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项报告案例: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一)语文课程标准以及语文学科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
“整本书阅读”的概念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1941年叶圣陶先生明确的提出“读整本的书”的概念。《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教学建议”中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希望学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整本书阅读研究的现实意义
整本书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整体。它的生命和灵魂是非常独特的,它是读者和作者之间交流的桥梁。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能了解到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人和事,能体验到一段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特殊人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既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又可以锤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学会怎样正确地阅读,怎样有效地阅读,怎样真正地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地喜悦。教师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改善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增强课堂与课堂之间的联系,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我校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也对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了尝试,但同时发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整本书阅读方法单一,不能综合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没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的阅读程序,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
2.学生缺乏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整本书时注意力不集中,阅读时间过短,不能持续有效地阅读,个别学生放弃阅读,选择做语文试题。甚至有的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提不起兴趣,昏昏欲睡。
3.教师虽然有整本书阅读教学意识,但在实际阅读教学工作中,以考试为目标,多把教材选取篇目作为重点,采用让学生多做名著试题,多背书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来应付考试,缺乏有效地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
4.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时,仅仅依靠做试题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评价方式不够多样化。
课题组对“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整本书阅读 ’教学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七年级推荐的《骆驼祥子》和《西游记》为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中起始阶段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必备的阅读方法,以期促进整个初中阶段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提高,进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引领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方法指导的关注,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可操作的策略和范式,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研究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21年3月-2021年4月)
2021年3月,成立课题小组,确定研究人员,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内容。
2021年4月,申报课题,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布置落实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
(二)课题实施阶段(2021年5月—2021年12月)
2021年5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整本书阅读相关理论知识,撰写了开题报告,参与了荥阳市教研室召开的《郑州市教育科学重点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
2021年6月,设计并发放了《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学生卷)》和《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教师卷)》,并撰写调查报告,确定实施方案。
2021年7月—2021年9月 ,围绕调查问卷中出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活动。主要是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兴趣的激发,优化教学模式,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撰写中期报告。
2021年10月—2021年12月,继续开展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兴趣的激发,优化教学模式,构建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形成有效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并逐渐推广和应用到初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中去。
(三)课题总结阶段(2022年1月—2022年2月)
2022年1月,进行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发现问题及时完善。
2022年2月,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论文以及课堂教学案例研究集,形成研究成果。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进行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指导
我们对荥阳一中七年级的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65%的学生喜欢阅读,但大部分学生缺乏阅读动力,主要依靠老师的督促,没有明确的阅读计划;85%的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时,仅仅关注的是故事情节,对于表现的主题、人物分析、写作技巧等关注的学生非常少,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在整本书阅读当中占首要位置,教师要根据整本书的篇幅和内容,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并将这些方法融会贯通在阅读之中。因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
