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就是要在看起来各有优点和缺点,没有明显好坏差异的几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当我们特别想干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会产生“确认偏误”,就是只能听得进去正面的意见,听不进去反面的意见了。
这往往是过度自信的结果。
这就是当你特别想干一件事的时候,尤其是如果这件事能给你带来感情上的回报,你就可能一意孤行。
希望做一个好的决策可以试试以下三种方法
一、设立反对派
一个好办法是每次讨论决策之前,专门制定一支“蓝军”部队,让他们专门唱反调。这个好处是既然他是奉命反对,讨论起来大家就不会觉得他是在反对我这个人,是对事不对人。
二、从远处旁观
做选择时候的很多纠结,其实是各种复杂情绪在影响你的判断。“旁观者清”,其实就是因为旁观者没有你那么多复杂情绪,往往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可是我们也不能什么事情都听从“旁观者”的意见,毕竟最了解情况的人还是我们自己。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旁观者。
希斯兄弟介绍了一个特别好的旁观技术,叫“ 10/10/10法则 ”。
这个方法要求你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站在一个远距离考虑问题,所有短期的情绪,什么害怕、紧张,可能就都不重要了。
另一个使用旁观者思维的办法是,当你面临困难选择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面临这个选择,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三、考虑价值观
前面两个办法都是用理智战胜情感,让自己尽可能客观地分析利弊。但是任何分析都是有限的,到最后可能还是面临一个利益计算已经无法判断优劣的局面。
决策跟价值观也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的价值观,就是你设定的“优先级”(priority)是什么样的,说白了就是你认为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价值观不是一句空话。一般人做事往往做着做着就忘了自己的优先级,有时候随波逐流,最好时不时反省一下核心价值观。
由此得到以下三句话
1. 把兼听则明程序化,并且要求给出具体的反对理由;
2. 克服短期情绪,尽量从远距离考虑问题;
3. 如果利益计算已经无法让你判断优劣,那就想想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