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句读(一)

作者乐观的悲观者(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在读

注:本文中加粗部分为马克思原文,大括号【】内为作者解读,慧田哲学将此分为数次推送

解读康德的自由范畴表(下)来自慧田哲学00:0023:53

只关注于具体文本的解读而不进行宏观上的介绍的话,对于阅读的来说是一种伤害。正好昨天的内容算是一部分的终结,所以今天针对整部手稿的结构和大家聊一聊。弄清楚马克思究竟想讲什么,打算如何去讲,讲这个的目的是什么。

从第一天接触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就常听到了一个词——辩证唯物主义。然而对于究竟何为辩证唯物主义,却很难理解。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全部作品的灵魂,通过它可以理解马克思的思路和逻辑。同时也是一套很好的方法论,掌握之后对于日常生活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很有帮助。这里我们就先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一个介绍。

辩证唯物主义可以理解为一套看待事物的方法。

它的第一步:是找“对立”(可以理解为悖论),就是由一个前提(结论)出发,却得出的两项截然相反的结论,并且这两项结论同时合理。

举例:A.劳动使得国民经济财富得到极大提升。B.大部分国民(劳动者)因为劳动越来越穷。

A和B都是基于“劳动创造财富”的前提(结论)得出的合理结论。但A和B对立。

第二步:是将同一前提下的两个对立在更高的前提(结论)下统一(可以理解为消除掉)起来。

举例:“劳动使得国民经济财富得到极大提升”和“大部分国民(劳动者)因为劳动越来越穷”的对立在更高的结论(前提):财富被极少部分国民(资本家)占有了,因此大部分国民(工人)贫穷,但社会财富仍然在增长。

这就是辩证法的基本思路。它的关键在于“找到对立”,那么如何找到对立呢?这是康德哲学的内容,按照“质、量、关系、模态”四个方面去考虑每一个事物。按照这四个方面分析出的结论,应当是不存在对立(悖论)的。如果有对立(悖论),那就说明对其中某个要素有问题,按照这四个方面对这个要素进行再次分析。

那么,“质、量、关系、模态”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质是每个要素的具体内涵,量是每个要素组成的事物的样子,关系是事物中各要素的组成结构,模态是我们所希望的事物的样子。

举例:假如我要考察“资本主义世界“这个事物,并且观察到它有财富、工人、资本家这些要素。那么:

质:财富是什么?工人是什么?资本家是什么?(就像每一个要素都是一个“点”)

量:财富、工人、资本家组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就像这些要素连成的“面”)

关系:财富、工人、资本家处于什么样的联系中?(就像这些要素“点”之间的“线”)

模态:我希望财富、工人、资本家处于什么样的联系?构成什么样的世界(这是我所希望的“线段”和“面”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事物既有自己的各个要素,同时事物自身又是作为要素存在于另一事物中。层层相套。

举例:异化劳动是劳动的要素,劳动是财富的要素,财富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要素。

把马克思研究的工具介绍完毕,让我们用这套工具审视一下马克思的手稿想讨论的内容。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目录

第一手稿 【第一手稿大量的都是关于资本主义的要素分析。】

工资 【资本主义世界“工人”要素和“资本家”要素的关系。】

资本的利润 【把财富作为事物看待,在质上对财富中一个要素的分析。】

资本【 把财富作为事物看待,在质上对财富中一个要素的分析】

资本的利润 【把财富作为事物看待,在质上对财富中一个要素的分析】

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 【资本主义世界“劳动”要素和“资本家”要素的关系。】

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 【资本主义世界“劳动”要素和“资本家”要素的关系。】

地租 【把财富作为具体事物看待,在质上对财富中一个要素的分析】

异化劳动 【把劳动作为事物看待,在质上对劳动中一个要素的分析】

【最后在模态上,不言而喻,既然表现出了“异化”的劳动和正常的劳动,马克思肯定希望回归到正常的劳动中。】

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

私有财产的关系 【第一部分从“质”上考察了什么是无对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部分开始了对资本主义世界各要素关系的细致考察。】

第三手稿

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 第三部分则是模态了,马克思希望什么希望的资本主义世界应当是什么样子的?】

共产主义

需要,生产和分工

货币

1

我想对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笔记《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进行一番句读,就是针对每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也欢迎大家讨论,我本身是学伦理学的,对经济理论并不熟悉,因此更多的是以伦理学视角去解读。

这部手稿完成时,马克思仅仅26岁,风华正茂,手稿中很多文学化的描述,读起来并不会枯燥,大家一起去感受一位26岁的年轻人的意气风发吧~~~

今天先推出序言,这部作品不长,也不难理解。我个人觉得,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篇经济学手稿,而且纯粹的哲学或伦理学手稿,因为马克思想批判的并不是某个经济学观点,而且整个国民经济学的前提。《44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作品,因此并不完善,虽然希望基于实证,其实还是更多表现为一种哲学式的推演。写这份手稿时马克思才26岁,因此读起来共鸣感很足。

这里仅仅是序言部分,马克思大致介绍了这份手稿的内容,方法,目的。以下加粗的部分是原文,希望大家能真的认真看一看马克思的著作,更希望大家看过后能提出些问题一起讨论。

