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个月,续读红楼梦,读到第五十一回,源于作死群里掀起的新一轮读书打卡计划。爱折腾的人生也是作死并愉快着。打今日起,每天一回,啃下这厚厚一本石头记,相信读完并记录后,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
去年读到第二十三回,记录过一次感想,关于大家族里的红白喜事的规矩和人情世故的桩桩件件,让同是在大家族,众多人口里成长的我很有感触,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文学作品离不开读者在自我认知范围内的理解和感悟,在既有的知识体系里找到认同感,在不熟悉的领域里发现新鲜之处。比如有一回讲到贾母命惜春画园子的景,绘画的工具就列了一大堆,看的人眼花缭乱,竟然还有柳条,当时还没有接触书画,觉得不可思议。画画要柳条做甚?由此得出,你可以对你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表示怀疑,却不可嘲笑,存在即有道理,尊重一切未知和已知世界。
记不得从第几回开始,大观园里没有再死人了,大场面也经历过了,也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大家开始玩起了诗社,赋诗,赏雪,品茶。一切平静而美好,用矮大紧的话说,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五十一回开头,宝琴对去过的地方分别赋诗以表纪念,就像今天大家喜欢写游记一样。只不过那时候人用字更为精炼,七言诗,叙事,咏古,谈情,真是妙不可言。宝钗很是循古,最后两处题记并没有古可考。李纨的一个comment还真是精辟,人们为彰显此处的价值,往往称此处为哪位历史名人的古宅,提高身价。想想真是,太阳底下无鲜事,现如今也是新建造的古城遍地,真的历史建筑物却遭遇到强拆。
正好今天看到一篇关于日本建筑师坂茂的文章,2014年他获得了有建筑界诺贝尔之称的普利兹克奖,他的建筑特点其实运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榫卯设计方法,不需要一颗钉子,就能造出异常坚固,传承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房子。而这种工艺在传到日本后,被日本工匠一代代传承改进,称为“河合继手"。他获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建筑中充满人道主义的关怀。
我读过另外一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日本建筑家安藤忠雄的传记,他也在说人文关怀。是否设计不要考虑利用率,而让居住的人真正回归到生活。
据我所知,这个建筑奖的获得者没有中国人。中国的很多城市在摒弃传统文化,从南到北,千篇一律的水泥建筑设计风格,让城市不具备自己独有的城市和文化特点。中国很多城市的旅游景点也是重复的让人乏味。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在国外得到了发扬和光大,中国的脚步是否太匆匆,是否忘了我们到底为什么往前跑?
这位建筑家说“建筑是一个人的家,一个家,怎么能缺少人文关怀?"同样延伸,国也是家,一个家,怎么能缺少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