1.进行阅读规划并制定阅读记录卡。
整本书阅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可行的阅读规划,帮助学生的阅读走入正规。只有阅读的目标明确,恰当的安排读书任务,才能让学生有计划的读书,促进读书有秩序的进行。因而阅读《骆驼祥子》和《西游记》时,我们让学生以章节或者页码为单位,制定阅读计划,标清楚计划阅读日期,实际阅读的时间,阅读所需时长。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后,在阅读记录卡上及时进行记录。阅读计划表如下:
阅读计划表
这种阅读计划表操作起来很容易,但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整本书阅读的质量难以保证。因而课题组老师经过商议,又制定出阅读记录卡,如下:
荥阳市第一初级中学阅读卡
【内容概括及主旨】
-------------------------------------------------------------------
-------------------------------------------------------------------
-------------------------------------------------------------------
【主要人物特点及依据】
-------------------------------------------------------------------
-------------------------------------------------------------------
-------------------------------------------------------------------
【优美句段摘录】
--------------------------------------------------------------------------------------------------------------------------------------
-------------------------------------------------------------------
-------------------------------------------------------------------
-------------------------------------------------------------------
【心得体会】
-------------------------------------------------------------------
-------------------------------------------------------------------
-------------------------------------------------------------------------------------------------------------------------------------
【家长评价】
-------------------------------------------------------------------
阅读记录卡记录得更全面了。每次学生按照计划进行阅读时,对所读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主要人物特点及依据,进行优美句段摘录,写出心得体会并附上家长的评价。阅读记录卡的使用,虽然使阅读整本书的速度放慢了,但有效地保证了阅读的质量。
2.采用圈点批注式的阅读方法。
圈点是在阅读时,对文中关键的词句或段落,用一套特定的符号进行勾画。而批注是针对一些字、词、句、段落,将自己的理解和启示写在书中的空白处。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时已经接触和使用过圈点批注的阅读方式。所以,在采用阅读记录卡的方式通读全书结束后,我们随即安排学生对《骆驼祥子》的第一章进行圈点批注。结果发现:
⑴学生的批注大同小异。许多学生没有提出新的想法和新的观点,而是采用套路在进行批注。比如:第一章的开头段,多数学生赫然批着开篇点题,对于第一章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仅是点出了方法,而没有进行进一步的赏析,缺乏真正的思考。
⑵学生的批注过于浅显。我们要求学生对《骆驼祥子》进行圈点批注,是希望学生通过赏析作品的字、词、句、段来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体会作者所呈现的时代背景,发现作品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精华之处。但学生往往只是对一些生字词进行简单注释,没有发挥自己的想象,没有将自己置身于作品的情境之中来体会真情实感。如:《骆驼祥子》第一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对祥子进行了塑造?个别学生仅是抓住第一章第十段进行批注。其实,第11段到第14段也是从各个角度对祥子进行塑造,从不同方面表现祥子的诚实可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他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干劲儿和勇气。学生的批注明显过于浅显,没有进入深入的思考。
针对学生对《骆驼祥子》第一章节圈点批注中出现的问题,课题组老师们一致认为要对学生圈点批注的阅读方式进行统一的规范,要让学生在批注时有章可循。考虑到方便和实用,我们课题组成员精心制作了有关圈点批注阅读法的微视频。侧重介绍了什么是圈点,圈点批注常见的符号,圈点的内容,什么是批注,批注的分类,圈点批注的具体步骤等。
我们将做好的微视频,利用课余时间在班上播放。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又能让学生明确圈点批注的符号,对圈点批注的了解更加深入,便于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当然,仅仅依靠这样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又从学生所做的批注中征集了一些优秀批注,让学生进行借鉴模仿。但我们仍发现一些学生对小说的理解是浅层次的,甚至有些学生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对小说的批注更有价值。寻找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质疑精神,习惯被动地接受权威,不愿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我们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养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的习惯。例如:课题组王老师在执教骆驼祥子第一章节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品读第一章第17段,圈点勾画,思考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写祥子?②通过作者的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把体会批注到书中的空白处。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引导,学生的自主批注就有了针对性。有学生圈出“手哆嗦的更厉害了”“揣”“拉””哭““端详”并在旁边批注:“动作描写,表现了祥子买车之后的欣喜之情,同时也为祥子在后文中车子被抢作衬托,突出祥子的可怜。这样有针性的指导学生来关注小说的细微之处和精彩的语句,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阅读。
在引导时我们发现,不能让学生圈点批注时面面俱到,可以让他们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批注,又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对文本精彩的语言和精妙的写法进行品析并在小说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结合社会环境,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大胆的进行质疑,并依据文本探究出答案。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圈点批注的方式方法。课下要求学生坚持阅读,有计划地对《骆驼祥子》全书进行圈点批注,完成个人版的《骆驼祥子》批本。
