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很心虚的,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鸡汤生产者,写这篇文章,也有点砸自己的饭碗。
对于鸡汤文的生产过程和套路,我再熟悉不过。所以,我对鸡汤文的免疫力更强,也更容易对这些文章进行甄别。
我不是说鸡汤文一点好处都没有。
对于现在越来越快的社会节奏,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日益不堪重负。人难免会产生失望、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
我们对于日常的不满,需要一个发泄口,而鸡汤文的出现,为我们打一剂强心针,能够暂时抚慰我们这个世界的失望。
像在我以前的文章写到:我们被这个社会一次又一次的强奸,吃几粒避孕药怎么了。
所以,我也经常看鸡汤类文章的订阅号,比如咪蒙等。
咪蒙本人我也接触过,她人跟文章风格一样,挺有趣的。她的作品不尽然是,像批判她的文章说的——为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毒鸡汤——其中的有些观点确实见解独到,这也是得益于她十几年传统媒体从业经验和南方系的对事件新闻的处理方式。
现在大部分自媒体的文章为了追求10W+的爆款文章和快速增加的粉丝量,所以我们每天所能接收到的文章,大部分都同质化现象严重和模仿痕迹明显,一款爆款文章出来以后,后续就会有更多的“赝品”出世,因为自媒体人都在追求着一夜爆红的最快途径。
最近读过的一篇对文章同质化担忧的作品,里面有一段话:罗纳尔迪尼奥告诉你如何练成慢镜头逐帧播放也无法捕捉的高速运球不看球甩牛尾过人、刘国梁向你解释如何做到发球从球网与球拍的毫厘间隙100%无失误穿过、郎平跟你讲怎么在比分落后两分的情况下针对场上对手6个队员不同的技术特点实时作出184套应变战术中最有效的一个调整,可听完你还是不能成为罗纳尔迪尼奥、刘国梁与郎平。
有些文章告诉我们了很多人生道理,替我们说出了我们想表达的情绪,可是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最要命的是,现在许多自媒体人为了论证自己文章的观点,由于没有过多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只能意淫出许多的人和事,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文章出现杜撰痕迹。
这点是我最极力反对的,我觉得用名人轶事都比这些生硬杜撰好。
这种欺瞒和误导粉丝的行为,过度消耗了他们情绪和精力,最后没有给人留下一点价值。
那我们每天读的这么多文章中,该如何判断它的价值呢?
首先,你得了解自己有没有被标题套路。
信息爆炸的时代,我当然知道一个好的题目对于文章的重要性。
为了吸引粉丝,现在大部分的标题,都已经模式化,
一般来说,用户的视线不会在一个题目上停留超过3秒钟。
确定文章的选题,如何并将其转化为一个有吸引力的题目,成为自媒体人的攻关难题。
正常情况下,真正的内容类型的自媒体人,会根据选题起3个标题,稍微努力严谨一点的会起十几个备选标题。
以“一条”为例,他们每篇视频的题目,可能是从一百个题目中选出来的。
但现在大部分的自媒体都不想在标题上浪费太多时间,大部分标题都已经模式化。
比如说采用数字进行对比;蹭热点;话只说一半,露大腿不露底裤等等。
以这篇文章题目《两年时间,我是如何从月薪3000涨到年薪100万》为例。
题目看着很吸引人,其实点击去以后,读者发现根本没有什么有用的价值,得不到任何经验。里面无非就是要告诉你摆正工作态度,要努力积极进取,要有效利用时间,多学习一些技能。
所以,好的题目,是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文章是否有价值,从它的标题就可以管中窥豹。
其次,好文章不应该只是告诉一些你早已经知道的人生道理。
引起共鸣的不一定是好文章,可好的文章大家却都感同身受。
对鸡汤文来说,只有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呼应才能获得点击量和转发量。
这就成了大部分自媒体人写文章围绕点和初衷,同时也是现在大部分文章同质化,似曾相识的主要原因。
对现在的新媒体人来说,要想寻找大众和社会的痛点太容易,有痛点就会有共鸣,自媒体人都深谙此道。
明白这些后,他们就会围绕此大作文章,却从来不想文章往更深层次论述的可能性。所以这类文章我们初看时会觉得有道理,但我们仍不觉得这是篇高质量的作品。
最好的文章是告诉大家一个故事,任凭大家进行领悟,自己体会故事里面的道理和意境,谓之中国文学里的“禅”。
而在快餐文化的时代,这已经很难做到了,读者们已经越来越懒于思考,所以,现在自媒体人更愿意迎合大众这种需求,在文章里直接点出“机心”,省去让读者思考的步骤。
这样的文章,读者往往只记得其中貌似有道理的“金句”,过目既忘,很难留下深刻印象。读者除了知道一堆早已烂大街的人生哲理外,此外无他,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任何的指导意义和体会。
好文章不仅会让读者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它还会引导读者进行思考,将将经验之谈输出转化为对他们有实际意义的帮助。
然后,你要观察文章表达的思想,是不是对每个人都具有普适性。
自凡是文章,都是一家之言,都有个人的思想掺杂其中。
受作者个人经历、职业、家庭、教育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文章所表达部分思想和经验,只适用于特定阶层,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
例如,现在有一句特别流行的话: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初识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好潇洒好帅气,我们甚至觉得人生就应该是这样肆意洒脱。
别闹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句话激励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听信了这句话欲哭无泪,悔不当初。我身边就有两个血淋淋的例子,一个丢了工作,一个大学肄业。
关于这件事,大冰说的挺好:一门心思地浪迹天涯和一门心思地朝九晚五,又有什么区别呢?真牛B的话,去平衡好工作和旅行的关系,多元的生活方式永远好过狗熊掰棒子。
所以对于有些文章的话,你得学会甄别,知道什么对你有用,什么对你不适。
毕竟我们这个时代,还没出现每句话都是真理的圣人。
最后,你要试着发现文章的可读性。
抛开文章的文学性不谈,我觉得如果文章是为了给大众看的,最起码得做到一点:让大家看的懂。
写的东西若只是由感而发,不顾大众的理解程度,与其说是文章,不如说是个人日记和随笔更贴切。
文章思想很高深,但是读起来晦涩难懂,不能说它不是一篇好文章,只能说:真遗憾,没人懂。
我认为深入浅出才是一篇文章最好的表达方式,好的作者,会将深奥的道理转化为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出去,让读者接受到他们的思想和信息。
如果空有思想,却不会表达,文章对读者意义太薄弱。
以前科班出身的编剧,刚入行的时候,大都很鄙视商业电影,认为一点艺术价值都没有,他们故作高深,创作的第一部作品往往都是反情节,小情节的作品,他们要在作品里表达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艺术修为。
最后给人看,无人懂,他们斥责别人不懂艺术。
可是你要知道就连大师伯格曼在创作艺术片《假面》之前,已经创造了十几部大情节的通俗电影了,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创作这种反情节的艺术片。
所以,文章的难易程度并不是它价值大小的考究,当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却可以让文章价值信息的利用率最大化。
其实,说了这么多,一篇好文章总结起来,也就是能够体会作者用心程度,看看是否真的投入精力和感情,而不是敷衍了事。
好了,希望这篇文章对大家都有所帮助。
如果可以,请送给我你的“喜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