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父母的叮咛,离开家庭的温暖,孩子们带着渴望成长,又怀念温情的心理来到学堂开启了新的学习和生活。
凡事没有了依靠,都得靠自己,刚开学没两天T很快就遇到困难和挫折了,悄悄的向我求助,把我带离了教室,来到一个没有人的空间,委屈地表达着:“老师,她们都不想理我,不关心我。”
我:“她们是谁?”
T:“她们是我们班的女同学。”
我:“是一个,还是全部?”
T:“是全部。”
我:她们是怎么不理你呢?
T:“她们故意不跟我说话,我叫她们都不应。”
我:为什么呢?
T:“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们都不喜欢我。”呜呜……
我:“哦,我知道了,没人理睬的感觉真的不好受。你想让我做点什么呢?”
Y:“老师,你可不可以告诉她们,不要不理我,我想跟她们一起玩。”
我:“可以,但我在Y的话语里听到了Y的内心很孤独,很渴望有人理解她,关爱她,是吗?”
话刚一落地,本来抽泣的Y开始放声大哭,看来我说对了。
我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想起了她抱怨过父母,家里的表姐各种的不好,一边安抚着她的后背,一边问:“是不是和表姐在一起也会经常感觉到孤独,不被理解和感受不到关爱?”
Y一边哭,一边点头。
我:“你还感觉到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时,和同学伙伴在一起时,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是吗?”
Y一听更伤心和大声地哭了起来:“她们都不理解我。”
哭声响彻了黑夜,我把她更紧地抱在怀里,任凭她挥洒着眼泪。
五分多分钟过去,Y的情绪平复了一些。
我:“如果我们去购物,需要带上什么东西去才能换来我们想要的物品?”
Y:“需要带着钱去”
我:“哪你想要一份获得别人关爱的友谊,你带了什么东西去交换呢?”
被我这么一问,Y愣住了,好一会都没有出声:“我不知道需要带上什么?”
我:“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你带上笑容了吗?”
Y摇摇头:“我很少对她们笑。”
我:“你带上付出的心态了吗?,看到别人需要帮助你出手帮忙了吗?”
Y又摇摇头:“没有,别人叫我做事,我会很反感。”
我:“有东西吃,你分享给别人了吗?”
Y:“我没有带零食来。我带的海盐,我有时分,有时没分。”
我:“你有本领让团队的人变得更好吗?”
Y:“没有。”
我:“乞丐在街上讨食,都带着碗去,你觉得和别人相处,是否也需要我们带点属于自己的东西去呢?”
Y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哦,老师,我明白她们为什么不喜欢我了。”
我:“为什么呀?”
Y:“我不爱笑,我做事不积极,也不愿意帮助别人,我还经常抱怨,所以大家不喜欢我。”
我:“那你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吗?”
Y:“想。”
我:“知道怎么做了吗?”
Y:“知道了……”这个时候的Y越来越放松和有力量了。
Y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习惯了全家人围着她转,听从她的想法,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断索取的个性。
这样的孩子因为从小想要什么都能得到,或者至少父母会尽一切能力满足,没有学会付出的却越发觉得父母做得不够好,经常指责父母,甚至感到自己是个受害者。而来到了集体的环境里,她发现伙伴们的相处模式和家庭里的截然相反,不再以她的意愿和想法运转,心理落差非常巨大。处处碰壁,抱怨别人,因此他长大之后也会常常感到身边的人对自己不够好,进而不断地索取在他看来的“公正待遇”。
索求就像攀附在树上的藤,藤的生命来自于吸食别人的营养,和借助树的力量吸收阳光,树倒了,藤也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