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学习培根的《论读书》,当时只知道尽快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课文背过,并没有更深入的去理解文章深层的意思。大学时再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当时有了几年的读书经验,也多了一些人生阅历,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便把原文摘抄到了自己的读书笔记上,直到现在偶尔还是会翻开笔记重温。
后来看冯友兰先生的作品,有幸读到他分享自己的读书经验,不觉得让我和培根的《论读书》有了比较。
培根的《论读书》从读书的目的,读书的作用,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和实际经验的结合等角度诠释着读书论,“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处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帷幄,唯有学识方能办到……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敏,写作则能使人精确……读史使人明智,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冯友兰先生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一:精其选,就是要选择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来读。怎么知道哪些书有价值?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的书籍都是好书,对于好书我们也要选择哪些需要精读,哪些需要泛读,哪些只需要翻阅或者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就OK!以我的经验,要做到这点也需要至少好几年读书修炼的。
二:解其言,就是首先要能看懂它的文字,当然一般的白话文是最好懂的,但是接触到文言文就比较有难度了,对于英文不好的人看英文原著肯定也看不懂了。像我,看文言文,也是有很多都必须要看译文才能明白,非常想看几部英文原著的,真是力不从心,看不懂啊,只能看懂一些短篇,有时候还得查不认识单词的意思。这点就是语言文字关了!
三:知其意,俗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的时候即使文字关过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玄外音,味外味”很重要,不然也很难体会到文字以外它的精神实质。司马迁说的好,“好学深思者,心知其意”。
四:明其理,我觉得这点最重要,这点将决定你是个书呆子,还是个读书高手。“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不尽理”,书里所表达的是写书人的主观想法,这个想法是不是合乎客观的理,或许有待研究,要是我们能够深入思考研究,这时候就会有我们自己的主观想法,有自己的意,这时候和作者的去比较,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就会得到自己的东西,这个最终的东西,最终的意才是自己的,才能够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所用,这是读书的最高境界,这时候读书就能够活学活用了!
对比完两位大师的读书论,我脑子里出现了一个坐标图,培根的是横坐标,冯友兰的是纵坐标。培根给我们的启迪是一个宽度:哪些书籍会带给我们哪些收获:读书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论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读书,给我们能带来什么好处等等,而冯友兰给了我们一个深度:怎样才算把一本书读透了,读活了!
读书的方法真的挺多的,不过只有经过自己尝试并能为我所用的才是自己的!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下“喜欢”让我知道你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