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工作要求,小明在报*****数据,很是头痛,感觉自己快要得心肌梗塞了,具体原因如下:
1.不能及时掌握第一手数据。所有的数据都是从门诊医师那里获得,门诊医师除了看病,还要记录更多其他信息,顾不得那么多,经常收集资料不全;
2.没有实行信息化。因为肺炎的救治牵涉到免费报销,单位没有安排使用诊疗系统。所有的程序都是人工手写,名字、年龄、费用,都是手工完成,费时、费力、容易出错。
3.数据更新不及时,不能共享。门诊已经看了好几个病人了,但信息一直没有录入EXCEL表格中,快到了报数据的时间节点,手忙脚乱。每个人报的数据各式各样,谁手里有资料根本不清楚。每个上级对资料的要求都不相同,个别领导还有特殊的要求,忙于应付各式各样的表格。
4.流程不优化:整个就诊流程都有问题。门诊科室和职能辅助科室脱节,各管各的,不能及时沟通,及时梳理流程。门诊病人看个发热,能看6-8个小时都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入院时各个科室互相推诿,不想收病人。
5.报数据的节点千奇百怪,有下午5点报的,6点报的,8点,18点,24点的。有加去向的,不要身份证号的,有要门诊花费的……
整改方案其实很简单:建议实行系统化就医,数据共享,及时更新数据;减少各种形式主义。
网上有段话,在小明报数据这几天有少许体会:“抗疫工作中最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莫过于重复报送各种表格,有的各个部门各自制作一份或几分表格,要求基层干部迅速填写并迅速上报,这些表格的内容其实相差无几,但没有一个部分帮助解决一个口罩、一个消毒水的问题”。最后有个同事给领导报数据实在太多了,领导说:你每天跟我报那么多表干嘛?同事回答:这都是你要求报的啊。领导回答:以后不要给我发那么多了,我只要一个表格就行了。
明明一张表格就能把问题说清楚,却硬生生弄出一堆问题,人为的增加了这么多工作量。对小明这位大夫来说,有这精力、时间不知道能解决多少个病人的问题,现在坐在这里天天感觉无所事事。或许实际和现实差别太大,或许小明不习惯这种形式作风,或许小明的政治站位不高。总之,小明不太喜欢目前从事的这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