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曾出国,更不曾大城市生活过,只能靠网络道听途说一些内容。
社会救助产业--德国第一大产业,从业人员 200 万,每年总产值为 1100 - 1400 亿欧元。这其中,个人和机构每年捐赠大约为 100 亿欧元,来自保险业的有 200 亿欧元,其余都来自财政拨款。德国政府税收的 1/5 流向了救助产业。
为了避免政府机构的官僚主义和低效率,德国政府把福利救助工作大量外包给私营机构去做,包括各类救助协会、慈善基金和私人救助企业,尽量避免政府机关直接去做。既然公民或者福利救助是宪法权利,那么,政府就不能为救助资金设定一个上限,而是只要有符合条件的福利需求,就应该尽量满足。救助机构增加收入的主要办法就是增加“顾客”,也就是找到尽可能符合救助条件的人,找到一个,就可以去找政府要一份钱。
失业者是他们的顾客。两德统一初期,东德地区失业问题严重。德国政府成立了许多就业机构,帮助失业者找工作。多年以后,统一带来的失业问题早已不复存在,但众多就业机构却延续下来,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失业经济”——靠帮助失业者找工作,甚至人为创造出只为解决失业的工作岗位,以获得来自政府的收入。
批量制造“残疾人”,1994 年 - 2010 年,德国的残疾人数量增长了一倍。德国人的身体当然没有退化,只不过符合残疾人定义的人大幅增加了。许多健康人被救助机构鉴定为残疾人。救助机构针对儿童的工作尤其惊人。他们主要和下层阶级家庭的孩子打交道,并非常乐于在这些孩子中发现残疾和学习障碍者。这可是“优质客户”。
难民是不可多得的好题材,表面上看起来,德国人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制约,愚蠢地发善心,鲁莽地接受了大量难民,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但从德国救助机构的情况来看,情况很可能是,难民是救助机构的“优质客户”。
(以下为个人理解)从德国社会救助,再看欧洲高福利困局,过度的社会福利,滋长出人性懒惰,带来社会风气糜烂。由此,我深刻的感受到老子思想的深邃。无为而治,顺应天道,即遵循生物演化规则,适者生存,淘汰劣根,激生个体活力,保障种群与自然延续。
再说一个听来的故事,印度人一度饱受眼镜蛇肆虐的痛苦。为此,英国总督颁布了一项法令:向当局提交一条死蛇可以获得一卢比的奖励。于是印度人开始大规模饲养眼镜蛇,换取英国政府的奖励,而蛇灾却完全没有得到缓解。经济学界将这一现象称为“眼镜蛇效应”。
人们总会高估顶层制度设计,低估基本生存法则,不论生物,人类,组织都以生存,及扩张生存空间为基本规则,不会也不愿局限于任何框架之内,这时我又想一句话做结尾,生命总会寻找出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