序 言

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

【1、黑格尔法哲学(客观精神),即关于资源意志的学说,分为三部分:①正:个人理性存在,财产私有制,抽象形式法;②反:自在的定在,主观法,自我立法,即道德;③合:实体性意志,国家,伦理。2、马克思表明了自己要采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去批判黑格尔的其他学说。】

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马克思的愿望是对黑格尔的多个学说,包括哲学,政治学,法学,国家学说等。但最终还是将重点放在了对生产关系或者说劳动关系的分析上,大概马克思觉得在正确认识的生产关系下,其他项目的批判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说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研究视野立足在了人与人的关系之上(道德)。】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但是马克思反对一种格言式的,形式化的批判。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因此要分别在不同的书目中对不同的项目具体批判,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1.国民经济学家:研究国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与手段增加国家财富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财富为社会劳动。货币、生产资料等都只是财富的一部分,只有劳动才能带来财富增长。2.这本手稿集中对国民经济学家的一些结论以及前提做出批判。】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这里马克思在表明他的方法论,即不是采取思辨的、纯粹逻辑推演的方法去研究,而是基于实证。】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的两个理论来源,一个是社会主义学说(用来批判国民经济学的最终理想),一个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方法论(用来批判黑格尔、国民经济学的哲学前提,或者叫人性假设)】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基于实证,基于人的自然事实(日常生活)的方法。这里看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逻辑方法还是很赞同的,只是反对他哲学理论的起点,即有关人本质的分析。】

【下面这一段是一个说明,表明除了对国民经济学家的批判外,马克思对他使用的批判的工具——黑格尔辩证哲学,也是要进行批判的。同时,在当时众多对黑格尔的批判中,马克思都感到不满意。因为都没有改变“人本质”的前提,只能看成小修小补,都存在着一些形而上学的假设。】

同当代批判的神学家相反,我认为,本着作的最后一章,即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剖析,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样的工作还没完成,不彻底性是必然的,因为批判的神学家毕竟还是神学家,就是说,他或者不得不从作为权威的哲学的一定前提出发,或者在批判的过程中以及由于别人的发现而对这些哲学前提发生怀疑,于是就怯懦地,不适当地抛弃,撇开这些前提,而且仅仅以一种消极的,无意识的,诡辩的方式来表现他对这些前提的屈从的恼恨。

【上面这一个长句子,是一个整体。马克思想说,虽然现在很多人在批判黑格尔,但是都不彻底。因为他们还是要树立一个不可动摇的前提。因此本质上和黑格尔没区别,甚至还不如黑格尔。】

仔细考察起来,在运动之初曾是一个真正进步因素的神学的批判,归根到底不外是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性【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这里指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被歪曲为神学漫画的顶点和结果。历史现在仍然指派神学这个历来的哲学的溃烂区去显示哲学的消极分解,即哲学的腐性分化过程。

【马克思看到了传统形而上学崩溃的最终命运。这里可以谈一点题外话,到黑格尔为止的哲学,都是一种“宏大叙事”。就是基于某个前提,推演出关于人类的一切。而往后呢,人们都开始反对这种方法了,或追求情感(尼采)或追求实证(马克思),不寻求那种普遍的前提(比如上帝),所以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消解。】关于这个饶有兴味的历史的判决,这个历史的涅墨西斯,我将在另一个地方加以详细的论证。

【1.涅墨西斯:希腊神话中无情的,绝对客观的正义。马克思认为,历史就是涅莫西斯,黑格尔的哲学虽然宏大瑰丽,但它既在历史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也必然将不可避免的消亡,有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影子。2.另一个场合:指的是《神圣家族》,这里马克思集中批判了当时德国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2

今天开始进入《44手稿》的正文部分,马克思从工资开始谈起,即从国民经济学家的一些基本结论入手,找到其中的矛盾。但是我仍然坚持认为这并非经济学著作,因为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这些国民经济学家结论,仅仅是一种阐述,并未涉及一些自己的经济学观点,而是在第二部分用哲学的方法分析了这些矛盾。

工资

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

【这句话很经典,马克思并没有像寻常书籍那样,解释什么是资本,而是直接用哲学的观点,将资本理解为人与人的关系。】

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资本家没有工人能比工人没有资本家活得长久。资本家的联合是很通常而卓有成效的,工人的联合则遭到禁止并会给他们招来恶果。【如果工人联合和资本家对抗,往往吃亏的还是工人,工人本来就实力不足,法律还禁止工人联合。】

此外,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把产业收益加进自己的收入,而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

【为什么资本家实力强大呢?因为资本家有工人所没有的资产,靠吃利息就可以养活自己。(比如王校长与我们~)】

所以,工人之间的竞争是很激烈的。

【工人除了他自己以外,什么也没有,所以工人的联合并且斗争都是在拿生命去拼。斗争一天就少干一天活,就要饿一天。】

从而,资本、地产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只有对工人来说才是必然的、本质的、有害的分离。

