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电影《爱乐之城》(La La Land),可谓是2017年电影界的大赢家。
自威尼斯电影节开始,一路狂揽各大奖项:第74届金球奖7项提名7项全中;包揽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6项大奖,奥斯卡提名数量共计14项,追平第23届的电影《彗星美人》和第70届《泰坦尼克号》,成为了好莱坞电影史中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爱乐之城》所获得的金球奖最佳编剧奖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是对其剧本质量的肯定;高额票房收益是对其剧本商业价值的认可。无论这部电影的剧情,最终在观影人群的口碑评价中褒贬如何,能够在电影市场上留下一笔浓墨重彩的电影必然有其可取之处,也和其优秀的剧本密不可分。电影整体故事环环相扣、事件节奏紧凑,结构首尾呼应,实属商业故事片编剧架构范本。
正如音乐旋律一样,类型电影也有自己的节奏架构。故事进程需要像打拍子一样,在关键的位置展现适当的情节。而首先提出电影节拍并将其完善的人,是布莱克.斯奈德。
布莱克.斯奈德(Blake Snyder),被誉为“好莱坞最成功的专业电影编剧之一”,他所编写的《救猫咪:电影编剧宝典》系列丛书在全球均广受好评,是第一本被纳入UCLA必读书单的电影编剧书籍。书中所讲述的“布莱克.斯奈德节拍表”(Blake Snyder Beat Sheet)也成为了知名且通用的标准化编剧模板,可用于分析大多数影视作品的剧作结构,并被广泛应用于好莱坞商业电影作品的创作、编写之中。
在发展得已经十分完善的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中,有个明确的不成文的规定:剧本的一页需对应拍摄的一分钟左右的时长。斯奈德节拍表也是基于此规定,非常适合西方电影的编写和结构分析。而对于国内的编剧来讲,本表较为适合查漏补缺剧情要素,安排剧本结构,调整故事推进进度。
斯奈德节拍表
《爱乐之城》从剧本结构来讲,非常符合这个好莱坞最为标准的商业编剧节拍表。豆瓣影人PRO将以《爱乐之城》剧情结构为例,分析这一好莱坞经典编剧模式。
《爱乐之城》时间线
开场:12” –4’50”
冬:4’50” –26’32”
春:26’32” –58’50”
夏:58’50” –76’09”
秋:76’09” –103’30”
冬:103’30” –120’
*《爱乐之城》电影影片剧情部分长约120分钟,相较标准节拍表在各个环节上有轻微浮动
《爱乐之城》是标准的线性发展三幕式故事结构,完整地以开端(Beginning)、中间(Middle)、结尾(End)构建了剧本的框架,穿插铺垫(Setup)、对抗(Confrontation)、结局(Resolution),讲述了整个故事。
编剧兼导演达米恩.查泽雷(Damien Chazelle)以分幕的形式直观地将整部电影按季节划分,由冬、春、夏、秋、冬五个部分对故事进行分割,对应开局、铺垫、转折、变故、结局五个部分讲述男女主人公在筑梦之途中心境、关系的变化,叙述故事,推进剧情发展。
1. 开场画面【第1分钟】
● 此阶段用于展现故事发生的环境和状态,为影片奠定基调,设立人物形象,交代基础人物关系,展现剧情的开端。
开场是在洛杉矶的一条堵车的道路上,导演用一场一镜到底的群体歌舞拉开了序幕,从开始就奠定了电影歌舞片的基调。在此之后,影片进程中随意切入进来的歌舞也不会显得突兀,因为观众从序幕感知到了歌舞片的设定,而后自然就能接受剧情和歌舞相连接。
2. 呈现主题【第5分钟】
