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我们拥有的少,面对未来不可预估的风险时,我们开始给自己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据说人是有磁场的,你越想什么东西就越会来什么东西。
前几天和朋友相互问候时,她突然说:“我跟着学校报名了下学期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听完后,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时间过得真快,又一个人加入了为毕业后辛劳铺路的队伍,我对她说:“那挺好的呀,我记得你想当老师的,对吧?”
她回答:“考了又不一定要当老师,我是在给自己留退路。”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陆续收到了许多教资辅导班的宣传单,我骤然发现原来考教资是如此的可摸而可及,就在我身边,我随时可以报名跟着一起学,前提是我想学。
突然想起许多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正在做两手准备,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寻找实习工作,当然最好是能在考研成绩发布前,拿到一两家公司的offer。
考研是目标,工作是又一选择的退路,走了上家有下家,不必担心某一项失败后自己太过狼狈不堪,为自己惶恐的内心分一杯羹。只有这些都做好了,心也就安了。
这些说起来似乎很容易,退路的选择也有很多,但“要不要做,做哪一件事情”这个决定却很难下。
好友kk最近也十分烦恼,我记得她之前大一时理直气壮地说:“那些证书什么的都与我没关系,我反正又不会做与之相关的工作,换句话说,我连后路都不想给自己留。”
可渐渐地,身边的人都在忙着考证,都在想尽办法做到两全其美,突如其来的压力让她动摇了,可偏又拗不过骨子里的倔强,还是想不留退路的逼自己一把,就这样,犹豫徘徊却也没个结论。
身边人在改变的时候,我们也会思考自己,会反复琢磨别人做出决定的背后因素。
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谨慎的,有时候不那么敢轻易下决定,甚至连表露都要犹豫再三,就是怕某个flag会倒,又怕拼尽全力的赌注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在我们面前有一座桥,现实在这头,心愿在那头。
长远看来,选择退路,是对未来不可预估的风险的准备。
现在二十岁的年轻人,就算活到八十岁,也还有六十年要打算,社会在这六十年里会怎么变动,无法预料,唯一能做的,是努力在各方面去扩充自己,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自己全部的资本。
但另一方面,我们都明白,下了决定意味着要花时间,花精力,换来的结果也总不见得是好的,而若是孤注一掷,或许真能寻着一条路。
在权衡中,放弃一部分看上去很容易,但做到心平气和却很难。就像在考试前的晚上没复习而在玩游戏,交作业前没准备而在刷剧,不安与欣喜是同时进行的。
随之而来的焦虑,是会有的,跨过去,就好了。在决定的过程中,不舒畅的感觉会陪伴你一些日子,试着让自己冷静下来,还有更多你需要面对的事情。
学,修身,自我完善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选择退路意味着在你既定的行程中,需要花上同等的时间,甚至是更多。
可现在的我们对时间都太过珍视了,反而不愿“浪费”时间,1小时能做好的事情,硬是要30分钟内赶快完成,看上去效率是高了,可背后的草草了事却带不来价值。
其实决定背后并没有想象中那般魔鬼爆烈,更像是一场细水长流的自我救赎之路。
放弃所谓的休息时间,又或者是放弃掉其中一条退路,恃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明天太阳照样升起。
每一个人所做的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决定,都不是没有任何思路与想法的,只要你走的每一步是你想走的路,能在风里站住,事情想清楚了,一切也就明了了。
我依旧相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望定律”: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怀着非常强烈地期望的时候,那件事情就会出现。
如果你也曾头也不回的孤身一人走在选定的道路上,这是孤独,也是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