【资本家占据资本和地产(劳动的对象),工人只有劳动力,可是光有劳动力没有意义。】

资本和地产无须停留于这种分离,而工人的劳动则不能摆脱这种分离。

【占据了资本和地产,就肯定可以获得劳动力,因为劳动力需要这两样来实现自己生存。而占据劳动力就真的只是占据劳动力了。】

因而,资本、地租和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最低的和唯一必要的工资额就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再加上使工人能够养家活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死绝的费用。按照斯密的意见,通常的工资就是同“普通人”即畜类的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最低工资。

【这是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基本结论,也是经济学的常识。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工资,至少应该能维持其生活,这种情况发生于劳动力供大于求时。】

人的需求必然调节人的生产,正如其它任何产品生产的情况一样。

【马克思考虑的是最极端状况,工资已经变成了最低工资。】

如果供给大大超过需求,那么一部分工人就要沦为乞丐或者饿死。

【如果最低工资时劳动力还供大于求,那么就必然会淘汰一部分劳动力,这些人成为乞丐。】

因而工人的生存被归结为任何其它商品的存在条件。

【所以工人也是一种商品,满足供求规律,是先有了工人成为商品,才有其他商品。】

工人成了商品,如果他能找到买主,那就是他的幸运了。工人的生活取决于需求,而需求取决于富人和资本家的兴致。

【当人变成了商品,人也就失去了支配自己生命的权利了,而是完全成了资本家支配。(比如上班族与老板)这里很经典,马克思想的是,当人们只剩下“工人”这个选项时,意味着工人必须要依赖资本家才能生存,当失去了资本家,也就不是工人了,不能劳动了,连人都不是了。】

如果供给的量超过需求,那么价格构成部分(利润、地租、工资)之一就会低于价格而支付,结果,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就会脱离这种应用,从而市场价格也就向作为中心点的自然价格靠近。但是,第一,在分工大大发展的情况下,工人要把自己的劳动转用于其它方面是极为困难的:第二,在工人从属于资本家的情况下,吃亏的首先是工人。【自然价格:供给=需求时的价格,也是最低价格。】

因此,当市场价格向自然价格靠近时,工人无条件地要遭到最大的损失。正是资本家把自己的资本转用于其它方面的这种能力,才使得束缚于一定劳动部门的工人失去面包,或者不得不屈服于这个资本家的一切要求。

【这一长段仍是再讲当工资趋向自然价格时,工人变得不值钱,必须屈从于资本家。】

市场价格的偶然的和突然的波动,对地租的影响比分解为利润和工资的价格部分的影响小;而对利润的影响又比对工资的影响小。

【当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时,资本家动不了地租(可以理解为固定成本),又舍不得利润损失,那就只能动工资了。】

一般情况是,有的地方工资提高,有的地方工资保持不变,有的地方工资在降低。

【这里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价格上涨,资本家利润增加,工人提高工资了。但是工人需要再去购买商品,所以还是并不赚。】

资本家赢利时工人不一定得到好处,而当资本家亏损时工人就一定跟着吃亏。例如,当资本家由于制造秘密或商业秘密,由于垄断或自己地段的位置有利而使市场价格保持在自然价格以上的时候,工人也得不到任何好处。 【这一段进一步说明上一段结论。】

其次,劳动价格要比生活数据的价格远为稳定。两者往往成反比。在物价腾贵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下降而下降,因生活价格提高而提高。这样,二者互相抵消。无论如何,总有一定数量的工人没有饭吃。在物价便宜的年代,工资因对劳动的需求提高而提高,因生活数据价格下降而下降。这样,二者互相抵消。

【物价高时,钱变得值钱了,因此好像拿的工资比以前多了,但是打工赚钱的人也会多,因此工资会有所下降,所以这二者抵消了。(比如现在一个月能拿几千,过去一个月就几百,但是实际上购买力差不多)同理,物价低时也会相互抵消。】

工人还有一个不利的方面:

不同行业的工人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投资部门的利润的差别要大得多。

【另外,不同工人拿的工资并不一样,但是都受到物价波动的影响。而遭受影响时,不同工人的承受力是不同的。】在劳动时,个人活动的全部自然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差别表现出来,因而所得的报酬也各不相同,而死的资本总是迈着同样的步子,根本不在乎实际的个人活动如何

【马克思看出,这种把人的劳动纯粹用钱来衡量的行为,把人与人全部同质化了,人和人没有了个性差异。这一点很重要,在后文中马克思还会关键阐述。】

总之,应当看到,工人和资本家同样在苦恼时,工人是为他的生存而苦恼,资本家则是为他的死钱财的赢利而苦恼。

【这句话就很有伦理意蕴了,工人和资本家看似都是平等的,都是有苦恼的,但是这种苦恼一样吗?资本家苦恼如何赚钱,而工人却苦恼如何活下去,工人必须成为工人,才能活下去。所以宣扬的自由、平等体现出虚伪。】

3

昨天的内容讲到马克思分析了工人在与资本家的社会关系中的不利因素。今天我们继续往下读。欢迎讨论。

工人不仅要为物质的生活数据而斗争,而且要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和手段而斗争。

【“工人”这个概念在马克思这里并不是人,可以理解为机器。马克思看到,当人成为工人时,必须要先是工人,然后才能拥有活下去的权利,才能是个人。】

(1)我们且举社会可能所处的三种主要状态,并且考察一下工人在其中的地位。【那么具体的看,社会处于繁荣、稳定、衰落三种状态下工人的处境究竟如何呢?】

如果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状态,那么工人所受的痛苦最大。【社会衰退期,工人受害最大,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因为,即使在社会的幸福状态中工人阶级也不可能取得像所有者阶级所取得的那么多好处,“没有一个阶级像工人阶级那样因社会财富的衰落而遭受深重的苦难”。【金融危机已经深刻证明了这一点。】