3. 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西游记》是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中推荐的篇目,它的篇幅很长,人物命运坎坷波折,情节跌宕起伏。很多学生看到这个大块头,就望而却步了。而作为中考试题中出题率较高的名著,学生仅凭头脑中存储的电视剧的情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是希望学生能静下心来读名著,真正地深入其中。
在七年级的阅读安排中,我们先让学生对《西游记》做了读书计划记录卡,并按计划读完了整本书。为了能系统掌握整本书,形成高度的逻辑性,准确把握全书故事和人物性格等,我们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之前,我们在阅读课堂上先引导对学生对《西游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梳理,更加客观、理性的对人物进行分析。学生们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很快完成了思维导图,课堂气氛比较浓厚。
阅读课堂上引导之后,我们又在阅读课上增加了对思维导图的概念讲解。同时告诉学生思维导图不仅仅只有流程图一种模式,还可以有桥状图、泡泡图、圆圈图等;思维导图重在思维的直观呈现,让人一看就懂,不在于图画的有多少,好不好看,在梳理情节和性格时完全可以用不同图形或颜色的图来进行区别。经过讲解,学生们绘制思维导图时,思路明确了,内容的选取也更加精简了。
利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梳理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课题组认为在这次研究中,对于思维导图的利用还可以再进一步,比如发挥思维导图归纳知识全面具体、一目了然而又逻辑性比较强的特点,在后期的复习总结时可以用来巩固和强化知识点。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初中生整本书阅读现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57%的学生认为整本书阅读的开展非常有必要;68%的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浓厚,32%的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不大;但也有一些学生表示整本书往往字数比较多、篇幅很长,特别是一些文言版本,在阅读时压力比较大,阅读兴趣会在阅读过程中渐渐减弱,很难坚持读完整本书。针对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1.营造读书氛围。
我们课题组成员制作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 ,“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书” 等名人名言的条幅,挂在实验班的教室,让学生天天受教育;也建议学生在自己的卧室里张贴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警句,让学生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让这些名言为学生营造读书氛围,带动学生读整本书的热情。我们还出以阅读为主题的黑板报,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更大的读书热情。
2.小组管理机制。
我们课题组成员在推动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候,采用小组管理机制。由平时比较爱读书的学生任组长,在各组组长的带动下,在小组里营造人人读书的良好氛围。组内爱读书的学生经常津津乐道于某个名著人物,个别没看过的同学,自然没有发言权。中学生往往表现欲极强,都不想甘居人后,在这样的刺激之下,都争先恐后的去读书。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促使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养成读整本书的好习惯。每周由组长统计小组成员的阅读量,然后评出本组的“阅读之星”在班上进行表扬、鼓励。
3.课堂激趣。
⑴问题激趣,轻松将学生导入阅读之门。
我们面对大部头的书籍采用化正为零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信心,从而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我们利用上课之便,对整本书进行导读,目的是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抱着兴趣点去阅读。比如,在给学生推荐《骆驼祥子》时,“祥子本身是一个老实、健壮、诚实的青年,但他最终放弃自己的梦想,成了一个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祥子到底经历了什么呢?欲知原因,请看《骆驼祥子》……”类似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地阅读兴趣。学生急于探求故事结局的原因,增加了他们对这本书的阅读期待。可见导读时,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可以让学生爱上阅读。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可以提出这些问题:①《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都有哪些名字?②他们分别使用的是什么兵器?③他们都遇到了哪些妖魔鬼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开始回答,但没有一个人能说的非常全面。到了第二天,一些学生就把唐僧三个徒弟的所有名字找全了,同时也把他们所使用的武器名称全都找了出来,学生们感觉非常有意思。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将学生引进了门,让他们带着问题去一探究竟。
⑵从书籍有关的成语、歌后语、俗语等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们让学生读的是白话文本的《西游记》,学生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容易接受。我们先让学生收集与书中人物有关的成语、俗语和歇后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已感兴趣的俗语等来读书中的有关章节。这样,在无形中学生就会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最后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就轻轻松松地读完了整本书。
(三)研究探索出有效地整本书阅读课型
我们对荥阳一中语文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90%的语文教师表示了解“整本书阅读”理念,认为“整本书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14%的语文教师会为初中生整本书阅读制定教学计划;55%的语文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教学模式单一,往往采用教师围绕故事情节单独讲授或者是读背测试题的方式。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研究探索出有效地整本书阅读课型。
1.导读课
⑴对比阅读引人入胜。
黑伟杰老师在所带班级进行了这样的实践。上课伊始,他在跟学生的闲聊中,得知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已经开始阅读名著《西游记》了。很多学生都兴高采烈地议论着,他发现了一个学生的书与其他人不一样。原来,这是一本改编版的《西游记》。于是,黑老师脑海中便产生一个想法:改编版的《西游记》和原著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少了许多详细的描写,尤其是环境描写和人物外貌描写……”
“里边没有了诗词……”
