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也是简书送书活动送给我的第二本书。它的作者是德国著名心理医生斯蒂芬妮·斯蒂尔。
斯蒂芬妮·斯蒂尔在该书中的基本观点是:不管你的性格是经常暴怒,还是过分温顺,不管你的行为是追求完美,还是喜欢攻击、控制和逃避;不管你的心理问题是抑郁、恐惧还是焦虑……都是因为童年时你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结果,即没有在家中获得原始信任。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心理问题的病灶,都是在童年时期埋下的隐患。
作者的这个观点令我吓了一大跳,因为我是一个母亲,一个孩子的童年在我的怀抱中早已度过。而我对他的爱是一种本能的不假思索的爱,我从来没有被教育过或主动学习过如何科学地去爱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我会不会给我的孩子留下什么童年阴影,从而导致他某方面的心理问题呢?带着这个恐惧,我认认真真读了这本书。
2.
作者认为家是一个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心理需求。第一种基本心理需求是关系需求;第二种基本心理需求是独立和控制需求;第三种基本心理需求是快乐需求;第四种基本心理需求是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
关系需求伴随我们的一生。如果孩子关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得到重视和足够的爱,关系能力遭受了破坏,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孤僻,拒绝与他人建立关系,阻止某种关系的产生。或者是走向另一个极端,长大后建立依赖性很强的关系,过度依赖伴侣或者其他人。
孩子还有追求独立和控制的需求,他们想要发现身边的世界,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那些控制欲很强,保护欲旺盛的父母会给自己的孩子规定许多条条框框,还会帮孩子扫清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障碍,最终影响孩子的独立发展。使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会非常质疑自己的能力,就算长大成人也并不独立,他们会非常依赖那些为他们承担责任的人。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是,他们会跟自己的父母决绝的划清界限,他们想要独立自由的生活,极力想要控制并实施权力。
而孩子的快乐需求被过分管制的话,他们的人生信条将会是反对享受,强制生活。或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缺乏纪律,过度沉溺于享乐。因为孩子童年时快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用更长的时间去追逐享受,以弥补缺失的快乐,其时间的长度很可能会延长到成年,甚至一生。
认知度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这种需求能够给于我们强烈地存在感。如果人们的自我价值感知比较脆弱,那么他们对外界认知度的需求就比较强烈,相反,自我价值感比较强烈,对外界认知度的需求则相对较少。
总之,作者认为,童年的生活便是我们成年的行为。童年时期,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重视和理解,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会采取一切手段,做更多的事情来弥补自己缺失的东西。
可见童年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有多么的深远,所以为人父母责任重大,做父母需要很好的学习。爸爸妈妈不能凭着本能给于孩子母鸡式的爱,孩子需要的是一份理性的、成熟的、科学的父母之爱,从而使我们的孩子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过上一份从容不迫、快乐幸福的生活。
现在看来由于我的无知,的确在我的孩子童年时我算下了许多错误,好在还来得及,作者教给了我改正错误和弥补的方法。
3.
在该书中作者生动地把人们的心理、性格分为阴影小孩,阳光小孩和成人自我。作者认为童年的经历会形成一种信念,积淀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感受、感知和行为。
阴影小孩代表人们内心中负面的信念。正如多么幸福快乐的童年也有其不愉快的时刻一样,再悲伤痛苦的童年也会有幸福的时光,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都住着一个阳光小孩,代表人们内心中正面积极的信念。每一个孩子都会长大,学会思维变得理性和理智,所以每一个人也都具有成人自我。
阴影小孩、阳光小孩、成人自我,在我们体内的强弱、位置,导致了我们情绪和行为的不同变化。
作者在书中引导我们发现自己体内的阴影小孩,教给我们打碎阴影小孩坚硬外壳的方法,从而治愈我们的阴影小孩。作者在该书中针对各种不同的负面信念,设计出了不同的练习方法,使我们有效地摆脱孤独、无助抑郁、恐惧、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
作者指出,快乐是可以训练出来的,情绪是可以管理的。我们可以固定强化我们的阳光小孩和成人自我,用科学的方法安慰我们的阴影小孩,理解我们的阴影小孩,从而带领内心的阴影小孩走上回家的路。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不得安宁,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是一把几乎能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钥匙。
回家的路是一条寻找自我,寻找内心支持的路,是一条允许自己成为自己,也允许别人成为别人的路。允许自己成为自己,接受自己的缺陷、伤疤、错误和隐痛,剔除对完美的幻想和追求,你是否美丽,是否完美,是否有权力,这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找到自己。
找到自己,做回自己,感受生之美好。你,世间独一无二的你。你,生而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