(2)现在且拿财富正在增进的社会来看。这是对工人唯一有利的状态。【那么处于繁荣期的社会,工人处境是否会好呢?】这里资本家之间在展开竞争,对工人的需求超过了工人的供给。 【表面上看起来,社会繁荣,就业岗位增多,工资上涨,工人应该会好过些。】

但是,第一,工资的提高引起工人的过度劳动。他们越想多挣几个钱,他们就越不得牺牲自己的时间,并且完全放弃一切自由来替贪婪者从事奴隶劳动。

【马克思指出,社会繁荣期工人工资上涨,那么工人肯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工作挣钱。这就导致了工人作为人的寿命的降低。】

这就缩短了工人的寿命。工人寿命的缩短对整个工人阶级是一个有利状况,因为这样就必然会不断产生对劳动的新需求,这个阶级始终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一部分,以避免同归于尽。

其次,社会在什么时候才处于财富日益增尽的状态呢?那就是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长的时候。

【国民经济学理论:资金只有产生利润了,才是资本,资本增长才是财富增长。而利润必定来于劳动。】但是,这只有由于下述情况才可能:

(a)大量劳动累积起来,因为资本是累积的劳动;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产品越来越多地从他手中被剥夺了,工人自己的劳动越来越作为别人的财产同他相对立,【因为工人的工资仅仅是维持生存的工资,所以他造的任何产品再多,也和他没有关系。】而他的生存数据和活动数据越来越多地集中在资本家的手中。 【所以工人辛苦劳动,富的是资本家而不是工人。】

(b)资本的积累扩大分工,而分工则增加工人的人数;【同时,社会繁荣发展,对商品的需求变大,那么分工就会越来越细。因为分工是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分工越细,所需的工人越多。】反过来,工人人数的增加扩大分工,而分工又扩大资本的积累。【工人数量增多又促进了分工,二者相互促进。】一方面随着分工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的积累,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随着工人在精神上和在肉体上被贬低为机器,随着人变成抽象的活动和胃,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格的一切波动,依赖于资本的运用和富人的兴致。【而分工的后果是什么呢?分工越细则人越像机械。只需要人有一个胃作为“油箱”和“发动机”就可以了。】同时,由于单靠劳动为生的阶级的人数增加,工人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因而他们的价格也降低了。在工厂制度下,工人的这种状况达到了顶点。 【因为工人工资上涨,必然带来更多的人去工作赚钱。这样在供求规律下,工人的工资又会下降。】

(c)在福利增长的社会中,只有最富有的人才能靠货币利息生活。其余的人都不得不用自己的资本经营某种行业,或者把自己的资本投入商业。这样一来,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就会加剧,资本家的积聚就会增强,大资本家使小资本家陷于破产,【同时,除了工人阶级自己增加人数外,更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导致许多小的资本家破产,而失去了私有财产,也就变成了工人。】一部分先前的资本家就沦为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则由于这种增加,部分地又要经受工资降低之苦,同时更加依赖于少数大资本家。资本家由于人数减少,他们为争夺工人而进行的竞争几乎不再存在;而工人由于人数增加,彼此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反常和带有强制性。正像一部分中等资本家必然沦为工人等级一样。 【资本家数量疯狂降低,工人数量疯狂增长。】

由此可见,即使在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中,工人的结局也必然是:过度劳动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家的奴隶(资本的积累作为某种有危险的东西而与他相对立),发生新的竞争以及一部分工人饿死或行乞。 【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工人阶级内部被淘汰一批人。而这批人由于不能成为工人去为生,又没有私有财产,只能成为乞丐或者饿死。】

工资的提高在工人身上引起资本家般的发财欲望,但是工人只有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肉体才能满足这种欲望。【工人是没有私有财产的,因为工资仅仅只能糊口。所以他们没法靠利息来为生。(比如现在靠吃三套房房租的人,和无房的上班族相比,是不一样的)。】工资的提高以资本的积累为前提并导致资本的积累:因而劳动产品越来越作为某种异己的东西与工人相对立。同样,分工使工人越来越片面化和从属化:分工不仅导致人的竞争,而且导致机器的竞争。因为工人被贬低为机器,所以机器就能作为竞争者与他相对抗。【人越来越被自己造的产品支配。老板让你怎样,你就要怎么样,完全没有自由,同时最可怕的是,因为人是像没有思想没有自由的机器一样工作,所以人就会和机器相竞争,并且必然落败。(当下机械化带来的失业率上涨)。】最后,正像资本的积累增加工业的数量,从而增加工人的数量一样,由于这种积累,同一数量的工业生产出更大量的产品;于是发生生产过剩,而结果不是有很大一部分工人失业,就是工人的工资下降到极其可怜的最低限度。 【所以经济繁荣带来的科技进步,社会进步对工人也是致命的。】