“都是白话文,一些字还注了音,一些词语还增加了注释,基本上扫除了阅读障碍……”
“省去了一些烦琐的情节,更有利于阅读,把握情节”
“……”
黑老师稍加引导,孩子们便七嘴八舌,说出了以上结论。
黑老师顺势在多媒体屏幕上呈现了这样的问题:
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好在( )。
②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好在( )。
学生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们发现了后者的种种好处,如:语言既对称又押韵;还反映了美猴王火眼金睛,爱恨分明;既写了唐三藏的结局,又写了美猴王的结局;”恨”字又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三戏”看出唐三藏是肉眼凡胎,不辨忠奸,以及情节的一波三折等。当然,也有学生评价了第一个标题:一目了然,语言通俗直白,不够文雅。
研究性学习深入开展,推动了整本书阅读的持续开展。黑老师的引导并不是枯燥的陈说,而是用鲜活的例子告诉学生,原著的各个回目是一个个小小的宝藏。回目已经内涵丰富,语言典雅,更不用说正文的魅力了。
黑老师还让学生抓住章回体小说开头和结尾进行对比阅读,他让学生说说章回体小说的开头方式,再说说章回体小说如何结尾。学生很快发现:开头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概括,又引起要说的话,并且有标志性词语过渡,而结尾都有“且听下回分解”。黑老师又引导学生回忆,什么节目中有类似的语言?在老师启发下,学生发现”说书”这种艺术形式也有类似语言。至此,学生对这种章回体小说充满了好奇,对《西游记》原著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⑵影视片段调动兴趣。
现在许多优秀的小说被拍成了电影或者是电视剧,给我们阅读教学导读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素材资源。课题组黑老师在进行《骆驼样子》导读课教学时,就从电影版《骆驼祥子》里截取了祥子拉车的片段。电影片段播放完毕,黑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片段中虎妞和祥子对话的台词。然后追问学生,在这组对话中你获取了什么重要信息?学生经过讨论,达成了共识。这其实就是让学生对《骆驼祥子》有一个整体感知。这种方式的导读,不仅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而且因为声像俱全、画面感十足,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中,祥子第二次买车梦破灭一节,孙侦探和祥子的对话,便能解读出孙侦探的阴险、狡诈和心狠手辣,而显示祥子的老实软弱和怕死。将此一节拿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最合适不过了,黑老师找来了班上比较活泼大胆、大大咧咧的刘浩和性格温和的李世康,这俩学生平时又是好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加上了动作手势,他俩把两个人物演绎的很真实,博得了全班同学的喝彩。同时也调动了全班同学对孙侦探和祥子的强烈兴趣,即便课下学生们还载笑载言,谈论着角色和对话口吻、语气等。一下子,班上同学对《骆驼祥子》的阅读兴趣得到大大激发。
⑶精彩片段激发趣味。
文学名著往往由于篇幅长、人物多、情节复杂、人物多元等因素,使得语文教师在导读时常常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起先,课题组成员的导读方式是选择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或趣味性的片段让学生用快速阅读的方式进行导读。但是一些过长的片段非常耽误课堂时间,而且时间久了,学生就没有了好奇心。课题组王丽平老师在上《西游记》导读课时,精心选择了“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良久方去”这段精彩内容。她先让学生齐读,然后带领学生回顾了前文“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并交流了美猴王三次被撵的情形,体会了悟空拜别师傅的复杂情感。接着,师生共同赏析本段文字中拨动心弦的词语。最后,抓住关键词,让学生再读。学生的朗读情真意切,读出了悟空的委屈,孤独甚至凄凉。通过这样精彩片段的导读,学生深入其中,阅读原著的兴趣明显增强。
课到此时,已至高潮。不料,王丽平老师又让学生阅读青少年版的内容:“悟空一个筋斗上了云天……不见了。”学生立即发现,原著中的精彩片段包含着悟空犹豫的神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藏着丰富信息……这样,原著的情感魅力,语言魅力就凸显出来了,孙悟空有情有义的形象也呼之欲出,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读名著的愿望更加强烈。
2.跟进课
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时间会比较长,过程持久,一些学生难免会坚持不下去。所以,课题组成员认为仅仅依靠导读课是不行的,事实上也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或读或放,或者觉得情节不吸引人,想要放弃。问题又来啦,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持续地把阅读活动坚持下去呢?我们一致认为,要给学生上好导读课,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探索书中的丰富意蕴,还要引导学生根据整本书的不同使用高效的阅读方法。
我们课题组成员深知跟进课的重要性,经常上网查阅资料,观看一些阅读教学方面专家的教学实录,听取了很多语文教师的建议,将这些经验进行整理,并记录下来。我们还多次进行研讨,精心设计了《骆驼祥子》和《西游记》跟进课的教学内容和实施过程,付诸于实践,在班上进行讲授,然后再进行多次反复的修改。目前,我们确定下来的”跟进课”的样式有以下几种:
⑴不断尝试,以制作阅读计划、阅读卡等形式对学生整本书阅读全程跟进。我们不仅提前印制阅读记录卡,还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阅读记录卡填写方式的指导。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时的做法如下:考虑到七年级学生阅读原版著作半文半白的难度,加之篇幅较长,先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规划,引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等进行个性化阅读规划。
从学生们的阅读规划能看出来,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相差很多,依据学生每天阅读0.5小时来看,有的学生每天能阅读3回,而有的学生最多只能阅读两回。加之周末的时间,有部分学生不足1个月就读完了整本书,而有的学生则需要一个半月以上。阅读快的学生我们鼓励他们再读,有侧重地去读。
总的来说,阅读规划以任务为驱动,即便有时偶尔完不成当天计划,也能及时弥补,较好地跟进和促使学生认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任务。为了督促孩子们进行有效的阅读,我们不间断地进行跟进,让学生完成阅读记录卡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⑵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促进整本书阅读。课题组联合学校语文组举行了“书香沁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系列阅读活动,以活动促阅读,以阅读促成长。经过一学期的阅读,活动初见成效。2021年12月30日下午,我校举行了“书香沁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阅读展示活动。活动由读书分享、演讲、相声、名著表演剧、名著辩论赛、四句半等精彩节目组成。活动采用直播的方式,各班同学在分会场观看,不仅给部分孩子带来了名著阅读展示的机会,也给全体学生带来了亲近名著的机会,有力地带动了学生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持续推进和开展。我们还进行了其他的活动,例如:
①《西游记》王牌对王牌,你来演啊我来猜。男女生分为两组,各组派一代表到台前来,面向学生,老师出示人物名字,台下学生语言动作表演,台上猜,或者由学生出示人名,学生用语言形容,再让学生去猜。
如一学生语言描述:“一头红焰发蓬松,……手持宝仗甚峥嵘。问这个人物是《西游记》中的________?”
