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朋友圈发出标题这句话的时候,很多朋友以为我悄悄地就脱单了...但其实这是看完《无声告白》之后当下最深刻的感想。这本书英文原名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很贴合内容,“无声告白”这个翻译也很美,回想起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细节,那些有意无意的隐瞒和深沉的爱,越发觉得两个书名都无比贴切——所有没告诉你的事,都是我无声的告白啊,你听到了吗?
在我看来,故事中探讨的主要是身份定位问题。Kindle上的封面页,就有这样的一行小字: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而找到真正的自己,就意味着找到个人的身份定位。那么,在反华时代的美国,一个中国人要怎么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女性难以独立的历史时期,有志向的女性应该怎么追求理想?面对父母的殷切希望,孩子是不是仅仅做一个听话的孩子就够了?感受到父母对兄弟姐妹的区别对待,被冷落的孩子应该如何安放一颗期待关爱的幼小心灵?当同龄人间有意无意的冷暴力发生,被孤立的孩子应该怎么在人群中找到自己?当所爱之人完全不合当时的伦理规范,又可以以一个怎样的身份陪伴在侧?
面对这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作者用一个很抓人的故事分享了她的想法。故事的一开篇就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随后由父母和子女两条主线入手,娓娓道来这个家庭里的点点滴滴。看过书之后,想聊的可以聊的话题点太多了,女权、家庭、成长、友情甚至爱情等等,都能洋洋洒洒说开去好多好多。但思来想去,于我而言,最有感触的人物其实是玛丽琳,一个一直和生活抗争而不屈服的人物,尽管方法不大对路,却是真的用心用力。关于她,有很多细节时常在脑海里浮现,现摘录这一本书和这一场雨,和大家分享。
“随后,她在厨房里发现了母亲的《贝蒂·克罗克烹饪书》,开裂的书籍曾经修补过两次,用思高胶带粘着。在‘饼干’部分的第一页,引言旁边的空白处有一条线,玛丽琳上大学的时候,会用这种线标出书上的重点。这段话并非制作饼干的说明。饼干罐里一定要有饼干!这段写着,难道除此之外,还有更能表现家庭友好气氛的东西吗?就是这些话。她母亲觉得,需要把它们当做重点划出来。玛丽琳瞥了一眼柜台上奶牛形状的饼干罐,想看看它是不是空的,结果越是打量,越不确定自己曾经见过这件东西。
……
烹饪书封底印着贝蒂·克罗克的照片,太阳穴那里有些浅浅的灰色条纹,前额的头发向后卷曲,仿佛是被她挑起的眉弓顶回去的。乍一看,还有点像玛丽琳的母亲。还有什么能给你更深的满足感?她母亲当然会说:没有,没有,没有。”
这是玛丽琳第一次发现这本书的情景,这书也是唯一留下的母亲的遗物。冥冥中,因着这本书和其所提倡的主妇生活,玛丽琳意识到了自己生活的局促,感受到深刻的不甘心,开始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抗争和出走。同时,对于这一次出走,书中通过一场雨,将这复杂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脱下上衣、裙子、长袜和鞋,湿漉漉地堆在烹饪书旁边,好似一滩融化的冰淇淋。雨势变小了,光脚踩着的油门踏板质感坚硬。她发动车子,从后视镜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看到自己如此赤裸和狼狈,她没有觉得尴尬,反而赞赏地审视着自己白色内衣映衬下更加苍白闪光的皮肤。
绝不,她再次想到,我绝不能活得像她那样。
她驱车钻进夜幕,朝着家的方向开去,贴在她脖子后面的头发缓缓地流下了眼泪。”
每每重复看这一段,似乎都能在眼前看到这一副画面。一场大雨,浇醒了一直藏在她心里的不甘,进而好好地做出了抗争的准备和行动。会回想到自己一直想要有机会冲到瓢泼大雨中淋个透心凉,却一直也没有这样的勇气,这样看来自己还真是缺乏勇气呢。
书中的人物都爱着彼此,却又隐藏了起来真心的爱而常常彼此伤害,只剩上帝视角的我们能感受到这无声的告白。从这个角度而言,这本书也是值得推荐的,借书度己,回想起自己及身边人的点点滴滴,要把心里的爱倾诉出来啊。
最后,元宵节快乐,记得把自己的祝福告诉身边的人。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