这就是对工人最有利的社会状态,即财富正在增长、增进的状态所产生的后果。

然而,这种正在增长的状态终究有一天要达到自己的顶点。那时工人的处境会怎样呢? 【而当社会繁荣的顶点期又如何呢?】

(3)“在财富已经达到它可能达到的顶点的国家,工资和资本利息二者都会极低。工人之间为就业而进行的竞争如此激烈,以至工资缩减到仅维持现有工人人数的程度,而国家的人口这时已达到饱和,所以这个人数不能再增加了。” ——亚当·斯密

超过这个人数的部分注定会死亡。 【马克思通过引用斯密的论述,告诉我们,繁荣的顶点也就是工人工资的最低点。那么假如一个国家完全工业化了,所有人口除了一小部分资本家,都是靠工作为生的上班族,那超过国家能承受的工人数的人,必然饿死(金融危机)。】

因此,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所有,无论社会如何,工人的处境都不会好。】

但是,既然按照斯密的意见,大多数人遭受痛苦的社会是不幸福的,既然社会的最富裕的状态会造成大多庶人的这种痛苦,而国民经济学(一般是私人利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又会导致这种最富裕的状态,那么国民经济学的目的也就在于社会的不幸。【 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第一次批判,国民经济学追求社会财富的增长,只关心社会GDP的数额上升,而不关心“人”的生活,所有国民经济学在追求的不是社会的“幸福”,而仅仅是一串数字。】

关于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还应指出,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说来,可以由劳动时间总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工资的提高和商品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和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资本家提高工资并不吃亏,因为可以把工资的提高转嫁到消费者手中,同时劳动人口变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劳动时间变少了。即使工资提高了,但干活的时间降低了,资本家还是不亏。】

现在让我们完全站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并且仿效他把工人的理论要求和实践要求比较一下。【 这里!正式揭露国民经济学家理论的先天矛盾。】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劳动的全部产品,本来属于工人,并且按照理论也是如此。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实际上工人得到的是产品中最小的、没有就不行的部分,也就是说,只得到他不是作为人而是作为工人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以及不是为了繁衍人类而是为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所必要的那一部分。

【劳动产品属于它的创造者,这天经地义。但当工人创造了劳动产品,国民经济学家又说工人只应该得到里面最少的,保障工人能继续像机器一样干的部分。(就是说假设机械画一张画50元,哪怕工人费尽心血画出的画,包含了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个人态度的画,不好意思,也是50元)】

国民经济学家对我们说,一切东西都可用劳动来购买,而资本无非是积累的劳动;但他同时又对我们说,工人不但远不能购买一切东西,而且不得不出卖自己和自己的人的尊严。

【劳动产生利润,所以只要劳动就能得到购买力。但是他又说工资应当是维持劳动的最低费用,那除了购买维生的东西外,还能买什么?】

懒惰的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大都占土地产品的三分之一,忙碌的资本家的利润甚至于两倍于货币利息,而剩余部分工人在最好的情况下挣得的部分,只有这么多:如果他有四个孩子,其中两个必定要饿死。【 劳动才能生存,那没有劳动力的人怎么办?】

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劳动是人用来增大自然价值的唯一东西,劳动是人的能动的财产;而根据同一国民经济学,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他们作为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不过是有特权的闲散的神仙)处处高踞于工人之上,并对工人发号施令。【如果只有劳动才有财富,资本家从不劳动,他从哪里获得的财富?(注意一下,马克思探讨的当时,还不存在什么老板需要脑力劳动,做出决策这些概念,就是最直白的雇佣和最直白的生产。)】

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劳动是唯一不变的物价;可是再没有什么比劳动价值更具有偶然性、更受波动的了。 【劳动产生财富,所以劳动的价值最高恒久不变。但为什么代表劳动的工资波动那么大?】

分工提高劳动的生产力,增进社会的财富,促使社会日益精致,同时却使工人限于贫困并变为机器。劳动促进资本的积累,从而也促使社会福利的增长,同时却使工人越来越依附于资本家,引起工人间更剧烈的竞争,使工人卷入生产过剩的疯狂竞赛中;而跟着生产过剩而来的是同样急剧的生产衰落。

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而社会却总是必然地同工人的利益相对立。 【大部分工人的利益就是社会的利益,那为什么工人还越来越穷?一般来说,工人会拥护资本主义,因为给了他们工作换取报酬的公平机会,但为什么仍然不能致富?】

按照国民经济学家的意见,工人的利益从来不同社会的利益相对立,【但事实不是这样】(1)因为工资的提高可以由劳动时间量的减少和上述其它后果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工资提高了,物价也提高了,工人拿的还是那么多,本质没区别,数字的按比例增大是没有意义的。】

(2)因为对社会来说全部总产品就是纯产品,而区分纯产品对私人来说才有意义。 【纯产品:指产品扣除生产费用后的余额,比如一把水稻加工成米,那就是米价减去加工费和水稻成本的那部分。可以看到,产品是什么样的,和工人毫无关系。而国民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这种劳动过的产品,才是社会财富。一个社会的最发达就是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加工为纯产品为人所用,但这种是不是纯产品的社会,对工人毫无意义。】

