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宝宝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要给他快乐,希望他能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有人说,自己这辈子得不到的东西,都会希望下辈子能够得到,可能吧。涉世越深,活的岁数越大,就越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快乐是一个无价之宝,或者说是一个濒危物种。每每我打开自己脑袋里记忆的画册,能让我笑容挂在嘴角的,真没有几张。
你说你要让某个人快乐起来,说说倒也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却很难。真正的快乐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人工营造出来,快乐也是短暂而脆弱的,和昙花有得一拼。
记不清什么时候我开始放弃了人为的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未来画饼充饥了,我感觉一直以来我所做的努力,大多不是创造出快乐,而是在填补不快乐的窟窿。因为我为孩子创造出来的那点快乐,就像一杯水,倒在了大环境这个无边无际的沙漠当中,瞬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根本就浸润不了埋在沙子里的种子,更不要提生根发芽了。我没有足够的水源去给孩子创造绿洲,甚至连买一头骆驼的钱都没有,只能给他讲讲绿洲的样子,期待将来他有了能力,自己买了骆驼,去寻找自己的快乐绿洲,甚至更奢望一点,他能自己种出一片绿洲,将来我老了,也能从中得到一点绿茵。
早晚有一天你会发现,喝了心灵鸡汤不一定会变得聪明,照搬教科书里的案例就如同买了不合脚的鞋子,最后要么扔了脚,要么扔了鞋子。
更有的时候,我发觉自己越来越糊涂了,我越来越不知道,对孩子而言,到底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不快乐。你想让他现在快乐而自由自在,将来就可能不快乐,想让他将来快乐,现在就可能不快乐,你想通过减负让他快乐,外界环境却不断的加负,你想让他不输在起跑线上,可还没开始跑,就已经被条条框框绊倒,你想让他营养均衡,有个好身体,他却偏偏喜欢垃圾食品……于是,你的计划一次次被打乱,方案一个一个被推翻。对于快乐的想象很美好,不快乐的现实却很糟糕。
每次跟孩子谈心,大道理说了无数,案例你都能倒背如流,又可谓语重心长,催人泪下,可是为何到了最后还是翻脸,动了手,用了刑?
为什么我们花了大价钱,下了大力气,却依旧没有让孩子得到快乐?孩子的快乐究竟是什么?在哪里?就像我们知道地底下肯定有宝藏,但不可能像种地一样把地球都翻一遍。
你想给孩子快乐,可以,因为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终极愿望,但是这个快乐必须具象化,具象化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比如说一种技能,一种生存哲学,一种待人处事的方法,等等。
我们不妨反过来想,如果我们现在安排的一些事物不能确保在孩子将来能给他带来快乐,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安排一些事物将来对孩子而言,能够减少或避免不快乐。道理很简单,不快乐少了,快乐也就多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能减少和避免不快乐?答案有很多种,但在我看来,关键的一个就包括习惯,良好的习惯。
然而即使你知道了关键所在,知道了藏宝的位置,但要得到这份财宝,也就是说养成良好习惯这件事,并非信手拈来,而是呕心沥血得付出才能得到。
良好习惯的成长壮大,有两个基本要素,一个是培育,一个是约束,培育好的,约束坏的,缺一不可。习惯一开始就像一个种子,不分好坏,出现好坏之分,是在生长的过程当中,给他成长必须的足够的养分,良好的环境,及时的修剪,才能长得直长得壮,相反,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或任其枝桠横斜歪长,终不能成材。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你要用嘴去说教,告诉他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等等。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一天到晚唠唠叨叨地对孩子说的,关于养成好习惯的如何吃饭,如何洗脸刷牙,如何穿衣,如何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等等,实际上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那就是要告诉孩子,凡事做之前要思考:做什么,怎么做。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很实用,决定着人一举一动的过程和结果,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用了恰当的方法,那么结果肯定不会太差,由此,很自然的,不快乐的几率就非常小。
以前这也管那也管,这个该做,那个不该做,东一头西一头,唠唠叨叨的说个没完,说实话,孩子还真把握不住你到底要教给他什么,好一点的时候,你说什么他就听什么,任你摆布,但是这就有可能放弃了孩子自己主动的去培养良好习惯;差一点的时候,你说什么他什么都不听,死活不改,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也不管你打折了几根鸡毛掸,气得的晕坐在沙发上。
现在的我对孩子的教育,对他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坏习惯的约束和改正,完完全全都围绕着这句话展开,实践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举个例子来说,孩子放学回家要开始写作业了,按照以前的做法,在他写作业的过程中,我会不断的提醒和说教,打开台灯,坐姿端正,字迹整洁,写完一种作业就收拾好放在书包里,写完作业后,整理书包,整理桌面等等。现在呢,在孩子开始写作业之前,我让他坐在书桌前,花个一两分钟的时间,想一想要写作业了,都有哪些作业,这些作业的要求有哪些,需要哪些工具,写作业的时候坐姿应该怎样,字迹应该怎样……想完了之后让他说给我听,他没考虑到的,我再补充上去,然后才开始写作业。一段时间以后,明显的感觉到孩子的作业比以前更加工整了,桌面和书包更加整洁了,也很少有漏掉作业的情况。
就这样推而广之,学习,生活,接人待物,孩子在做任何事之前,我都会提醒他这句话。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潜意识,就会不自觉的在做事之前,进行规划设计,找准核心,找对方法,同时自我约束,从而为良好习惯的养成打下好基础。
现在我们回头分析一下,“做什么,怎么做”这句话的蕴含,其实这句话的蕴含是十分深远的,甚至可以用来概括整个人生。人的一生,每一天,每时刻,都在面临着这个问题——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只不过养成习惯以后,尤其是面对那些日常事情的时候,都会按习惯进行 ,做什么和怎么做已成为定式和惯例,只有在面临重大事件和选择的时候,才会真切的感受到。做什么和怎么做,包含着价值和方法这两个人在社会生存所需要的基本要素,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能做的事情,具体要做什么,做到哪个程度,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用什么方法去做才能取得最满意的效果,等等。凡事三思而行,说的就是这个吧。
末尾,又想起那句老话,授以鱼,不如授以渔。孩子们现在和将来的快乐多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创造或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