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试图通过改善硬件条件,调整教师分配,达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水平相同,促进教育公平的方法有效吗?
教育是不可能做到公平的。如果教育局给每个学生发一套教材,这完全可以做到公平,大家可以领到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同一个版本的,一模一样的书,大家都会觉得公平,没有人会去找教育局投诉。如果教育局给每个学生每年补贴100元学费,这也可以做到公平,大家都能获得相同的补贴。教材和补贴是标准化的,教材是标准化的出版物,实实在在的钱,钱也是标准化的产品。可是教育资源是不是标准化的呢?
教育局能不够做得到通过加大学校硬件建设的投资,让所有的学校都修建新的大楼,用上最新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呢?硬件条件一定会比以往有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但是不能做到均衡和公平。有些学校现代化改造进行得早,结果改造得比较晚的学校修建的大楼就更新,使用的信息化设备就更先进。
就算所有学校的硬件条件都一样好,学生家长也不在乎那不太大的差异,认为在这个维度上比较,所有学校都是一样的,是不是家长就心甘情愿地服从教育局的引导,随便在哪所学校就读都可以?
硬件可以统一,软件可不好统一。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软件就是教师,是活生生的人。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够做到向生产标准化的产品一样生产人才。那么教师的水平差异是必然的,教师的理解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的表达特点是有差异的,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是有差异的,教师对考试要点的熟悉程度是有差异的。就算对所有教师进行强化的培训,做到了在以上方面的完全相同,那还有年龄、性别、个性、习惯方面的差异。
教育局能够做到的是缩小学校之间的硬件差异,但人这种重要的软件方面的差异很难缩小。而学生家长对硬件不过分挑剔之后,一定会认真挑剔软件的。如果做到了教师资源的平衡配置,还必须做到所有学校的考试成绩,尤其是中考、高考这样的国家标准化考试中,所有学校的成绩都差异不大,升学率都基本相同。假如哪所学校的升学率比其他学校高10个百分点,下一拨的学生马上会使出浑身解数争取来这所学校读书。
客观上的教育公平是不可能存在的,教育局也完全明白这一点,但是民意不明白。尤其在实行划片制就近就读的政策下,百姓对学校教学水平的差异表现出更低的容忍度。因为学校的差异的有目共睹的,但有钱人可以通过购买学区房的形式,让孩子去优质学校就读。没有能力改变学区,只能忍受本学区学校的低水平教育资源的家长,不会感到是自己无能,而是抱怨政府不公平。所以官员们会选择给民意一个交代,出台各种政策,让老百姓感到他们也在努力地为百姓服务。还可以顺便加大力度,将学校的硬件建设上一个台阶,让教师通过培训提高整体教学水平。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商品,将一种商品交给市场管理,让人们通过透明的价格竞争,获取相应的教育服务,这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的出发点是社会付出的总体成本最低。人们可以通过透明的金钱竞争来竞争优质教育资源,而不必因为竞争方式的不透明而付出价格以外的竞争成本,比如不必巴结官员,给人送礼。只要存在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人们一定会展开竞争。如果只是通过价格竞争,谁出钱多谁上优质学校,谁更迫切谁上优质学校。那最迫切的人可以举全家之力凑钱,也可以借贷,但他们可以获得这个机会。如果竞争不是透明的价格,而是其他的拉关系送礼,那有很多有迫切需求的百姓,可能就一点办法也没有,一点儿竞争的可能性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