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红楼梦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
话说那日黛玉因有感于尤二姐自杀之事,作了一首《桃花行》。那宝玉看得泪如泉涌,众姐妹皆啧啧称赞。于是众人兴起,拥黛玉为桃花诗社之社主,意欲明日起社赋诗。
不料次日却是探春的生日,众姐妹只得陪伴探春在老太太、太太面前玩笑两日。到初五这天,众人早起,忽闻宝玉之舅母王子腾之妻来拜访,贾母吩咐众姐妹去陪客。
原来那王子腾要嫁侄女,其妻乃是前来相约贾府中人前往观戏。贾母便命宝玉、黛玉、宝钗、探春同凤姐一同前去,众人不敢违拗,只得前往。于是那诗社之事便一拖再拖,未有定数了。
又有贾政的家书到了,言及六七月回家。众人包括宝玉全都喜气洋洋,但却有一人面有忧色。你道是谁?原来那袭人因宝玉读书向来分心,怕贾政来了,要查验他的学业,非但自己难以交差,宝玉临期也要吃亏,宝玉竟还未想到这一层。
第二日开始,宝玉便天天恭楷临帖,温理书籍。那黛玉也是装做不耐烦,再不提起诗社一事,每日里帮宝玉写字。众姐妹都怕他吃亏,每日也都写些字相送。
过些时日,贾政又有书信言及皇上派他沿途赈济灾民,要到七月底才回。宝玉大喜,掩卷仍旧游荡。
此时正是暮春时节,到处柳丝飘飘,柳花飞舞。湘云有感于怀,写了《如梦令》一词。自己觉得心中得意 ,于是拿给黛玉看,黛玉也觉得有趣,湘云趁机撺掇黛玉当天起社填词。于是就有了红楼梦中的(柳絮词)一社。
一,原文:《如梦令》史湘云作
(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赏析:
“如梦令”,词牌名,又叫“宴桃源”,单调33字,双调66字。
“绣绒”:柳花。“香雾”:柳花花蕊飘浮成雾。
词释义:哪里是柳花才刚刚绽放吐蕊呢,卷起半张门帘,那沾在帘布上的花蕊倾刻间漫天飞舞起来,就像卷起了半帘香雾。
信手从半空中㩳取花蕊一枚,不料却使得那杜鹃哀鸣,燕子含恨嫉妒。都齐声大叫,住手!住手!不要把这么美好的春天景色弄跑了。
评说:正像黛玉所说,这首词立意新鲜、有趣。把漫天飞舞的花蕊比喻成香雾,真是恰如其分。信手攫取一根,不料却遭到杜鹃、燕子的妒恨,有趣。符合乐天派湘云的个性所作。
二,原文:《南柯子》探春、宝玉合作
(空挂纤纤缕,徙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探春作
赏析:
空自挂着那千丝万缕,即小巧又柔美的柳丝,徙然垂着那络绎不绝、无穷无尽的千万条须。却任凭那至亲骨肉的柳花,粉身碎骨、漫天飞舞,倒也未能把它拴住,亦也无法使它停留,任凭它东西南北随风飘荡,骨肉分离。
“南柯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春宵曲”、“十爱词”全词54字。
“纤纤”:形容小巧柔美细长。“络络”:络绎不绝的样子。“绾系”:打成结把东西拴住。“羁”:停留。
评说:柳丝、柳花本是一家人,暮春时节自然而然落花而结籽。然而在探春眼里却是骨肉分离,居无定所。此处乃是借景抒情,探春生性刚正不阿,对于她的亲生母亲(赵姨娘)所作所为并不认同,甚至极度鄙夷,母女关系一直不好。而对其同母兄弟贾环的卑贱,猥亵行为也是嗤之以鼻。探春看似洒脱,其实内心由于亲人骨肉产生龃龉,感到极端的痛苦和无奈。这是她内心在呐喊,在哭泣。
那探春写了上半阙就再也写不下去了,这就是心里难以平静所造成的。那宝玉做了几句,自己嫌不好就揉了,伸过头来看了探春的几句,倒来了兴头,不假思索,脱口而成下半阙。
(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宝玉作
赏析:
柳花落了,你不要婉惜与悲伤,柳花飞回来了,我们大家心里都明白。黄莺忧愁蝴蝶困倦,那是因为鲜花都到了枯萎、凋谢的时候,即使想要相见,也要等到那整整隔了一年的明年春天了。
评说:
宝玉明显是宽慰探春之意。倒也写得行云流水,朗朗上口。
三,原文:《西江月》宝琴作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梨花一梦。几处落红庭院,谁家香雪帘栊?江南江北一般同,偏是离人恨重。)
赏析:
汉朝宜春苑的柳花只是零零星星有限地装饰着,而那隋朝的河堤却是千万里无穷无尽地点缀。原本想美化整个春天的宏伟大业,却被那无情的东风摧残得支离破碎,柳花的命运与那明月相同,盈虚未有定数,也和那梨花一样,只是短暂的一梦。
有多少处庭院落满了残红,又有谁家的帘栊沾满了洁白的花蕊。不管是江南还是江北,那东风肆虐,百花摧残的惨景一样相同,只是那胸中装着离情别绪的离散之人自然就怨恨重重。
“西江月”:唐代教坊曲名,后来用作词牌名,又名“步虚词”、“白草香”,全词50字。
“汉苑”:汉朝有三十六苑,其中长安东南的宜春苑,即曲江池边杨柳较多,因此此处应是指宜春苑。
“隋朝”:据说隋朝的河堤种满杨柳,规模宏大。
“香雪”:指柳花。
“离人”:离散之人。
评说:
宝琴虽然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女子,但她自幼跟随其父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同时,开阔了她的心胸,因此看待事物洞察力比较强。
虽然她也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兄妹二人依栖于薜姨妈门下,但她并不悲观,知道事物阴阳转化、盛衰轮回的辩证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小小十几岁的年纪竟然就会运用哲学来慰藉那“离人”。但是她本人就是“离人”,所以观之有些“假惺惺”,但到底言之有理。
宝琴的诗文往往从地理、名胜古迹上着手。如“汉苑”、“隋堤”、“南北”这些词。小说的作者注重了这种安排,在塑造人物的个性上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高明。
那“明月梨花一梦”之句,其意境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是有异曲同工 之妙。
就说这些,请大家指正,谢谢!