全班同学纷纷给出答案,都被否定了,最后揭示了谜底是沙悟净。该学生还进一步解释说,大家很容易受《西游记》电视剧的影响,一般认为沙和尚是个老实忠厚,不辞辛苦的善人形象。但是,原著中的沙和尚刚出场时就是这样。此时,就有学生翻开了原著,沙和尚的形象果不其然。
台上学生说的有板有眼,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表演得惟妙惟肖,台下学生们猜测声此起彼伏,笑得言语失声,个个人仰马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带动了学生积极阅读小说内容,由此,大家纷纷议论,阅读原著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②西行图鉴,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思路。学生分别从”故事情节篇——根据故事特点、妖怪目的、抓没抓住、妖怪结局等分类”、”人物关系篇——根据师徒关系、家族关系、神仙篇、妖怪篇分类”“西行路线篇——以经过的每一个地点绘制地图”三个方面展示了自己的西行图(思维导图),让学生对整本书有了一个清晰的梳理。
我班学生蒋子轩在我校举行的“书香沁润心灵,阅读伴我成长”阅读展示活动中,给名著《西游记》中的兵器进行了排名,“方天画戟,芭蕉扇,如意金箍棒,九齿钉耙,紫金葫芦,金刚琢……”蒋子轩同学讲起兵器来如数家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现场的学生一个个都听得入了迷。轮到最后一个出场的最厉害的宝贝了,他还卖了个关子,以猜谜语的形式只说出谜面,让在场的老师和学生都急于知道内容,纷纷加入到了竞猜活动中去。最后蒋子轩同学揭晓了答案,最厉害,排在第一位的兵器是:紧箍咒。
这时,没想到的是又出来两位同学,一个扮演唐僧,一个扮演孙悟空;一个假装念着紧箍咒的口诀:唵(ōng)嘛(ma)呢(nī)叭(bēi)(mēi)吽( hōng)。一个双手紧抱这头,直呼疼疼疼,还不时躺在地上打滚,一个劲儿地跪在唐僧面前祈求道:师傅,别念了,快别念了。原来,紧箍咒是佛祖让唐僧专门用来制服不服从管教的徒弟的,果真是孙悟空的克星,唐僧一念紧箍咒,孙悟空就头痛不止,毫无还手之力。
没想到,这节目的这个环节一下子把整个活动带到了一个小高潮。同学们纷纷向蒋子轩同学竖起了大拇指:有道理!
另外还有几个同学以分组竞赛的形式一起梳理了唐僧的取经路线,把一路上经过的地点,遇到了什么磨难和妖怪,得到了谁的帮助等,一一列了出来,画成了一张图,一目了然,非常直观。
③品味人物形象多元。以第二十七章三打白骨精为例,采用跳读和精读法阅读此章,填表格,梳理情节。再通过汇报交流适时抓注主要情节感受故事的“一波三折”,感受“三”之妙,感受作者的独具匠心。最后又通过对白骨精的语言描写,孙悟空的心理描写,让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的多元。
在跟进课中,教师不断尝试,对整本书阅读全程跟进,开展多种阅读活动促进整本书阅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多种阅读方法,养成了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能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整本书,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
3.品析课
品析课涉及的方面比较多,课题组成员在一起经过商议,认为暂时缩小范围,让学生从比较熟悉的方面入手进行品析。如:一些精妙的字、词,环境描写,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课题组付佳珂老师的《骆驼祥子》部分赏析是这样进行的:先精读第十章和第二十章,然后进行对比阅读。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她共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①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老马的心理活动和生活境况的?作为次要人物,老马祖孙两个对于塑造祥子的形象起到什么作用?②作者采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反映祥子当时的心理?③从后文中对老马祖孙俩的命运的交代,你明白了什么?然后让学生从描写入手,找到作者刻画老马和祥子的人物形象时所釆用的各种描写手法,在书的空白处进行批注,重点分析这些描写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性格及境况,并重点点评次要人物老马祖孙俩对塑造主要人物祥子起到的衬托作用。最后,优秀的批注在小组内分享,再在班上进行交流展示。
课题组黑伟杰老师在上《西游记》品析课时,对于孙悟空形象的分析,就要求学生细读文本,找出孙悟空面对不同情况的想法和做法。学生虽对一些故事情节很清楚,但让学生说一些具体的细节就很难了。因而,黑老师让学生在原著中找到一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然后进行比较。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很快就发现,在第二十七回中孙悟空见到眼前的白骨精亳不犹豫提起金箍棒就打。学生说这孙悟空是多么嫉恶如仇呀。但我们要换个角度去思考,去品析。在没有事实证据的情况下,孙悟空就这么做,显得太过于急躁,缺乏远谋了。这个时候,学生们才恍然大悟,既知道了他的优点,也知道了他人性的弱点。在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品鉴人物的多重性格,这样的方式极为有效。
(四)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
初中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50%的语文教师通过测试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但通过此种方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不理想;45%的语文教师认为给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效果一般,主要原因是欠缺切实可用的评价方式。
为了改善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构建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体系,课题组成员认真解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建议,有了把阅读评价付诸课堂的思想认识。经过多次探讨和衡量,做出决定:把阅读评价作为中心,其它的评价内容作为辅助,或者是作为其中的一个手段,进行扩张式评价,让学生整本书阅读思维在评价方式的引导下,发散开来,以期收到出人意料的阅读效果。我们主要采用的方式是:
1.重视整本书阅读评价主体多元化
⑴学生自评
学生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对自己在整本书阅读当中所见所闻所感最为知情。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自评让学生对自己整本书阅读作出评价。这时的评价不能过于繁琐,也不能过于盲目,更不能过于漫无目的。就像学生对自己个人做出评价一样,是从长相、身高、学识、品德、体育、审美等哪一个具体方面进行,需要规定范围和评价角度。那么学生对自己整本书阅读所进行的评价,教师也应该给定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言可写。比如课题组成员在开展《骆驼祥子》整本书教学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就给学生列出了评价方向:对本书的喜爱程度,表现在哪里;对本书阅读时间的长短,造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本书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说出你对他或她的人物判断;在语言锤炼方面,你最喜欢的是哪段文字,其中哪些词更加体现了作者老北京的语言特点;你和别人探讨本书时,你会说出自己的哪一种感情等等方向。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布置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又有章可循,不至于总是抓耳挠腮、不知道说什么好的现象再次发生。这样无论是说还是写,还是说写结合,都在实践过程中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步养成。
⑵学生互评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学生在阅读之后,形成了一种对某本书的最初印象,这种印象往往比较直接、浅显、单一,如果只沉浸在自我满足当中,学生发展将会收到很大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会有一种身处死胡同而无法随意旋转的感觉。这时候在自评的基础上,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既有利于学生思想与思想的相互碰撞,又能在切磋之余强化读书印象、扩大眼光、增加认识、让学生简单的想法变得丰富多样、还能为读书后进者提供好的学习典例。
在实践中,我们得出互评的成果是:①前后桌互评。这样能够借助位置优势,在短时间内完成评价,并且老师在班内组织也较为容易,不至于出现混乱的场面。②小组之内互评。小组成员整本书阅读认识深浅不一、所得收获各不相同,因此在评价时可利用优优对评,优差补评等不同的结合方式进行互评。目的在于评价的过程中既能起到模范榜样作用,又能让评价客体看到他人在阅读中的思想闪光之处,让带动和影响的作用得到体现。③全班共评。在进行全班共评的整体阅读评价中,全班共评需要老师精心组织,或者提前告知。老师要统一全班的评价内容,让学生进行创造。创造可以是用文字进行的写作、图文相结合的手抄报或者海报、表演的情景剧、或者是读书报告会、或者是一篇简短的演讲会等,这些形式要逐一分开进行,一次借助其中一种形式进行展示,全班同学在欣赏品鉴之后,进行评价。评价时,还需要老师拟定相关内容,让学生不至于泛泛而谈。这样学生在共同评价中能够取长补短,学别人之精华,弃自己之糟粕。
⑶家长督评
在整本书阅读体系当中,家长和孩子之间共同阅读,成为家庭教育的必经之路。因此“亲子阅读”是一个关于阅读的比较响亮、比较有效的、值得提倡的阅读方式。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共同阅读某本书后,相互交流感受。家长和孩子相互交流阅读体验和阅读心得的过程就是家长监督并进行评价的过程。①交流的内容有针对性,比如评价《西游记》当中的猪八戒的人物形象,比如分析一下《骆驼祥子》当中祥子堕落的原因;交流的内容也可以具有发散性,比如《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经过十四年的长途跋涉,方取得正果的故事当中,所得到的启示、感悟等。②交流的场合具有舒适性。可以是在家庭聚会的餐桌上,可以是共同散步的路途中,也可以是趁热打铁的阅读之后,这样不仅增进孩子与父母亲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可以交流下个人体验和思考。③交流的形式是具有多样性。家长可以对学生的某种阅读反馈进行评价。形式可以是口头上的交流,利用口语化的语言化、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等体态化难为易,通俗易懂;也可以是书面上的文字,对学生整本书阅读反馈信息进行家长层面的评价,既评价孩子阅读感受,又要比孩子站位稍高,具有导师的引领作用。即使有个别家长文化程度稍低,也能做到以检查作业的形式对孩子整本书阅读的时长、专注度等进行监督。督评的步骤先督后评,家长可根据自己的见识来进行。
家长督评,在某种程度上,是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延伸。学校里,有老师负责把握评价,毕竟学生在学校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间和氛围都要受到限制。而课外整本书阅读,它更具有时间上的优势,家长每天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探究,让整本书的课外阅读显得更有意义和价值。那么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体系也会推进的更快一些。
⑷社区评价
学生的整本书阅读评价,如果能有社区评价的加入,会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获得更大的荣耀感。学生阅读和展示的环境多在学校,走出校门后,要引领学生走向社区。那么整本书阅读如何在社区得到展示呢?目前所看到的成果是,学生把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相关内容,办成一期黑板报,让社区成员前来阅读。在社区内营造出一种全民阅读的氛围。而社区的工作人员或者居民,对学生所展示出的黑板报进行评价,目前所知,所评价的内容都落实到学生这种为社区主动提供阅读服务的行为上,而极少有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评价的。
2.制定整本书阅读评价标准
本次课题组所选的名著是《骆驼祥子》和《西游记》,这两本书都是七年级学生名著导读推荐的阅读书目。课题组成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立评价标准
