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儿子和我说觉得你们不爱我不关心我的时候,我都会气不打一出来,心里千思万绪涌上心头: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还不知好歹!甚至有的时候直接用“白眼狼”反击回去。
昨天听了樊登的《感受爱》忽然茅塞顿开,他只是说了实话。
很多的家庭教育都是坚定有余,做什么事什么时候做完,怎么做,都有严格的要求,我们认为这是规则感,不可退缩。“规规矩矩”对我们非常重要,因为我们觉得不守规则实在是太恐怖了,社会的压力让我们恐惧不已。
书中有提到,妨碍我们去感受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我们害怕不确定性,害怕不在计划内的事情发生,希望一切能按预定轨道一成不变的运转。事实上,这是不现实的,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我们应该要享受不确定,这让一切充满了活力、好奇与惊喜。一成不变的生活才是暗无天日、索然无味的。只有真正拥抱变化,我们才能享受当下,宽容别人。
书上还提到的案例,一家人兴冲冲计划做一个放松,一起去看电影,我们就开始互相伤害:快点啊!怎么这么慢啊!怎么回事啊!不是你我们就可以……这样的状态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我们为了完成看电影这又一项“工作”,我们开始严格计划,坚决执行。我们生气,我们指责,我们忘记了一开始为什么要去看电影。忘记了我们只是期望享受在一起的时光。
爱,发生在我们真正在一起的当下,在意的只是我们之间的互动,做什么不重要!
书中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爱,要自己先有,才能给出去。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每天确实为家人付出了很多,最后却搞得不被理解,不被认可。事实上,我们做出的一些贡献只是出于不得不做的无奈时,我们内心是内心爱的,那么如何又能通过这样的没有爱的行为让别人感受到爱呢?
爱是个神奇的东西,只有爱满才能溢出,分给别人。
还有一类人,在这世界上过得苦不堪言,他们每日把别人曾经的错误不断复习上几次,然后打定主意:这就是个……人。于是,每当别人想要修正做出改变的时候,他都会立刻盖棺定论:又来了!
试想一个人的生命里总是自导自演一场又一场阴谋剧、苦情剧、谍战片,他的生活会有爱吗?答案显而易见。
避免对别人带有预设评判,是对别人的爱,更是给自己的爱。
最后,我想谈谈“情绪”。
我们生命中太多太多的情绪了,一件事情,我们也是各种情绪互相参杂。
母亲等到晚归的漂亮女儿回家,内心的心情是生气、担心、高兴,生气为什么不提前说一下,担心会不会有色狼啊,高兴安全回家了。孩子拿到哈佛录取通知,母亲潸然泪下,有激动有开心,还有失落、担心、不舍,甚至是难过。
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是常态,情绪从来都是结伴而行,从不单独行动。
书中传达的另一个重点:情绪也不会单个被压制。
我们总是试图去控制和压抑那些看起来对我们不太有利的情绪,比如:愤怒,难过,生气……因为这样情绪的发生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行为。所以我们希望自己不要去有这样的情绪,更会大力压制孩子这样的行为。
那怎么样才能没有这样的感受呢?不去感知啊,忽略!我们说了情绪不是单个存在的,也不能单个压制,那么孩子在不去感知生气、愤怒的时候,也不再去感知开心、幸福、快乐,他开始变得麻木,无法感知爱的存在。
书中的例子让人心痛,自闭症的孩子拿着刀,一刀一刀划开自己的肉,企图找回感受,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所幸,作者告诉:爱的感受能力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感受被爱的公式:AA:评估自己和他人的感受,CC:彼此沟通和连接,RR:重塑感受,了解感受背后的信息:“哦!我原来不仅仅是生气,我还很担心”,根据重塑的感受再去选择相应的行为。
从今天起,放下手机,享受真实的在一起的当下,抛开无来由的“想太多”,用眼睛去观察,用手去触摸,用嘴巴去表达。
谁都渴望爱,而爱从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