劳动本身,不仅在目前的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造孽的,这是从国民经济学家的阐发中得出的结论,尽管他并不知道这一点。【马克思的第一个结论:如果劳动仅仅是为了增加财富,只是为了不断地为了产生利润,扩大数字。那么劳动就是一种恶。马克思的语言很有意思,是一种造孽啊。另外有版本翻译为“招致灾祸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的劳动最终居然像天灾一样,为人带来灾难。】

4

今天继续手稿的具体内容。在前面论述了无论何种社会状态下,工人都是受苦的对象后。马克思摘录了大量的国民经济学家论述的原文予以分析,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标记为引言的,都是马克思摘录的国民经济学家原文。

按照理论,地租和资本利润是工资的扣除。【从理论上看,工资=劳动价值-资本利润-地租(固定成本)】但在现实中,工资却是土地和资本让给工人的一种扣除,是从劳动产品中给工人、劳动所打的回扣。 【但在现实中,工资=劳动产品中唯一一部分允许工人得到的。】

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遭受的痛苦最深重。他遭受特别沉默的压迫是由于自己所处的工人地位,但他遭受压迫则由于社会状况。【社会衰落,工人遭受双重压迫,一是来自自身,二是来自社会大环境。】

而在社会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沦落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 【社会繁荣,工人自己毁灭自己,因为他造的产品越多,工人自身做的单调的、非人的异化劳动越多,工人越不值钱。不得不造更多的产品,进行更深的异化劳动。】

社会的最富裕状态,这个大致还是可以实现并且至少是作为国民经济学和市民社会的目的的理想,对工人说来却是持续不变的贫困。

【市民社会:来自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所有人都遵循完全利己原则,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社会状态。国民经济学家以市民社会为其理论基本前提,并且认为人们的相互博弈,竞争带来繁荣与财富增长。但这实际上并不改变工人的任何处境。】

不言而喻,国民经济学把无产者,即既无财产又无地租,只靠劳动而且是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仅仅当作工人来考察。【前文说过,马克思所说的工人大多时候可以理解为机器。】因此,它才会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工人完全和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需的东西。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它把这种考察交给刑事、司法、医生、宗教、统计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去做。【因此在国民经济学家的经济学理论中,当人不进行这种异化的劳动,也就不具备了被考虑的价值。所以说他们眼里只有机器,没有人。】

现在让我们超出国民经济学的水平,试以前面几乎是用国民经济学家的原话所作的论述中来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把人类的最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这在人类发展中具有什么意义? 【这是马克思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抽象劳动(异化劳动)的目的是什么?对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2)主张细小改革的人不是希望提高工资并以此来改善工人阶级的状况就是(像蒲鲁东那样)把工资的平等看作社会革命的目标,他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 【第二个问题,那种希望感化资本家多发工资来帮助工人的错误在哪里?同时为什么即使是全社会共同劳动,共同享有一样的工资,也是错误的。】

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劳动只是一种机械的活动。可以看到,把人看作动物或者是机械在伦理上是不合适的。伦理学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国民经济学的功利主义思想,则是把人当做了物。马克思批判的正是这个。】

“可以肯定地说,那些要求特殊才能或较长期预备训练的职业,总的来说已变得较能挣钱;而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学会的那种机械而单调的活动的相应工资,则随着竞争而降低并且不得不降低。但正是这类劳动在劳动组织的现状下最为普遍。因此,如果说第一类工人现在所挣得的是五十年前的七倍,而第二类工人所挣得的和五十年前一样,那末二者所挣得的平均起来当然是以前的四倍。

但是,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从事第一类劳动的只有一千人,而从事第二类劳动的有一百万人,那末就有99900人并不比五十年前生活得好,如果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同时上涨,那末他们会比以前生活得更坏。而人们却想用这种敷浅的平均计算,在关系到居民人数最多的阶级的问题上欺骗自己。

此外,工资多少只是估计工人收入的因素之一,因为对衡量收入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获得收入的有保障的持续性估计进去。但是在波动和停滞不断出现的所谓自由竞争的无政府状态下,是根本谈不到这种持续性的。最后,还应注意过去和现在的通常劳动时间。最近二十五年来,也正是从棉纺织业采用节省劳动的机器以来,这个部门的英国工人的劳动时间已由于企业主追逐暴利而增加到每日十二至十六小时,而在到处还存在着富人无限制地剥削穷人的工议权利的情况下,一国和一个工业部门的劳动时间的延长必然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它地方。”

“然而,即使所谓社会一切阶级的平均收入都增长这种不真实的情况属实,一种收入同另一种收入的区别和相对的差距仍然可能扩大,从而贫富间的对立也可能更加尖锐。因为正是由于生产总量的增长,并且随着生产总量的增长,需要、欲望和要求也提高了,于是绝对的贫困减少,而相对的贫困可能增加,靠鲸油和腐鱼维生的萨莫耶特人并不穷,因为在他们那种与世隔绝的社会里一切人都有同样的需要。但是在一个前进着的国家,生产总量在大约十年内与人口相比增加了三分之一,而工人挣得的工资仍和十年前一样多,他们不但不能保持过去的福利水平,而且比过去穷三分之一。”(同上,第65-66页)