● 通常电影的前5分钟是用来叙述、交代电影主题的。5分钟左右需有事件直观地展示电影的主题思想。
经历了长达4分50秒的序幕后,镜头随着堵车的车流,带到了坐在96年的Geo Prism中的男主,和坐在04年的Prius中的女主。导演用人物的装扮、车辆和一分钟左右的事件片段交代了主人公各自的生活状态、性格和职业,呈现了男女主角第一次相遇的场景。亦从女主为试镜在做准备,侧面表达了电影关于追梦的主题。
3. 铺垫和结构【第1 – 10分钟】
● 通常好莱坞的标准电影结构中,前10分钟内会明晰整部电影的世界观,并且在10分钟内展现电影的结构概况。电影开场后通常会介绍主角原有的生活状态,以及用于对比的主人公的渴求,或其现阶段所缺失的东西。除此,还将铺垫主角最初状态之外所处环境的一些不稳定因素,让观众意识到主角的生活即将发生改变。
在《爱乐之城》的故事中,艾玛.斯通(Emma Stone)所扮演的Mia是为第一主人公,导演便安排剧情由介绍她开始,通过她准备试镜、受挫回家、参加聚会继续逐梦、归途遇见男主,引出男主的背景铺垫线。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饰演的Sebastian希望开一个爵士俱乐部重振爵士乐,但他生活拮据,热爱音乐且不愿为音乐为商业化所限制。两人的背景铺垫最终以一个在餐厅的擦肩而结束。
电影中,因为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双线介绍,用作铺垫部分的时长被整体拉长,包含了推动和挣扎两个部分,横跨电影整个第一章节“冬”。导演为两位主人公安排的背景时长相近,分别为近8分钟和9分多钟,给了男女主人公平等的视角。在两人各自的镜头中,导演都安排了同一个咖啡倒入马克杯的片段,这也暗示了两人必相再次交集的命运。
4. 推动及转折【第12分钟】
● 在商业故事片中一般第12分左右会出现重要的剧情转折点,也被称为催化时刻,一定会出现一个让主角告别通常生活的事件,或是让其生活进入新阶段的事件。
《爱乐之城》第12分钟时,刚好卡在女主决定同朋友们一起派对上进行社交的点上。此前试镜她受到挫折,此处盛装打扮,哪怕不愿意参加无聊的社交也为了拓宽人脉,同朋友一起前去。这个情节也为在聚会后的失落之时偶遇男主进行铺垫。
5. 挣扎与争执【第12 – 15分钟】
● 此部分应处于转折点之后,但经常被编剧所忽略。在转折发生后,主角所要面对的自我挣扎、改变不能戛然而止,让事件直奔第二阶段而去。挣扎会使主角的心情得到细化,饱满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内心,使事件变得真实。
女主角虽然去往聚会,但在闪现掠影的蒙太奇表现手法下能看出她还是同派对格格不入。她对着镜子自唱,表达了对寻找意中人的期待,表达了对梦想实现的渴求,整段歌曲细化了人物形象丰富,也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随后的汽车被拖走,不得已步行回去偶然遇见男主人公,从而引出男主的背景线。
因为双线背景介绍,所以男主角所面对的自我挣扎也延续至23分钟时的更改曲目。男主在得知应弹奏商业曲目时,仍选择弹奏了自己所欣赏的歌曲,随后面临着失去工作的窘境。先描述内心再揭示事件结果与女主先做决定再挣扎形成了呼应。
第一幕即电影第一章节“冬”在女主试镜的片段中结束,片段推进时光变换,台词映射着现实的无情。
6. 第二幕衔接点【第25分钟】
● 如同在戏剧中换场一样,主角自我挣扎之后,经过时间的切断,另一个阶段的故事应立刻展开。第二幕的展开必须非常明确,这样才能让观众意识到故事截点性的推进,让剧情发展充满动力。
影片在第26分钟多的时候进入了第二章节:春。情节直接切换到了另一个派对上,前来参加的女主角和为了生计参加商业表演的男主角再次相遇。以这个重逢为契机,让观众期待接下来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将怎样发展。
