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雅的故事/文 (原创)
·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增强,其实错过了关键时期,这种能力就不好补偿。
动手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案例一:东东在一岁零七个月的时候,妈妈给他喂饭时,他总抢妈妈手里的小勺,总想自己用勺吃。当时正值五月份,妈妈觉得东东自己吃饭,必定会弄脏了衣服,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吃凉饭。因为工作忙时间紧张,不如喂饭省心省事。妈妈想等到夏天放暑假有时间了,衣服也好洗了,再让东东自己锻炼吃饭,这是妈妈的良好愿望和计划。可是到了夏天放暑假了,爸爸妈妈都有时间了,衣服也好洗了,饭也不怕凉了,东东却对自己用勺吃饭没兴趣了,说什么自己也不拿勺,只等着妈妈喂。
案例二:嘉嘉两岁多时特别喜欢拿笔写写画画,尤其是彩色水笔。可是有一点,嘉嘉喜欢随时随地地画,有时是手上、身上;有时是家具、床单上;甚至有时还在雪白的冰箱上涂涂画画。妈妈非常爱干净,经常因为看到孩子到处乱画,就训斥一番,甚至有时急了嫌孩子记不住还打两下,为了让孩子记住。后来妈妈想了一个办法,给嘉嘉买了一套幼儿学画画的图书,想让嘉嘉在书上画,嘉嘉却不喜欢拿画笔了。直到上幼儿园以后,甚至到上小学时,嘉嘉别说画画,就连涂色也不如同龄的孩子。
案例三:娜娜两岁多时就喜欢学着妈妈的样子自己穿衣服,经常自己学着系纽扣,当然有时就会张三进了李四家的门儿。自己学着系拉链儿,但很少能够拉上。自己学着系鞋带儿,然而经常系得不结实,有时走一会儿鞋带儿就开了,娜娜就蹲下来再系,经常险些被鞋带儿绊倒,甚至有一次蹲下时差点儿被车碰着。妈妈看了又担惊受怕,又着急发火,赶紧帮娜娜把鞋带儿系紧,并埋怨孩子系得不牢。在娜娜自己穿衣服做得不好时,妈妈高兴的时候还能给予鼓励,时间紧着急的时候就会数落娜娜。后来娜娜索性自己不做了,上小学以后,本来从小很爱动手的娜娜,却不如同龄人动手能力强。
把握“关键期”让孩子受益
以上三个实例说明,家长在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都不明确有个“关键期”问题。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在能力的发展只存在于其生命过程的某一特定时期。在此时期施以适宜的教育和训练,才能获得最佳发展,甚至形成某些特殊的能力,否则,错过了这一特定时期,即使再着力培养,相应的能力仍很难获得,甚至给一生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心理学家称这种特定时期为个体发展的“关键期”。了解孩子的“关键期”,在“关键期”施以恰当的教育,对孩子的发展有长远的意义。
在此提醒家长:日常生活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穿衣、戴帽、吃饭、写画等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孩子综合能力培养的切入点,通过动手做事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手眼配合的协调能力,使孩子心灵手巧。一是要关注孩子动手能力的“关键期”。孩子某一阶段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家长要格外关注。二是要抓住时机给予培养,多耐心地做示范,培养孩子自己做事的兴趣。三是要多表扬鼓励,即使一时做得不好,也不要着急,让孩子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己做事的成就感。四是家长要学习点儿幼儿心理学,多和其他孩子的家长特别是大孩子的家长交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获取家庭教育的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