⑴根据题材特点确定评价标准。就课题组所选的两篇名著来说,都是长篇小说。那么,在整本书阅读评价制定评价标准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围绕小说的题材来设置相应的标准。比如围绕小说的三要素来进行评价。比如教学《西游记》精彩片段“孙行者三调芭蕉扇”时,可以让学生按照逻辑思维的关系设置如下评价标准,例如,让同学们概括出这个片段的主要故事情节时,这样制定评价标准:①语言简练准确。②要体现情节的过程,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③语言叙述要依据原著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再如,让同学们分析《骆驼祥子》中祥子前后发生的变化,这样制定评价标准:①结合原文分析祥子初到北平时的人物形象,用词语加以概括。②祥子在文章结尾处的人物形象,用词语加以概括。③分析造成祥子变化的原因。④“我”对祥子的态度。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我们就能引导学生在了解小说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既给学生明确了答题方向,有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评价标准运用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中,学生将会受益匪浅。
⑵多角度确定评价标准。根据现在教授单篇文章所得感悟来看,给学生制定评价标准,要注意其发散性,即从多角度进行引导,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目的。而现在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现象是:回答问题,往往想到一个方面,便止步不前。答案和思考方式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对所给阅读材料的理解,达不到全面地、深刻地呈现阅读成果。这样势必限制“学生思维发展和提升”。而课题组老师根据这一弊病,不断在整本书阅读的多角度上进行摸索,制定多维标准,尽可能通过多个层面理解某本书中的某个问题。例如给学生出示问题:《西游记》中唐三藏是一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根据所读内容思考。这个问题给学生制定这样的评价标准:①概括人物缺点,用词准确,吻合性格。②概括人物优点,用词准确,吻合性格。③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先缺后优,结合情节,语言流畅,符合逻辑。④作者对其持什么态度。联系前后文,关注故事结局。⑤“我”又是怎样看待他的。实话实说,言之有理。⑥联系生活,观察社会。忽略事件本身,注重精神相似。这样设置评价标准,就会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时明白,对一个问题的理解,并不是那么简单了事的,应该考虑的更周全更详尽,挖掘出深层次的思维。
每一个活动或者教学环节之前,都要对学生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标准的要求要能够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活动与活动之间也要相互关联,标准与标准之间也要相辅相成,亦步亦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又好像登堂入室一样层层升高,最后达到能够完全自主阅读的阶段,那么整本书阅读的核心素养之阅读习惯的培养就逐渐形成。把学生引领到老师希望他们达到的程度,或者更高于期望的境界,是我们课题组老师积极探究的动力。
3.开展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课题组自开展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思考和实践以来,发现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充满趣味,拥有极高的积极性,展示出不一样的思维和个人风格,这让课题组成员眼前一亮,分外惊喜。
评价方式有:
⑴开展读书演讲会。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当中所获得的的认知和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就在整个七年级开展读书演讲活动,主题是“书香伴我行”,让学生勇敢的参与到活动当中,展现自己因读书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和内在气质。活动的程序首先在班上选出佼佼者作为代表,有其参加年级上的读书活动。但这样也会有一些弊端,就是个别同学阅读成果进行了展示,大部分人充当的是观众、听众的角色。那么这种评价方式不能够面向全体。
⑵制作手抄报。课题组成员继续探索实践,发现制作手抄报的方式,比较可行,能达到人人参与,人人都受到他人评价的目的。那么我们就在七年级举行《骆驼祥子》手抄板展示会。制作手抄板时,主题由学生自己拟定,布置的格局、插图的选择、画面的色彩、展示的内容,都有学生自己来把握。学生完成之后,我们先在本班教室进行展览,把学生的作品粘贴在教室内墙上,并利用特定时间让学生一一欣赏。然后全班同学共同评选出两份最佳作品,参加学校年级上的展览。这样我们课题组在学校七年级年级领导的协助下,开展关于整本书阅读的“我爱手抄板”活动,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对他人的阅读成果进行拜访。弊端是,这属于年级上的大型活动,需要有严格的细密的完整的组织过程,要花费较大的人力和精力。
⑶举办小型讨论会。如果说制作手抄报是从“写”的一面来衡量学生的阅读情况,那么举办讨论会则是在“说”的一方面进行强化。为了还能让多数同学参与到专题的探究、思考、质疑、启示等方面的讨论当中。我们课题组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这是课堂常用的讨论方式,学生也比较熟悉讨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讨论时能围绕话题毫不保留的各抒己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口头表达效果。这其中由组长作为中心发言人,把握讨论进度,协调人员表达次序,及时记录精彩的发言内容,并做好总结等。当然在讨论之前要确定讨论主题。可以全班共同讨论一个主题,也可以把问题分散到各个小组,最后进行汇总。不管是什么样的方式,最后都指定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到讲台上进行发言。这样老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指导、并深入到每个小组倾听发言内容。老师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适时点拨,其实对学生的读书活动就有了评价。