7. B故事 【第30分钟】
● B故事是与第一部分所讲述的开端有联系,但并非一个主题的第二段轴线或剧情。主角的本段故事主要是为了凸显从环境到心境上与第一段时的不同及变化。B故事亦是对第三幕的铺垫,所发生的事件和新出现的人物应在第三幕中起到重要作用;事件的发生也将使整部电影情节变得更加立体,同时改变了剧情节奏及场景。
约30分半的时候,女主叫住了准备离开的男主,帮助自己拿汽车钥匙以脱身于旁边喋喋不休的编剧。二人一同下山,以一段歌舞从相互看不顺眼的关系变得互相有好感。将影片的重心从开始的追逐梦想转移到B故事二人的关系上,开启了接下来的恋爱故事。
8. 欢乐时光【第30 – 55分钟】
● 欢乐时光的阶段通常是影片中主人公状态的一个展示,使观众心情放松的部分。斯奈德在自己的书中讲道:电影预告片中的镜头有很多都来自于此阶段。
《爱乐之城》的海报和男女主角的两段双人舞的预告也确实剪自此部分。在山坡上的月下双人舞之后,男主找到女主见面、二人相互了解、一同逛拍摄片场听爵士乐,相约一同看电影。女主人公在生活条件优渥的男友和互有好感的男主人公中选择了男主人公。这种追逐灵魂伴侣的戏码也是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在电影院的约会被打断后,两人去了天文台约会,一段无言却和谐的星空华尔兹升华了两人的关系,最终一吻确定了彼此的情意。
9. 中间点【第55分钟】
● 中间点的部分通常主角会达到自己最极致的状态。通常发展至高潮,以为后面的低谷做铺垫,引发瓶颈的出现,让之后事情的发展开始陡然向下;也或为主角状态的最低谷,来为后面的触底反弹做铺垫。
好莱坞的商业电影一般都将中间点的位置刚好放在影片一半的时间点,给随后的“一无所有”部分以充分的时间来展开,用以激起观众的情绪,增加落差强度。
因为《爱乐之城》的时长约120分钟,所以影片的中间点也被挪至约60分钟处。在此,情节行至第三章节“夏”。男女主人公享受恋爱,却在最浓情蜜意处遇见了男主的朋友。他向男主提供的工作机会,让“梦想还是金钱”这个问题成为了二人生活中的一个芥蒂。至此,B故事二人的甜蜜生活也告一段落,大小冲突开始在影片中出现。
10. 敌人逼近【第55 – 75分钟】
● 此部分服务于第三幕的叙事。遵从于编剧法通用的先抑后扬,若要将第三幕的高潮推至极致,必要添加一个事情的低谷。在叙事电影中,主人公的生活应从此处遇到麻烦,或有反派人物出现,让剧情变得复杂化。
正如上文所讲,朋友的出现再次将男主的拮据赤裸裸地摆在了表面。男主接受了来自朋友的工作,弹奏自己不欣赏的流行乐曲,但与此同时,女主辞去了有固定收入的工作,自费准备自己的独角戏演出。二人对理想的追求背道而驰,生活聚少离多。此处双方生活状态所表现出来价值观的渐行渐远,即将引发巨大的矛盾。
11. 一无所有【第75分钟】
● 本环节中,通常主角都在处在最低谷之中,角色呈现肉体死亡、精神死亡、事业死亡三种中的一种或多种。此时角色的绝望感将引起观众的共鸣,将之后柳暗花明的激动人心升华至最高处。
影片在第76分钟的时候进入了第四章节“秋”。章节伊始,以女主思念男主的电话留言为开端,引出男主突然回家的惊喜。但随后是二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所引发的争吵。最后音乐结束,警报响起,二人之间的关系陷入冷战,酝酿着最终的爆发。
12. 灵魂的黑夜【第75 – 85分钟】
● 这一环节主要服务于对主角心境的描写,将人物的状态完整展现给观众,引起观看者的移情。作为节点,此后剧情的发展将柳暗花明。由于《爱乐之城》的时长,本部分被延长至约90分钟。
