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初学者的心
本心一切本自具足,它总是丰富而自足,你不应该离失本自具足的心灵状态。自足的心不同于封闭的新,它是颗空的心,是颗准备好要去接受的心。如果你的心是空的。它就会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对一切抱持敞开的太多。初学者的心充满各种的可能性,老手的心却没有多少可能性。
曹洞宗初祖道元禅师强调:我们必须归复无边的本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忠于自己,同情众生,并且切实修行。
第一部 身与心的修行
1、坐禅的姿势
莲花坐的坐姿道出了二元的同一性:非二,非一。万事相互交错,没有绝对。
“遇佛杀佛”如果你遇到的不是一个在当下的佛,就应该把他“杀掉”,如此你才能归复自己的佛性。做任何事都是我们本性的表现。我们不是为别的事而生存,我们生存是为了自己。
你必须拥有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万物都应该以正确的方式存在于正确的地方。我们通常都会不自觉地试着改变别的东西,而不是改变我们自己,我们都会试着让自己以外的东西变得恰如其分,而不是让我们自己变得恰如其分。但是如果你自己不是恰如其分的话,也就不可能让任何东西恰如其分。
写在纸上的教法不是真正的教法,白纸黑字的教法是你脑子里的一种食物,你的脑子当然需要一些食物,但是,透过正确的修行方式让你成为你自己,那是更为重要的事。(佛家的修行与养成习惯从最终的结局看是一致的。)
如果你不能满足于坐禅时的心灵状态,心思就会左右摇摆,我们不应让自己的身心摇摆不定或四处游走。只要用我所说的方式打坐就不必谈论怎样才是“正确的”心灵状态,因为你本然就已经具有了。这就是佛教的结论。
本段小结:守住本心,专注当下,专注行动,因成果成。
2、我呼吸,所以我存在
所谓的“我”,只是我们在一呼和一吸之间开阖的两片活动门而已。——没有我和世界之分,我和世界就是一体的。
我们对人生的一般理解是二元性的。你或我,黑或白,对或错。
当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区分看,你就会不断的比较、后悔,而无法专注与当下。
当你说“我不应该做这件事”时,你已经做了某件事,所以你别无选择。当你把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分离开来,你会以为你可以有所选择。
善恶只是存在于你心里的东西,所以我们不应该说“这是对的”、“这是错的”之类的话。与其说“这是错的”,你应该说的是“别去做!”当你有“这是错的”的想法时,就会给自己制造出困惑。
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什么事情来到,就做什么事情,好好做它。
本段小结:融为一体的看待事物,你就会执着的从一而行,不受无谓的选择困扰,而专注于当下的事情。
3、获得完全的自由
把心念专注于某事上并不是禅的真正本意。禅的本意是如物之所如去观物的本身,让一切自来自去,这是最广义的把一切置于控制之下。
对于禅修者来说,遵循某些规则是绝对必要的。只要有规则可循,你就拥有获得自由的机会。对规则不屑一顾的人,可别想要有任何自由可言。
本段小结:(你能写的东西就是你能看懂的东西,看不懂的写不了)
4、涟漪就是你的修行
杂念看似从心的外面进来的,事实上,杂念只是心所产生的涟漪。坐禅时如果它来了就让他进来,不要刻意压抑,它自会平复。
心中包含一切,从心中寻找你得到的是大心。无外物连接,你得到的是小心。
5、拔除心中的野草
不刻意,但专注的去做,通过修行的力量可以让努力变得愈来愈清净。
6、一错再错也是禅
天资聪颖的人往往为了追求捷径,越走路越窄,天资驽钝的人持之以恒的修炼,反而能走向宽广的未来。
当你坐在烦恼中央时,下面拿个要更真实呢?是你的烦恼还是你自己?透过坐禅,你会体悟到这一点。(这个体会不到点)
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二元论,作为两个事物看,但二元既然存在就存在可能的转化。就会强调应该怎么做。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一元的。得出的就是这么做。不应该在是否去做上纠缠,去试试,秉持着把事情做好的目的,去做。
8、叩头、叩头、再叩头
叩头表示放下自己,放下自己则意味着弃绝二元性的思维。当你忘却一切分别思想,则万物都会成为你的师父,都是值得你敬拜的对象。
在修行里,你应该如一切之所如,接受一切,给予每一样事物如同对佛陀的敬重。
9、开悟没啥特别的
没什么特别,但又有些特别的力量,你可以称之为“法性”、“佛性”或者“开悟”。
用最简单和最充分的方式去表现你的真性,并且在最微末的事物里去体会它、欣赏他。
第二部 在修行的道路上
1、千里长轨人生路
菩萨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在每时每刻表现他的本性与真诚。
2、日复一日打坐
为了研究面团如何才能变成上好的面包,佛陀把面包烤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做出上好的面包为止,这就是他的修行方法。
如果失去重复的精神,你的修行就会变得困难重重。要是你充满活力与精力,你的修行就不会有困难。
实际的修行是重复再重复。
3、远离兴奋
禅不是某种兴奋,禅只是全神贯注与我们一般的日常事务。
佛陀说:“善于修行的人就像牛车夫”牛车夫直到他的牛能拉多重的东西,绝不会让牛负荷过重。你直到自己的心灵状态和能力范围,千万别负荷过度。
4、要努力,不要骄傲
如果你修行得很好而因此新生骄傲,这个“骄傲”就是多余的成分。你表现得很好没错,但你却把某种多余的东西加在你的表现上,你应该丢掉那些多余的东西。
因为我们犯了同一个错误,所以不了解自己是在犯错,因为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会犯更多的错。我们为自己制造了各种麻烦,这一类不好的努力称为“法缚”
所谓“清净”,指的是让实物“如其所如”,当有多余的东西加到其上面,它就不再清净。
5、不留一丝痕迹
如果你执着于你做过的事情,你就会被自私的观念所缠缚。我们常常会以为自己做了好事,但实际情形也许并非如此。
我们做任何事情时,就须全副身心都投入去做,应该全神贯注于手边的事。你应该把事情做得完整,就像一团熊熊的篝火那样,而不应该当一团烟蒙蒙的火。你应该把自己彻底烧干净,如果你不把自己烧干净,自我的痕迹就会留在你所做的事情上面。
我们不应该执着于某些空想的观念或美好的东西,我们不应该追求善。真理总是近在手边,而且是你伸手可及的。
6、布施就是无所执著
波罗蜜在佛教中就是“渡”或“到彼岸去”,人生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我们走向彼岸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到达彼岸本身。
共有六种生活方式可以实践这种人生目的。“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六种其实又是一种,只不过从六个不同的方面观察人生。
我们创造更多的关注于外在,而忽略内在,打坐之后,当你站起来,我们便再次存在,这是创造的第一步。当你存在,万物就会存在,一切都在同一刹那被创造了出来。
7、避开修行中的错误
修行分四个阶段:1、无思想,也没有好奇心;2、感到精神与肉体的快乐。3、感到一点点肉体的快乐。4、没有快乐,只管修行,忘掉了肉体与心灵的感觉,也忘掉了自身的存在。
8、限制自己的活动
叩头时叩头,打坐时打坐,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只要这样做,法性自然会在其中。在日文中这称为“一修定”,一修指一次修行,定即(三摩地)又称为“三昧”,佛教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上,专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