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靠写文在当时能闹出动静的,实在不能算少,宋濂远称不上最好,却是明初名头最大的那个。赠序不是宋濂最下功夫的文章,这篇赠序也远没有那篇写给东阳马生的更让人耳熟能详。但是,既然二吴选中的是它,我就勉强试着来解一解。
先说题目。古代没那么多标题党,《送天台陈庭学序》共七字,无一废字。天台地名,陈庭学人名,地名置于人名之前,是当时的礼节,是敬称。送不是送给,是送别;序也不是序言,而是创于唐初的一种文体,是临别赠言。宋濂当时官名文命都很盛,求文者相接踵,想来其间当也不少应付。陈庭学是浙江同乡又是后辈,史称宋濂爱提携后进,因此,这篇赠序即使算是应景之作,应该也是用了心的。
后进陈庭学游历四川归来,宋濂提笔一句总写川蜀之奇。古人写景,大多不是为写景而写景。或由景入论,析物说理,或借景抒怀,吐胸中块垒。宋濂写蜀景之奇,实为写游蜀之难;写无力之人不能,更写无材之人游无所得,而后者更是难上之难。费这般笔墨何为,且看他套路。
继川蜀山水形胜后,次一层再写成都地灵人杰。山水人物都写罢,一句“庭学无不游览,既览必发为诗”转入正题。——行万里路,前文看似闲笔的扣子,至此粒粒解开。有胆有力,故能愈难愈进迎险而游;有志有才,故能览必为诗游有所得。称赞庭学行万里路,气充语壮志意更高。
这的确也是这篇赠序的套路,但只是套路的开始。
先肯定成绩,再指出不足,最后提出期许,赠序最经典的套路,重点在肯定成绩,要浓墨重彩,难点在指出不足,往往一笔带过。讲给后辈的话,又非至亲,这个不足不能开门见山直言不避,只怕要含而不露点而不透。陈庭学有待提高的地方在哪儿,宋濂又是如何点出来的,行罢万里路的陈庭学对这一批评会心悦诚服吗?
宋濂刚刚把掌声给了后进陈庭学行万里路而多有所得这一闪光点,而接下来,这位长者批评的手指也指向了同一处。宋濂没有直说,他隆重推出颜回原宪两位孔门高第。指出这两位都是坐守陋室蓬蒿没户,却志意常充囊括天地。在让后辈读书人万世膜拜的贤者面前,年轻的庭学当然挑不出毛病。
能与这两位作比,只怕高兴还来不及呢。
宋濂问陈庭学足不出户的两位先贤是如何做到的,“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明白,老人家说的是破万卷书。的确如此,此前宋濂说自惭无缘行万里路,宋濂没有说出口的是自己读成了当朝文臣之首,太祖口中的“文宗第一”。宋濂不说自己,说的是颜回原宪,不说自己破万卷书,说的是颜回原宪破万卷书,不说自己志意充出然括天地,说颜回原宪志意充然括天地。字字说他人,未尝不是在说自己;句句说别人多牛B,偏让你觉得还是他牛B。这么低调,又那么嚣张。
恐怕这才是宋学士套路的精妙所在。
宋濂勉励陈庭学“试归而求”,自然是要他向万卷书中求。行万里路自是极好的,“破万卷书”才应是读书人的修养之基吧!“苟有所得,以告予,予将一愧而已”,不能远游,前愧多半为虚,后进庭学果能破万卷有所得,后愧也未必为实。但陈庭学如能依规劝做到这一点,也算是无愧长者的一番苦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