自二人冷战,男主不但没能挽救关系还错过了女主的演出。演出的失败和情感的受挫让女主心灰意冷,放弃梦想回了老家;男主人公在工作拍摄中意识到自己现在所做的并不是自己的音乐,二人均情感事业双挫折,故事行进至整部影片最沉重的地方。
13. 第三幕衔接点【第85分钟】
● 第三幕衔接点通常有重要事情发生,自上承接开局和B故事,展现主角自巨大变革后的解决方案,向下引出第三幕即结局。
90分钟后进入第三幕衔接点。此处衔接点的事件是男主人公接到了打给女主角的试镜电话,给了二人重逢的机会,也给了女主继续事业的机会。男主寻至女主家乡,二人在夜色之中一番谈话,以男主强邀女主回去试镜为结束,开启第三幕。
14. 结局【第85 – 110分钟】
● 故事的结尾也就是整部电影的第三幕。此部分中主角将离开旧生活,重新定型于新生活。第三幕通常扣题回顾开场和中段,重新阐释影片的重点,并建立新基调。
本部分的主要叙事回扣了女主人公在开篇处的试镜。她的无数次试镜都是在演别人的故事,而这次虽然还是试镜但被要求自主讲述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有关于追梦无悔,重申了影片的中心。
男女主人公回到二人定情的天文台谈论着未知的未来,隐隐为最后的分离埋下伏笔。
15. 终场画面【第110分钟】
● 终场画面通常会与开场画面遥相呼应,产生一个对比。一般情况下,一个巨大的对比会让观众感受到更多的共鸣。
电影在113分钟处进入了第五个章节“冬”,仿佛循环回影片开端,但时间线被直接拉至五年后。剧情将女主角替换至她还在做服务生时所见识的相同场面中,对比出她的功成名就。而男主角也终于开了自己的爵士酒吧。对比了前情所有重要场面,但身边却非旧人。
影片的最后安排女主角和她的丈夫偶然在男主角的酒吧中相遇,在最初吸引了女主角的歌曲中,采用倒叙、循环的方式,重塑了二人一段完美无缺的恋情:没有争吵、事业顺利、逐梦之路平坦,二人舞蹈于曾远远眺望的舞台之上,成家生子,约会甜蜜。这段幻觉给观众以巨大的落差感,但释然于两位主人公的相视一笑间。
结尾的“幻想”也是这部影片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部分,人们大多感慨于世情无常,这也证明影片的这一安排充分地引起了观众的移情和共鸣。无论对剧情的褒贬如何,终场的“若能重头再来”可谓是点睛之笔。
从《爱乐之城》精准的事件发生点掌控上可以看出,斯奈德节奏表对于影片节拍的掌控十分有帮助。在剧本编写的具体应用中,一些部分可以适当拉长或缩短,以作调整,在确保衔接点和中点位置不变的基础上,也可适当合并或对调有相近功效的节点。
编剧在写作故事的时候可以根据这张表构思剧情安排、处理推进节奏,来拉近观众与电影的距离。但具体情况还应具体分析,节奏表只是一个参考,编剧的核心还是内容,不能强行为了架构而本末倒置。
毕竟恰当的节奏配上动人的故事才能造就成功的剧本。
La La Land 在片中代表了故事发生地洛杉矶的别称,同时也在俚语中代指了虚幻的逐梦之地。影片中两位主人公欢喜忧伤、演绎着实现理想的故事,现实中无数追梦人努力奋斗、完成着人生的剧本。
对于一部影片来说,剧本无疑是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何写出好的故事、适应不同的拍摄、投放完善的情节、针对差异性需求进行写作、让剧本在富有可观性的同时具有高额的商业价值,这些都是当代编剧及影视相关从业人员所面临的问题。
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豆瓣影人PRO(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05639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