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条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下后,但腹满而不心烦,即邪气入里为里实;但心烦而不腹满,即邪气在胸中为虚烦。既烦且满,则邪气壅于胸腹之间也。满则不能坐,烦则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与栀子厚朴汤,吐烦泄满。
清·吴谦《医宗金鉴》论中下后满而不烦者有二:一热气入胃之实满,以承气汤下之;一寒气上逆之虚满,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温之。其烦而不满者,亦有二:一热邪入胸之虚烦,以竹叶石膏汤清之;一懊欲吐之心烦,以栀子豉汤吐之。今既烦且满,满甚则不能坐,烦甚则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也。然既无三阳之证实,又非三阴之虚证,惟热与气结,壅于胸腹之间,故宜栀子枳朴,涌其热气,则胸腹和而烦自去,满自消矣。此亦吐中寓和之意也。程应旄曰:凡邪客胸,便上下不交,此与结胸心下痞相等,虽吐、下和解,各不同法,其为交通阴阳则一也。
沈明宗曰:下后微邪内陷,而无痰饮搏结,故无结胸下利,但邪陷胸膈,扰乱于上则心烦,邪入腹中,在下则腹满,两邪逼凑胸腹,所以心烦腹满。用此一涌一泻,亦表里两解法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心烦则难卧,腹满则难起。起卧不安,是心移热于胃,与反复颠倒之虚烦不同。栀子以治烦,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剂也。热已入胃则不当吐,便未燥硬则不可下,此为小承气之先着。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下伤中气,枢轴不运,是以腹满。阳明上逆,浊阴不降,腐败壅塞,宫城不清,是以心烦。烦极则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厚朴、枳实泻满而降逆,栀子吐浊瘀而除烦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与第80条同讲)以上二节,皆为病后有表里证言之也。若但有里证而不兼表证,香豉之发散,要在必去之例。但里证各有不同,假如“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则为湿热余邪留于肠胃,郁热上薄心藏,则心烦。湿与热壅阻于腹部,欲下行而不得,故卧起不安。方用栀子以降之,厚朴以燥之,枳实以通之,则大便通而上烦下满除。又如以丸药大下后,身热不去而微烦,则未下之先,原有表热,表热不为下后而减,加之以心烦,一似实热在里,当用凉解者(如白虎汤、葛根芩连汤、竹叶石膏汤之类皆是)。不知下为大下,脾阳必以下陷而虚寒,浮热之在表者,既不得脾津以相接,而为之和洽,故用干姜,盖所以湿脾而生津,若热气四出者然,使得和表也。虚阳张于上,而心为之烦,故用生栀子以降之,盖所以定心气而抑虚烦也。此又肠胃无湿热之治法也。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这一条论述虚烦兼腹满的证治。伤寒误下以后,热邪内入,上到胸中,故见心烦,甚则卧起不安;下到胃脘,胃气不利,故见腹满。这种腹满和阳明胃家实不同,只是热与气结而壅于胸腹之间。如果有实邪的话,就应该出现腹痛便秘。治以栀子厚朴汤清热宣郁,利气消满。栀子厚朴汤由栀子、厚朴、枳实组成;实际就是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因其腹满仅是气滞而无腑实,故不用大黄泻下;因其表邪已化热入里,迫及脘腹,故不用豆豉之宣透。方用栀子清热除烦,枳实、厚朴利气消满。我到湖北潜江县看过一位董姓妇女,37岁,主症就是心烦懊憹,越到晚上越厉害,必须跑到空旷之地看一看,心里才觉得好些。同时,还有脘腹气胀,如有物堵塞,脉弦数而舌尖红,舌根部苔黄,小便色黄,大便尚可。我辨为胸膈心胃火郁,胃气不和,就开了栀子厚朴汤。她服了以后就好了,也没发生吐。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这个病也很多,同是误下,使着表热内陷的一种病。“心烦腹满”,心烦就是上面虚烦的这种状态了,厉害了也心中懊憹,而且腹胀满,卧起不安。卧起不安就说明心中懊憹的这么一种状态,剧者必反覆颠倒,他不能安卧嘛,起来,爬下,起来,爬下,就这样。那么这个用栀子以解烦热,用厚朴、枳实以去胀满。这个病也很多,这是这个病在心烦的时候,抑止了肠胃的这种情况。这个就是栀子加上厚朴、枳实这两味药,我方才说了栀子去烦躁,卧起不安,厚朴、枳实去胀满。这个卧起不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因为胀的,另一种是热烦,两种原因搁到一起更使他卧起不安。
子恒试注伤寒误用下法之后,不仅阳气、津液均会受损,还会引表邪入里。阳气亏虚而气行不畅,夹杂入里的邪气故见腹满;津液不足,虚火内生故见心烦,腹部胀满则坐不安,虚火扰心则卧不安,主方选择栀子厚朴汤治疗,栀子清虚火以除烦,厚朴、枳实宽中行气以除胀满。本条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相类似(可互参第66条),后者为水气互结在中焦发为腹胀,本条中无水证表现,故不用生姜、半夏,而加枳实,枳实苦寒,散结且可除虚火。有邪气入里,故去人参、甘草之温补,免去敛邪之弊。【条文互参】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神农本草经》枳实:味苦寒。主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厚朴四两(姜炙,苦温) 枳实四枚(水浸,去穰,炒,昧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