【这是舒耳茨的《生产运动》的内容。 舒尔茨的希望是能够帮助工人,他看到了隐藏在社会财富数据增长之下的不平等。他的办法是,要求资本家提高工资去帮助工人。】

但是,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 【但是舒尔茨这种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帮助”只能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在资本家眼里,工人只是机器或者动物,如何谈帮助呢?】

“国民要想在精神方面更自由地发展,就不应该再当自己的肉体需要的奴隶,自己肉体的奴仆。因此,他们首先必须有能够进行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的时间。劳动组织方面的进步会赢得这种时间。的确,今天由于有了新的动力和完善的机器,棉纺织场的一个工人往往可以完成早先100甚至250-350个工人的工作。在一切生产部门中都有类似的结果,因为外部自然力日益被用来加入人类劳动。如果说为了满足一定量的物质需要必须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比现在比过去减少了一半,那末,与此同时,在不损害物质福利的情况下,给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提供的余暇也就增加一臂。但是,在我们甚至从老克伦纳士自己领域中夺得的虏获物的分配方面,仍然取决于像掷骰子那样盲目的、不公正的偶然性。法国人有计算过,在目前生产状况下,每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平均每日劳动五小时,就足以满足社会的一切物质利益......尽管因机器改进而节省了时间,工厂中奴隶劳动的时间对多数居民说来却有增无已。”(同上,第67-68页)

【马克思又引用了舒尔茨一段话,舒尔茨看到了工人不仅要有生理需求,还需要精神追求。】

“从复杂的手工劳动过渡,首先要将这种手工劳动分解为简单的操作。但是,最初只有一部分单调的重复的操作由机器来承担,而另一部分由人来承担。根据事物的本性和一致的经验,可以说这种连续的单调的活动无论对于精神还是对于肉体都同样有害。因此,在机器工作同较大量人手间的简单分工相结合的状况下,这种分工的一切弊病也必然要表现出来。工厂工人的死亡率较高尤其表明了这种分工的弊病......人们借助于机器来劳动和人们作为机器来劳动,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别......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注意。”(同上,第69页)

“但是在各国人民未来的生活里,通过机器起作用的盲目的自然力,将成为我们的奴隶和奴仆。”(同上,第74页)

“在英国的纺织厂中就业的只有158818个男工和196818个女工。朗卡斯特郡的棉纺织厂每有100个男工就有103个女工,而在苏格兰甚至达到209个。在英国里子的麻纺厂中每100个男工中就有147个女工;在丹第和苏格兰东海岸甚至达到280个。在英国的丝织厂中有很多女工;在需要较强体力的毛纺织厂中主要是男工。1833年在北美的棉纺织厂中就业的,除了18593个男工以外,至少有38927个女工。可见,由于劳动组织的改变,妇女就业的范围已经扩大......妇女在经济上有了比较独立的地位......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关系方面互相接近了。”(同上,第71-72页)

“1835年,在拥有蒸汽动力和水力动力的英国纺织厂中劳动的有8-12岁的儿童20558人,12-13岁的儿童35867人,13-18岁的儿童108208人......当然,机械的进一步改进使人日益摆脱单调劳动操作,促使这种弊病逐渐消除。但是,资本家能够最容易最便宜地占有下层阶级以至儿童的劳动力,以便使用和消耗这种劳动力来代替机械手段,正是这种情况妨碍机械的迅速进步。”(舒耳茨,《生产运动》第70-71页)

“布鲁姆勋爵向工人大声疾呼:’作资本家吧!’......不幸的是,千百万人只有通过糟蹋身体、损害道德和智力的紧张劳动,才能挣钱勉强养活自己,而且他们甚至不得不把找到这样一种工作的不幸看作是一种幸运。”(同上,第60页)

“于是,为了生活,一无所有者不得不直接地或间接地替有产者效劳,也就是说,要受他们的摆布。”(见魁尔《社会经济的新理论》第409页)

“佣人-月钱;工人-工资;职员-薪金或报酬。”(同上,第409-410页)

【这一段引用表明,舒尔茨认为机械的使用最终会帮助工人,因此主张大力提升科技。然而马克思却看到了,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与机械竞争,使工人更悲惨了。】

“出租自己的劳动”,“出租自己的劳动换取利息”,“代替别人劳动”。

“出租劳动材料”,“出租劳动材料换取利息”,“让别人代表自己劳动”。(同上,〔第411页〕)

“这种经济结构注定人们去干如此低贱的职业,遭受如此凄惨沦落之苦,以至野蛮状态与之相比似乎也是王公的生活了。”(同上,第417-418页)

“一无所有者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卖淫。”(同上,第421-〔422〕页)捡破烂者。

【舒尔茨对工人的悲惨境遇的认识还是很明确的。当工人失业,失去了任何获得生存资料的办法,就不得不去卖淫了,所以这是社会现实导致。(当时普遍认为卖淫是自己的道德修养不够导致的)】

