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在冬季,“读”待春来。歇在家中,我拜读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深受启发,感触颇深!这本书的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先“原始文稿”发现问题;然后“一线声”表明一线名师实践操作和教学心得;最后“数方夜谈”多位专家对话研讨,解决问题,提供策略。书中的许多建议和观点,很好地为我们点亮了方向,在教学上的具体应用有了明确的方向指导。
在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的过程中,我解开了教材中的一个又一个谜团,比如方程意义这一课,张教授指出教科书上写“方程是含有字母的一种等式”是可以的,反过来认为“所有含有字母的等式都是方程”就不对了。比如像描述加法交换律的式子“a+b=b+a”这个式子就不是方程,这里的a和b泛指任意的数,它是含有字母的等式,但不是方程。张奠宙先生对于方程给出了替代性定义“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我觉得如果把方程定义成这样,更能够道出方程的本质意义。
上学期第一课时,孩子们接触了正负数。教材是用温度作为素材来引入负教概念的。其实,不仅温度有正负,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存在正负。我们挑选的素材必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本质,即正负数是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张先生在文章中明确指出,所谓意义相反的量其实就是两类:一类是自然意义上的相反,如家庭的收入与支出、企业的盈利与亏损,0点就是平衡点;另一类则是人为规定的相反,如水的结冰点为0,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
张奠宙先生在文章中给出了三条建议:首先,引入负数,一开始就要明确提出“意义相反的量”的概念;其次,要先给出“0”点,然后才能谈正数与负数;最后,引入负数不能只用温度计模型,更重要的是用收入支出、赢与输等自然意义下的动态模型。短短的三条建议,就将如何认识负数的教学流程说的非常清晰,而实际教学起来,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可见张教授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负数的剖析是多么地透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不仅成为了众多小数老师的床头书、工具书,但我觉得他更重要的价值是指导教师如何自主的研究教材,吃透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