布——像企业一样,给自己做规划
1. 个人商业模式画布是从企业商业模式中演变而来,因此借助它,有利于我们拔高思维高度,去思考策略层面的事情。
2. 画布共有九大因素:核心资源、关键业务、客户群体、价值服务、渠道通路、客户关系、重要合作伙伴、收入来源和成本结构。
3. 画布有三大用途:职业诊断、职业选择、职业规划。
4. 用画布做诊断的关键在于:发现因素之间的不匹配。
5. 常见的不匹配情形:关键业务跟核心资源不匹配;价值服务跟客户群体不匹配;渠道通路与客户群体不匹配。
三、主副业选择——如何成为斜杠青年
1. 任何一份职业中,我们的诉求无非是三个方面:愉悦、成就、金钱。三个诉求将职业划分为七大类型。
2. 我们很难找到一份工作,可以满足你对事业的全部幻想,就像你很难找到一个另一半,可以满足你对异性的全部幻想一样。
3. 当我们选择主业、副业、爱好的时候,选那些诉求互补的,而不是诉求重合的,否则只会让你的缺憾加倍。
4. 职业类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也应当相应调整。
5. 寻找兴趣的三个方法:多尝试、多总结、做测评。其中的总结可以使用文中的总结清单,而测评只是辅助,不可全信。
6. 享受不是兴趣,愿意付出才是;任何事情,接触皮毛的时候都不要谈兴趣;兴趣也不是爱好,而是热情的来源。
7. 寻找自己擅长领域的两种方:自我总结、他人反馈。
8. 有些能力,大部分属于天生,而有些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来提升的。对于可培养的能力,不应当以此作为标尺去寻找职业,而应该是先提升能力,然后拓宽自己的职业道路。
四、你的高度=自身价值 平台高度——借助平台的正确姿势
1. 一切让你可以达到另一个高度的外部因素,都可以称之为平台。所以,你的高度=自身价值+平台高度。
2. 平台的主要类型:靠策略、靠宣传、靠产品、靠企业、靠老板、靠伙伴、靠家庭。
3. 在选择企业平台这件事情上,除了薪酬以外,你需要重点考虑:培养和发展机会、人脉和声誉、是否进入HIPO名单。
4. 如果你发现自己跟老板很投缘,而且他符合这些特征,那么不妨考虑一下:对未来的判断常常很准、自身能力强、关心你、善于辅导你成长、为人正直。
5. 年轻的时候,选择志同道合且能力相当的伙伴,能够互相促进。
6. 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平台。
7. 在该长本事的时候长本事,该靠平台的时候靠平台,别搞乱了。
五、抓住机会,才能弯道超车——如何利用企业资源来提升个人价值
1.随着交易成本的下降和管理成本的上升,企业将越来越平台化,表现为:更替、无界、联盟和分化。
2. 我们应该不断通过提问,时刻关注自己行业的发展动向。
3. 主动发现机会,利用企业资源提升自我价值,才有可能弯道超车。
4. 如果希望联盟,就去那些相对依赖人的行业。
5. 最重要的是,不只是个人,企业也应当关注这些趋势,才能留住优秀的人才。
第六章 破除思维定式:哪些思维方式会终生阻碍你
一、努力和结果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如何拥有一个高性价比人生
1. 稍加努力就可以做到60 分,但是到80 分就需要成倍的努力,到90 分则更甚。这并非是因为60 分的人聪明,而是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
2.60 分的成绩最容易获得、性价比又高,但人数众多、僧多粥少。所以,考虑资源和人数分布的因素,性价比最高已经不是60 分了,而是90 分及以上,尽管它的风险最高。
3. 高性价比的努力方法:有所取舍,采用“T”字型的努力方式;掌握方法,别让大脑偷懒;调节情绪,清楚自己在哪个阶段,从而调整心态。
二、牢牢困住大部分人的错误意识——如何才能不做纸牌魔术里的观众
1.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被植入了大量错误的意识,而我们的大多数焦虑、迷茫、踟蹰、沮丧……几乎都来源于此。
2. 工作不等于付出,而生活也不等于享受。付出不等于痛苦,而享受也不等于快乐。
3. 我们追求的根本不是痛苦与快乐的平衡,而是长期快乐与短期快乐之间的平衡。
4. 人的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性格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只代表你对这件事的一种偏好,而不代表能否做好。
5. 面对你的天性,去做一双鞋,而不是去拔钉子。
6. 如果在每次挫折和失败之后,就进入恢复模式,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需要疗伤,那就阻碍了这些挫折和失败给我们带来的全新视角,以及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斗志。
三、别给自己贴标签——长期的标签将成为一个自证预言
1. 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给一类人贴上标签进行分类,形成一种固定看法的行为,称为“刻板印象”(Stereotype)。
2. 来源于过去的教育以及经历的刻板印象,很可能是一种偏见。
3. 贴标签的原因:对抗恐惧、抱团竞争、便利社交。
4. 我们常常以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待他人:对熟悉的人,常常把他看成一个有个性的人,而对不熟悉的人,倾向于进行归类。
5. 标签的负面作用:导致消极行为、引起焦虑感、阻碍深层社交。
6. 如何避免对他人贴标签:建立意识、接触外群、见识世界。
7. 如何避免被动贴标签:了解自己、多看反例、提升地位。
第七章 回归真实的自己:善用情绪,才能掌控人生
一、情商的真正意义——情商不只是对别人,更多是对自己
1. 情商不只是如何对待别人,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待自己,把情商等同于会说话,是大大的理解误区。
2. 仅谈情商没有意义,因为它是多个影响因素的结果,要有针对性地提升。
3. 长久受困于情绪,会阻碍我们进入其它层次,比如思维、价值观、愿景。
4. 应对自己的情绪:认识它——认可它而不要暴力压抑它;觉察它——叫出它的名字,明白它的特点,从而能够聆听它传递的信息;管理它——用行为疏散负面情绪,而不是用负面情绪指导行为,同时移除自己的情绪条件反射。
5. 应对他人的情绪:感知它——通过他人的身体反应和自己的换位思考来感知对方的情绪;应对它——牢记沟通目标,不要争高下、也无需做好人,而是要寻找双方的共同需求、达成共赢。
二、如何应对自己的功利心——上进是一种高发慢性病
1. 上进这个词的核心在于“上”,也就是说,比现在更好。暗含的意思就是,自己现在不够好,希望通过努力变得更好。
2. 上进跟努力是不一样的,努力是付出,而上进是结果。
3. 太过上进不仅带来情绪和心态上的负面影响,常常还会导致:不正确的自我认知、失去过程的快乐、牺牲长远发展换取短期进步。
4. 让自己别太上进的方法:放低自己,承认自己一无是处;关注内在动机而非外在动机;不要太快、效率太高;放弃那些你十分抗拒、或者努力很久而不得的东西。
三、如何与性格“缺陷”和平相处——性格很难改变,那要怎么活下去
1. 那些知道自己无法战胜天性、所以想一些其它措施弥补、避免跟天性正面对抗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
2. 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只有放弃旧的、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度过危机,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个阶段。
3.25 岁到30 岁,是我们认清自己、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