查.劳顿在《人口等问题的解决方法》(1842年巴黎版)一书中估计英国卖淫者的数目有6-7万人。“品德可疑的妇女”也有那么大的数目。

“这些不幸的马路天使的平均寿命,从她们走上淫荡的生活道路算起,大约是6-7年。因此,要使卖淫者保持6-7万这个数目,在联合王国每年至少要8-9千名妇女为这个淫秽的职业献身,也就是说,每天大约要有24名新的牺牲者,或者每小时平均要有一名新的牺牲者;如果这个比例适用于整个地球,那末这种不幸者的人数势必经常有150万人。”(同上,第229页)

“贫困的人口随着贫困的增长而增长;最大量的人在极端贫困的状况下挣扎,彼此争夺着受苦受难的权利......1821年爱尔兰的人口是6801827人。1831年增加到7764010人,也就是说,在十年中间增加了14%。在最富裕的伦斯特省,人口只增加8%,而在最贫困的康诺特省,人口反而增加21%(《在英格兰公布的关于爱尔兰的统计调查摘要》,1840年维也纳版)。”(毕莱,《论贫困》第一卷第〔36〕-37页)

【马克思进一步列举,工人处境的悲惨与卖淫现象的泛滥。】

国民经济学把劳动抽象地看作物;“劳动是商品”价格高,就意味着对商品的需求很大;价格低,就意味着商品的供给很多;“劳动作为商品,其价格必然日益降低”;这种情况之所以必然发生,一部分是由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竞争,一部分是由于工人之间的竞争。

【国民经济学家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把具有不可度量的价值的劳动给数字化了。并且,商品价格的高低对工人来讲没有意义,因为工人本身也是一种商品,会随着别的商品价格变化而变化。】

“出卖劳动的工人人口,不得不满足于产品的最微小的一份......关于劳动是商品的理论,难道不是伪装起来的奴隶制的理论吗?”(同上,第44页)“大企业家宁可购买妇女和儿童的劳动,只是因为这种劳动比男子的劳动便宜。”(同上)“工人在雇用他的人面前不是处于自由的卖者地位......资本家总是自由雇用劳动,而工人总是被迫出卖劳动。如果劳动不是一瞬间都再出卖,那末它的价值就会完全消失。与真正的商品不同,劳动既不能积累,也不能储蓄。劳动就是生命,而生命如果不是每天用食物进行新陈代谢,就会衰落并很快死亡。为了使人的生命成为商品,也就必须容许奴隶制。”(同上,第49-50页)

【工人出卖劳动去变成商品还有一个必然吃亏的地方,就是劳动是不可储存的,当天用当天完。】

可见,如果劳动是商品,那末它就是一种具有最不幸的特性的商品。【所以马克思指出,把劳动当做商品卖掉,是最不幸的。】然而,甚至根据国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劳动也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自由交易的自由结果”。

【以下又是马克思引用的舒尔茨的原文,可以看出舒尔茨对工人处境的悲惨以及原因分析的还是很准确的。但是为什么舒尔茨只能得出“希望资本家涨工资救济工人”这样治标不治本的结论呢?马克思认为这是由于他没能深入到哲学层面考察这种抽象的劳动对工人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当人变成机械时,道德要求还能够存在吗?】

“既降低了劳动的价格,同时也降低了劳动的报酬;它造就了工人,却贬低了人。”(同上,第52-53页)“工业成了战争,而商业成了赌博。”(同上,第62页)

“单是加工棉花的机器(在英国)就完成8400万手工劳动者的工作。”(同上,第193页,注) 

工业直到现在还处于掠夺战争的状态

“它像大征服者那样冷酷无情地浪费那些构成它的军队的人的生命。它的目的是占有财富,而不是人的幸福。”(毕莱,同上,第20页)“这种利益<即经济利益>如果听之任之......就必然要互相冲突;它们除了战争再无其它仲裁者,战争的判决就是使一些人失败和死亡,使另一些人获得胜利......科学在对抗力量的冲突中寻求秩序和平衡;按照科学的意见:连绵不断的战争是获得和平的唯一方法;这种战争就叫作竞争。”(同上,第23页)

“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这场工业战争,需要有人数众多的军队,这种军队能调集到一个地点,不惜牺牲地投入战斗。这种军队的士兵所以能够忍受强家在他们身上的重担,既不是出于忠诚,也不是由于义务;只不过为了逃避那必不可免的饥饿威胁。他们对自己的长官既不爱戴,也不感恩。长官对自己的部下没有任何好意。在他们眼中,这些部下不是人,仅仅是以尽可能少的花费带来尽可能多的收入的生产工具。这些日益密集的工人群众甚至没有信心会有人经常雇用他们;把他们集合起来的工业只是在它需要他们时才让他们活下去;而一旦能够撇开他们,它就毫不踌躇地抛弃他们;于是工人不得不按照人家同意的价格出卖自己的人身和力气。加在他们身上的劳动,时间越长,越令人痛苦和厌恶,他们所得的报酬也就越少;可以看到有些工人每天连续紧张劳动十六小时,才勉强买到不致饿死的权利。”(同上,第〔68〕-69页)

“我们确信-那些调查手工织布工的状况的委员们也会相信-大工业城市如果不是时时刻刻都有健康人、新鲜的血液不断从邻近农村流入,那就会在短期内失去自己的劳动人口。”(同上,第362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