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介绍一下:《五分钟商学院》是刘润老师结合传统的商学院课程和自己全部的商业功力,打磨了一套系统的商学院课程体系,每天5分钟,给你讲透一个最有用的商业概念。全年4大核心模块、260个即学即用的实用商业概念,教你看透每件事情背后的商业逻辑,学会用商业思维思考和分析问题,把自己经营的更成功。
在个人篇中,主要讲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我们学会的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知识是用大脑来学习的,技能是用手要不断地练习来学习的,而态度是用心来学习的。第二件事情,人与人最大的差异是认知的差异。
什么叫知识、技能、态度?举个例子,数学就是知识,我记住了1+1=2,这个东西我就学会了,用你的大脑来记住的事情叫做知识。第二件事情叫技能,比如以前有人教我抛桔子,他告诉了我一套方法,我听了觉得挺简单的,但到今天为止我都不会抛这个桔子。为什么?因为抛桔子是一种技能,你能够学到的只是抛桔子的流程和方法,但是把流程和方法内化成自己的技能还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第三个叫态度,态度是什么?你是不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你懂不懂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事情,这叫态度。
学习一个知识,说不定4天你就记得了,要学习技能可能要练习4个月,要学习态度,要用心学,很可能需要4年或者更长时间。
演讲和写作是个人最重要的输出能力,也是实战意义特别大的一种能力,但所有的方法论,到最后都要靠不断练习来内化到自己身上。
刘润老师给我们两个建议:
演讲的训练,建议我们能够在同学或者同事中间,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成立演讲俱乐部,每周去练习演讲。
写作的训练,建议大家申请自己的微信公号,或者简书注册账号,或者微博、博客的方式,持续公开地写,坚持写下去。写三年、五年、七年一定会获得非凡的成就。所有个人篇讲的能力都要通过练习,最终才能内化成自己的。
个人与个人最大的差别是在于认知的差异。如果有一件事情认知级别和维度不够,怎么修炼都到不了下一个层次。
关于这一点,老师在课程中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关于演讲有一个基本认知,演讲到底是你在讲还是别人在听?事实上,有强烈表达欲的人是做不好演讲的。不少人觉得费解,为什么?因为你有表达欲,你想把自己表达出来,你想按照自己的逻辑、思路,淋漓畅快地把自己想讲的东西讲出来,这是不对的。一个真正的演讲最终是要关注听众的逻辑,要非常克制地像拿刀一样在自己身上去雕琢,把自己演讲的方式雕琢成用户能够接受的方式。只有以听众的逻辑去讲,而不是以自己的表达去讲,才能做好一个演讲。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可能永远都没有办法达到一个很高的演讲水平。
另一个关于阅读的例子:老师说一年至少读100本,甚至有时候会读到两三百本书,哪来的时间读这么多书?对此老师分享了他的读书的方法:
书里面是有一个核心的逻辑主线,很多案例是来证明这个主线的,所以要想真的快速获得一个行业的知识,基本的读书方法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是理解作者的核心逻辑。怎么办呢?比如说区块链,我就把区块链领域最畅销的、最完整的、最有价值感的十本书全部都买回来,翻这十本书的目录,把十本书的目录之间建立对应关系、建立关联,然后我找一张大白纸,在大白纸上画好一个逻辑架构,当我终于把这个领域所有的逻辑全部都梳理清楚了,再把这个书里面一章一章的内容对应上,把许多问题补充进去,这样大概一两天我就能把这十本书全部都翻完了。翻完之后一定还有些不懂的,我再去请教这个行业的大拿,投资区块链的投资人或者区块链中间的从业者等等,因为你带着问题、带着框架去请教,非常有的放矢,最后你就可以在很短时间之内读十本书,甚至读二十本书,并且快速获得这个领域真正的干货。所以我们说读书也是有方法论的,你要把认知提高到这个水平上面。
总结:
从个人篇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了,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我)学了那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学与做脱离,学习的东西没有应用到工作中、生活中去,只是不停的在追逐知识,满足于我又学到了什么,却没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思考一下:这个知识点我能够运用到哪种场景中去?就能督促自己去不断练习,反思,总结,改进,最后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思考习惯。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认知水平,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内化于心,变成潜意识的动作。只有做到这些,才算是一个终身学习者,才能不断的迭代精进,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