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下楼。听见下面有人在大声说话,好像是楼上的老太太和儿媳的声音。
走出楼道一看,果然是那婆媳俩。
老太太今年86岁,耳聋,身板却硬朗。每天从五楼下来上去很多次。左手马扎、右手帆布包,是老太太的“标配”。不过今天手里多了一袋鸡蛋,不少,得有五六斤的样子,所以走起路来就有些吃力了。
老太太对人热情,说话也客气。每次回家在楼下见到她,我都想叫一声大娘,再问一声好,但几乎每次都慢半拍,不等我说话老人家已抢先开口:“回来了?”浓重的苏北方言,声调从高往下滑落。每次听见“回来了”这三个字,我都会联想到音乐简谱里的下滑音,非常好听,有节奏感。
儿媳看到婆婆手里提的鸡蛋,笑了。看得出,那笑里带着无奈:“家里刚买的鸡蛋,谁让你又买了?大热天的,这么多鸡蛋放哪里啊?”
“前天四块三,今天就三块八了。便宜。”老太太自顾自大声说着。大凡耳聋的人嗓门都高, 自己听不清别人的话,也怕别人听不到自己的声音。
儿媳告饶:“求求你别再乱买东西了,行吗?你是我亲妈!”
“什么?你要出发?”聋人会编,一点不假。
儿媳想把鸡蛋接过来,老太太却不松手:“不用你,我拿得动。你不是要出发吗?快走吧。”
儿媳生气归生气,还是马上给儿子打了电话,让他赶紧下楼把奶奶手里的鸡蛋提上去。
在场的人都忍不住笑了。有人对那儿媳说,老人都这样,见了便宜东西就忍不住想买回来,也不管有用没用。节俭的的日子过惯了,她是想给你省钱呢。
“你们都看见了,她还带着秤……”儿媳说着说着,自己竟忍不住又笑了。
可不是嘛,这时我才发现,老太太手里除了马扎、帆布包和鸡蛋,还有一杆秤,是带秤杆和秤砣的那种老式秤。
按说,不管老太太去哪家店铺,人家都不会短斤少两的,有谁会忍心坑骗一个耄耋老人呢?可老太太偏偏谁都信不过,等你称好了,我用我自己的秤再称一遍。可能过去被坑骗太多了,逼出来的法子吧。
秤,称的是重量,称的也是人心。
经常见到老太太从外面捡拾一些东西,干树枝啦,小木块啦,废纸箱啦,都拾起来带回家。若干年前各家都缺柴烧,见了能烧的当宝贝,可现在不是从前了,有电有燃气,谁见过住在楼上还烧柴草的呢?
老太太不停地往家搬运,儿媳就不断地往外清理。好多年了,婆媳俩的这种方向相反的忙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这大概就是代沟吧,正如一些老年人难以接受年轻人的说话做事一样,年轻一代也很难理解老人的心思,谁都说服不了谁。想想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之间,不也一样吗?在一些问题上也很难达到彼此认同,甚至格格不入,各不相让。
时代在发展,人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而上了年纪的人往往跟不上节奏,习惯于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代沟,就在所难免了。
很赞同这样一种观点:人到老了的时候,一定要听孩子的话。
(图片/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