⑷借助想象创作剧本。对于《西游记》和《骆驼祥子》两部小说来说,七年级学生更喜欢《西游记》。原因之一在于87版的《西游记》无论童叟皆喜爱之,里面的经典故事情节,学生都能熟诵于口。再加上学生又深入阅读了原著,对里面的内容、人物形象、重要情节都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这时候,让学生精挑细选一个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并且在班内找出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演绎,学生非常热情,也非常雀跃。老师要帮助学生一起写剧本、选演员、做道具、找影像师、配备导演、精心排练等,经过长期精心地准备,在阅读课堂上让参与者演绎,其他同学既做观众,又要对学生的表演看在心里,结合原著内容和自己读后感受,观后心得等联系在一起进行评价。这样的一次活动,既能检测出学生的阅读深度,又能让其他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增加阅读质量和阅读广度。弊端是,过程复杂,条件受限,学生只重视“演”上面,观众只能看到流于表面的东西,不能像文字那样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缺少了体现文字丰富内涵的味道。因此,它的可行性还要课题组继续探究。
整本书阅读评价方式很多:出一份关于某本书或者某个章节或者是某个专题的试卷、写一份有感而发的心得、完成一份关于《骆驼祥子》的初步鉴赏、为《西游记》中某个人物写颁奖词、做一份关于阅读的测评试卷等等,无论什么样的方式,都在于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上来。整本书阅读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既是学生阅读过程的检测、督促、指导,重视的是阅读过程,又是学生阅读成果的衡量、考评,重视的是整本书阅读结果。过程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当中真读、爱读、读得下,读得好。结果是方式多样,目的唯一,养成习惯,促进素养。
四、研究成效
(一)学生初步掌握了有效地整本书阅读方法。
经过近一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能采用阅读记录卡、思维导图等阅读方法,学生的阅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对于文本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增强了。
(二) 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兴趣明显增强。
一年来,学生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阅读的量不断增加,阅读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书中的语言表达和思想情感。大致了解所阅读的整本书的内容,学会鉴赏整本书的精华部分,领略到了不同的世界与人生,感受到风景人物、风俗、思想等不同层次与维度的丰富多彩,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学生语文学习能力逐步提高,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三)构建了可行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
课题组老师打破阅读教学机械、僵硬的格局,构建了可行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并将整本书阅读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在学校进行推广,带动全校语文老师刷新自己对整本书阅读的认知,对整本书阅读进行积极探索,让自己的阅读课堂变得丰富和灵动。
(四)形成了有利于整本书阅读的评价方式。
课题组经过不断实践,提炼出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整本书阅读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兴趣阅读基础上提升到个性阅读,达到了学生真阅读的目的,从多方面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同时不同评价方式贯穿于整本书阅读当中,还能有效促成学生互相欣赏、互相共享、互相激励,互相评判的合作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阅读风尚,由原来的“要我读”自觉转变成“我要读”。
五、存在的问题和设想
1.通过研究,班级里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阅读计划和阅读记录表来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态度认真又积极,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阅读效果会越来越好。但还有少部分学生,缺乏兴趣,难以坚持下去,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坚持下去,继续进行研究以待解决的问题。
2.个别评价规模普遍较大,还要占用学生较多时间,这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会有相当难度;学生评价内容较为浅薄、有时又十分雷同,不能进行客观深入评价把评价规模较大的方式,尽量放到专门时间段、给定时间段,当做一次全民意义上阅读活动,增加阅读影响力,高调创设阅读氛围;对于学生评价内容地把握,需要老师在指导评价时,有的放矢思考合适的评价标准,根据已有阅读能力做出限定,让阅读评价更符合评价客体水平,具有引领作用。
3.本课题把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作为研究内容,真正实施起来才发现这个课题涉及的范围很大,研究面比较广泛。阅读方法、阅读课型和评价方式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虽然在研究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取得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以后对于课题中涉及的内容要缩小范围,进行更为精准的研究。
六、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李元姗.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4]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5).
(结项报告主持人付佳珂,荥阳市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