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然过去大半,年初制定的读书计划,眼看就要荒废……
猛然发现,大学毕业后,静下心来读书的日子越来越少,总觉得没时间……
书单很长,读书速度又慢……
读书种类很杂,即便是读过,有时也记不清到底讲了什么……
“读书慢”和“读完就忘”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不知你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
01 听说有人一年能读700本书,骗人的吧?!
每次看到有人一年读上百本书的消息,总会惊叹,觉得这人真牛。后来,愈发觉得那人是在吹牛。
我曾尝试费尽全力阅读,最少也要5天才能读一本……
就在我不断找寻阅读方法的过程中,偶然遇见一本书——《快速阅读术》。
该书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在这本书中,作者并不主张一味追求技巧类眼手训练,而是关注于阅读理念的改变。
作者认为,比速读技巧更重要的,是阅读理念。
作者名叫印南敦史,是日本的一名专业书评人。每天需要为网站写一篇书评,每天至少读2本书,阅读量保持在每年700本,10年来,已经达到7000多本的阅读量!
这种边读边写的节奏,真让人惊叹!
据作者描述,在成为书评人之前,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慢读者。从读1页需要5分钟,到后来阅读速度的暴增,只是因为改变了阅读理念。
到底是什么样的理念,给作者带来这么大的转变?
我带着自己的两个问题——“读书慢”和“读完就忘”,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如果你没时间,可以只看粗体字和文末小结)
02 打破常规逐字阅读,像听音乐般轻松读书
读书该仔细到什么程度?
小学时,老师经常给出一段文字,要求归纳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用意。不知不觉中,我养成了逐字阅读的习惯。
宋代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可陶渊明却主张“不求甚解”。
我曾尝试认真逐字阅读,愈发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都有看不完的公众号文章,更别提细细研读纸质书了。
也曾尝试意会全文,不计较字句枝丫,却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匆忙又内疚。
慢慢地,读书变成一件让我焦虑的事情。如此恶性循环之下,想要达成年初的读书计划,更是难上加难。
信息量暴增的时代,为了让读书计划更好的落地,我只能寻找新式阅读方法。
与此同时,我发现,无论读得多么仔细,还是会忘记书中的大部分内容。
作者提倡,读书的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而是在于“邂逅1%”。阅读之后,不要奢望“全部消化吸收”,哪怕只对一个小小的片段有印象,这次阅读就算有效。
读书不是测量,更似探宝!
如果一本书只能记住1%,花同样的时间,快速阅读10本,累计算下来,还是可以收获10%的,不是吗?
在这种模式之下,积少成多,逐渐构架自己的知识体系。
阅读的初衷不是为了刻板记忆,而是在于读过之后,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改变。
音乐可以随时随地就听,读书也是如此。
不必正襟危坐,不必规矩刻板,只管放轻松,像听音乐般,享受读书的过程……
03 掌握“流水式阅读”,培养阅读习惯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为解决当下人们只买不读的烦恼,作者主张“流水式阅读”。
“流水式”源于英语单词“flow”,意为“流动”。强调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与之相反的是“存储式阅读”,注重将书籍内容存储在脑子里。
流水式阅读可以有效避免堆积,减少存书量。
具体技巧有:
①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②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③确定关键词后再阅读;
④使用多种阅读节奏调控,适当“跳读”。
尝试将阅读变为生活的一部分,培养为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04 读完就忘?试试“呼吸式阅读”
作者认为,读书就像吸气,一味地连续阅读,就像是不间断吸气一样,非常痛苦。
如果感到吸气难受,呼出来就好了,也就是“写”。
这并不像上学时要求的读后感一样,作者建议记录以下方面。
一行采集:精简记录心动之处;
一行精华:令你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一行评论:留住产生共鸣的心境。
05 随时换挡,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节奏
作者认为,阅读速度缓慢的人,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基本速度慢,而是在于,在读书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同一节奏。
就好像无所事事等待时,总觉得时间漫长,如果节奏单调毫无变化,焦躁不安的感觉也会随之增强。
因此,读书时,要注意随时换挡,调整阅读节奏,使之缓急有度。
内容意义不大的,尝试“流水式阅读”;有关键词的,速度放慢。避免陷入拖沓的刷字阅读状态。找到让自己舒服的阅读节奏。
小结:
《快速阅读术》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在和一个睿智的长者聊天一样,句句说进心坎儿里……
作者经历了大量阅读之后,结合自己的体会,在本书中把阅读这件事,写的像听音乐一般,很美。
这也是我想要分享给大家的。
很多人并不读书,一样过得很快乐。
书并不是非读不可,阅读也不是艰苦的修行。
这篇文章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介绍给你快速阅读的方法,更是旨在转变你的阅读理念——阅读本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只管享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