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有言:“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此为吉日,应该庆贺。
而历年所有的庆贺仪式,都离不开吃食。
冬至这天,祭祀贺冬之后,家人围坐,赴一场热闹的家宴。
南方吃汤圆,又称“冬至圆”,甜甜糯糯的小丸子,象征团团圆圆。
北方吃饺子,似月牙的形状,裹着厚实的馅儿,捏上十二道褶皱,寓意一年中12个月,都过得和睦美满。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曾描述这样温馨的光景:
“吃顿饺子总要动员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馅、包捏煮,忙成一团,然而亦趣在其中。”
其乐融融的氛围,驱走了冬日的萧索与凉意。
每逢节日,母亲必定会做上几道记忆中最可口的饭菜,寻常烟火里,藏着母亲绵长的温柔。
父亲小口咂着酒,说起家中事务,深沉的语气里,也藏着无言的深情。
《舌尖上的中国》中有这么一段话:
“人和食物,比任何时候走得更快,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多么不由自主。
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在舌尖上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人与食物,总在记忆的脉络中互相缠绕,每种食物,都承载着儿时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愁。
总记得小时候放学路上,远远看着村落里炊烟升起,被飘来柴火饭香,勾起了肚里的馋虫,便会不自觉加快回家的脚步。
中学时住校,熄灯之前,父亲打着手电穿过黑暗的小巷,提一碗热腾腾的馄饨,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下去,暖了胃,也暖了心。
再大些,离家远了,每当失意受挫时,便格外想念家乡特制的腊肠,想起少时深夜饥饿吃上的一碗酱油拌饭。
成年后的我们,尝遍各种美食,但依旧想念家乡的饭菜。
那是独一份的记忆,也是散不开的乡愁。
冬至佳节,记得回家吃一顿饭,喝一口热乎的汤。
再次品尝记忆中的味道,提醒自己不忘来路;看家人笑脸盈盈,不再畏惧前路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