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很多书,让你复述的时候却总是卡壳?看了很多爆款文章,轮到自己写的时候还是无从下手。或者作为一个文科生,有没有觉得自己不是学数学和物理化的料?对于理科,有没有一种畏惧感,觉得这不是自己所擅长的?
还记得我高中的第一次数学考试考了30多分,那时候我急的都哭了,这样子的成绩如何考上大学。后来经过努力,还是只能达到及格线,于是对学习数学一直都有恐惧。
那时候的我,好像对于概念理解,都不是很准确就开始盲目地做题,遇到不会的题就请教他人,学会了这道题,下一道题可能又不会了。于是陷入了无效努力、低质量学习的循环里面。
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数理化的学科也很恐惧,觉得自己已经忘记了十几年前学过的知识。需要通过请家教来辅导孩子。或者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奥数等学科。
我们往往在这个问题上过度注重结果,比如考试考了多少分,这道题会不会做?能不能得满分?而很少去思考我做不了是不是因为我的学习方法有问题?
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作者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教导人们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不仅仅适用于正在备考的考生,也适用于在职场的成年人。
人的思考模型有专注模型和发散模型。当我们在解答某个问题的时候,这时候大脑开启的是专注模式,而这时候我们的思考往往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这些思维定式来自于我们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形成的观念。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就是在一个问题上不得其解的时候,再细研究,基本会让你更加抓狂。而这时候去下个洗手间或者干点其他的事情,往往这时候灵感就来了。我们把这个瞬间称为发散思维。
大家所熟知的爱迪生,他的发明很多都来自于头脑似醒非醒的瞬间。当他研究不出结果的时候,他会去睡觉,躺在椅子上,手上握着一个球,在摇晃中,球掉落的瞬间,有时就会有新的灵感。
放轻松,神经过度紧张往往会让大脑处于专注思维的模型。《迷茫时代的明白人》中罗振宇提到个人创业的第4个阶段:躺倒。讲的就是放轻松,让新的灵感来刺激你,而不是焦虑地四处探索。专注模式有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涌现。
面对多样化的信息, 我们想要通过联想和理解概念将零散的信息进行组合起来记忆,这种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就是组块。如何进行组块呢?我们先集中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理解其中的概念——获取背景,在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知道何时使用。
记忆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工作记忆是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间及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长期记忆就相当于头脑中的仓库。一般来说工作记忆可以容纳四个组块。而我们的工作记忆可以通过间隔重复的方法达到长期记忆。运用回想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每天入睡之前回想当天学到的知识点还有安排明天的计划。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我们介绍了看待学习的新方式。根据大脑的优势和弱点,运用好我们的发散思维和专注思维。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专注学习,之后5分钟放松是一个很好提高专注力的方法。书里总结了10个好的学习法则:
1.运用回想。(是学好知识的关键标志之一,少做标记,当你看完某个章节的时候,可以看着别处回想你刚所看的内容)
2.自我测试。
3.对问题进行组块。
4.间隔开重复动作。就好比我们健身做器械练习,练习一天后可以休息一天让肌肉放松。
5.在练习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题技巧(这不仅仅对于学生学习,对于成人学习来说就相当于切换视角去看待问题)
6.注意休息。
7.使用解释性的提问和简单类比。如何将难懂的概念类比成简单的事物,我觉得这点罗振宇老师的逻辑思维音频课可以学到很多。
8.专注。集中注意力学习后给自己适当奖励。
9.困难的事情最先做。最清醒的时候做一天当中最困难的事情。
10.心理对照。想象过去的你,对比通过学习能够成就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